第173章 氣候影響,藥性再探

字數:5626   加入書籤

A+A-


    第173章:氣候影響,藥性再探
    連續三日的陰雨,像一張濕冷的網,把整個岐下密林裹得密不透風。軒轅蹲在藥廬後的晾藥架前,指尖撚起一片蒼術的切片,眉頭不由得擰成了疙瘩。
    這蒼術是半月前采回的,當時剛過白露,天氣幹爽,新鮮的根莖帶著濃烈的辛香,斷麵黃白,陽光下還泛著細密的油光。他按岐伯教的法子,切成薄片擺在竹架上晾曬,本以為再過兩日就能收進陶罐,沒想到一場連陰雨不請自來,硬生生把晾曬的進程拖了下來。
    此刻的蒼術片,邊緣已經微微發褐,原本飽滿的質地變得軟塌塌的,湊近鼻尖細聞,那股能嗆得人打噴嚏的辛香淡了許多,反而隱隱透出一絲若有若無的黴味。軒轅心裏一沉,從陶罐裏取出幾片上月曬幹的蒼術對比——舊的切片幹燥堅硬,斷麵依舊鮮亮,湊近時辛香直衝腦門,熏得他忍不住眯起了眼。
    “差得太遠了。”他低聲自語,將兩片蒼術並排放到竹簡上。舊的像精神矍鑠的老者,自帶一股剛勁;新的卻像被雨水泡透的棉絮,透著股萎靡不振。他想起前幾日用新采的蒼術配伍治療一位風寒濕痹的患者,對方說藥效似乎比上次弱了些,當時他隻當是患者體質變化,此刻才恍然大悟,恐怕問題出在這藥材上。
    “在琢磨什麽?”岐伯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帶著雨後特有的溫潤。他手裏提著一把剛采回的紫蘇,葉片上還掛著晶瑩的水珠,紫綠相間的顏色在陰雨天裏格外鮮亮。
    軒轅連忙起身,指著晾藥架上的蒼術:“師父您看,這蒼術被雨氣浸了,味道淡了好多。前幾日給石部落的阿叔治病,用了這新的蒼術,他說關節還是發沉,當時我沒在意,現在想來,怕是藥材的力道不夠了。”
    岐伯放下紫蘇,走到晾藥架前,拿起一片新的蒼術片,拇指和食指輕輕撚了撚,又湊到鼻尖聞了聞,隨後搖了搖頭:“不止是淡了,再這麽下去,怕是要生黴。蒼術這東西,性喜燥烈,最忌潮濕,你看這斷麵的油點,”他用指甲刮了刮斷麵,“原本該是密密麻麻的,現在都癟下去了,這是油氣被濕氣逼出來了,藥效自然要打折扣。”
    軒轅的心揪了一下。他清楚記得,采這蒼術時費了多大功夫——那片坡地在密林深處,石縫叢生,蒼術的根莖紮得又深又牢,他和阿木輪換著用石鏟刨,手掌磨出了水泡才挖回二十多根。若是就這麽糟蹋了,實在可惜。
    “那……還能補救嗎?”他急問道,目光落在那些軟塌塌的切片上,像看著一群生病的孩子。
    岐伯走到藥廬角落,指著一堆碼得整整齊齊的幹柴:“柴火還夠嗎?”
    軒轅點頭:“夠的,上周剛劈了新柴,都是耐燒的硬木。”
    “那就好辦。”岐伯轉身從灶房裏拎出一口陶釜,釜底還帶著燒過的黑痕,“把這些蒼術片收起來,用炭火烘幹。記住,火不能太旺,要慢慢烘,讓潮氣順著熱氣散出去,不能急。”
    軒轅眼睛一亮:“用火烘?和太陽曬的效果一樣嗎?”
    “道理相通,都是去濕存燥,但火候得拿捏好。”岐伯蹲下身,開始往灶膛裏添柴,“太陽曬是借天力,溫和持久;炭火烘是借人力,來得快,但容易過燥。你想想,蒼術的辛香是它的‘魂’,這魂怕濕也怕烈,太猛的火會把油氣直接烤焦,那時候就不是藥效弱了,是直接成了廢品。”
    他一邊說,一邊引燃柴薪,橘紅色的火苗舔舐著釜底,很快就有熱氣從釜口冒出來。岐伯讓軒轅把蒼術片均勻鋪在陶釜底部,蓋上蓋子,隻留一條細縫透氣。“每隔一刻鍾翻一次,讓上下的片子受熱均勻。”他叮囑道,“你盯著火候,我去處理那堆紫蘇。”
    軒轅守在灶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灶膛裏的火苗。他學著岐伯的樣子,隻添細小的柴枝,讓火勢保持在不疾不徐的狀態,既能持續供熱,又不會竄起高高的火苗。釜蓋的縫隙裏,不斷有白色的水汽鑽出來,帶著蒼術淡淡的辛香,混雜著煙火氣,倒有種特別的暖意。
    一刻鍾很快到了,他小心翼翼地揭開釜蓋,一股帶著濕氣的熱氣撲麵而來。底層的蒼術片邊緣已經有些發脆,他用竹鏟輕輕翻動,把上層的挪到底部,又將邊角的換到中間,動作輕柔得像在擺弄易碎的貝殼。
    “師父,這炭火烘出來的,和太陽曬的真能一樣?”他趁著翻片的空檔問道,心裏還是有些打鼓。畢竟藥材講究“法於自然”,用火烤總覺得少了點天然的氣息。
    岐伯正在處理紫蘇,他把葉片摘下,梗子捆成小把,聞言回頭笑道:“天地萬物,本就相輔相成。太陽是天的火,炭火是地的火,隻要能去濕存性,何必拘泥於形式?你想想,若遇到連月陰雨,總不能眼睜睜看著藥材爛掉吧?法子是人想出來的,關鍵是得懂藥材的性子。”
    軒轅若有所思。他想起上次跟隨岐伯去北山采藥,遇到山洪阻斷歸途,采回的獨活沒地方晾曬,岐伯就用山洞裏的幹鬆針鋪在石台上,借著洞外透進的微弱天光和山洞的幹燥氣流,硬是把藥材陰幹了,藥效也沒受影響。當時他隻覺得是權宜之計,此刻才明白,所謂“道”,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死規矩,而是順著藥材的本性靈活應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又翻了兩次,釜裏的水汽漸漸少了,蒼術的辛香卻越來越濃。軒轅揭開釜蓋,隻見原本軟塌的切片變得幹燥挺括,邊緣的褐氣褪去不少,斷麵重新透出黃白色,湊近聞時,那股熟悉的辛辣感又回來了,雖然比天然曬幹的稍淡些,但已經足夠濃烈。
    “差不多了。”岐伯走過來,拿起一片吹了吹,放到嘴裏嚼了嚼,眉頭漸漸舒展,“嗯,火氣沒太過,油氣留住了,能用。”
    軒轅鬆了口氣,連忙把蒼術片盛出來,攤在幹淨的竹篩上晾涼。灶膛裏的火已經滅了,隻留餘溫,釜底還帶著淡淡的香氣。他看著竹篩上逐漸恢複神采的蒼術,心裏忽然湧起一股莫名的踏實——原來藥材和人一樣,遇到困境時,隻要用對了法子,總能找回原本的精氣神。
    “這幾日的雨,倒是給你上了一課。”岐伯擦了擦手上的藥汁,“你之前整理的百草圖譜,隻記了采收時節和炮製方法,卻沒提儲存時的氣候講究。這可不是小事,藥材收得再好,存不好,前麵的功夫全白費。”
    軒轅連忙取來竹簡和石筆:“師父您說,我記下來。”
    岐伯走到藥架前,指著一排排陶罐:“你看這些藥材,各有各的性子。像薄荷、藿香這些帶香氣的,最怕受潮,一濕就竄味兒,得用陶甕密封,底下還得墊上幹石灰吸潮氣;而像地黃、玄參這些滋陰的,又不能太幹,太幹就硬得像石頭,煎藥時有效成分都熬不出來,得稍微留點兒潤氣,放在稍陰濕的陶罐裏;還有那些礦石類的,像石膏、滑石,倒是耐折騰,隨便找個筐子裝著就行,不怕潮也不怕幹。”
    他一邊說,軒轅一邊飛快地記錄,石筆在竹簡上劃過的“沙沙”聲,和窗外的雨聲交織在一起,格外清晰。“還有晾曬的時候,”岐伯繼續道,“葉片類的藥材,像桑葉、紫蘇葉,薄脆,經不起久曬,趁著大晴天曬一日就能收;根莖類的,像蒼術、白術,得曬透,但又不能在烈日下暴曬,否則表皮會開裂,裏麵的油氣也會跑掉,最好是上午曬,午後挪到陰涼處陰幹;至於花類的,像菊花、金銀花,最嬌氣,得放在竹匾裏陰幹,太陽一曬就蔫了,顏色褪了,藥效也跟著降。”
    軒轅的筆尖一頓,想起上次曬的菊花,因為貪快在正午的太陽下暴曬,結果花瓣都卷了邊,顏色也從金黃變成了灰黃,當時還心疼了好一陣子。原來這裏麵竟有這麽多門道。
    “那遇到這種連陰雨,除了炭火烘,還有別的法子嗎?”他問道,目光掃過晾藥架上其他還在“淋雨”的藥材——有幾束柴胡,還有半架知母,都帶著濕漉漉的水汽,看著讓人發愁。
    岐伯指了指藥廬屋頂的橫梁:“看到那些掛著的藥草了嗎?”
    軒轅抬頭望去,橫梁上掛著幾束幹透的艾葉和青蒿,用麻繩捆著,懸在離灶房最近的地方,借著做飯時的煙火氣慢慢烘幹,顏色雖然深了些,但香氣依舊濃鬱。“那是梅雨季采的,當時天天下雨,就掛在灶上熏幹的。”岐伯解釋道,“煙火氣能驅潮,還能給藥材添點溫熱之性,像艾葉這種本就溫燥的,用煙火烘反而更好,驅蟲效果更強。”
    他頓了頓,又指向牆角一個半埋在土裏的陶缸:“那裏麵是去年的陳皮,埋在幹燥的沙土裏,既能防潮,又能讓它慢慢發酵,越陳越香,藥效也越平和。你看,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得根據藥材的性子、當時的氣候,靈活變通。”
    軒轅走到陶缸邊,掀開蓋子,一股醇厚的陳香立刻湧了出來,帶著點微苦的回甘,比新鮮的橘皮溫和了許多。他想起自己儲存的陳皮,就隨意放在陶罐裏,雨季一到就返潮發黏,味道也衝得很,和這缸裏的簡直天差地別。
    “原來儲存不隻是簡單的存放。”他喃喃道,心裏像被什麽東西打開了一道縫,“是要順著藥材的性子,給它們找個‘舒服’的地方,讓它們把最好的藥性留住。”
    岐伯笑著點頭:“正是這個理。你想想,人住得不舒服會生病,藥材存得不舒服,藥性也會‘生病’。這氣候就像個脾氣多變的鄰居,有時幫你曬幹藥材,有時又給你添亂,你得摸透它的脾氣,才能和它好好相處。”
    雨不知何時停了,雲層裂開一道縫隙,漏下一縷淡淡的陽光,剛好照在晾藥架上。軒轅看著竹篩裏漸漸幹爽的蒼術片,又看了看那些還在等待處理的藥材,心裏忽然有了清晰的規劃:先把柴胡和知母移到灶房附近,借著餘溫慢慢烘;把容易受潮的薄荷、藿香趕緊裝進墊了石灰的陶甕;再把那些需要陰幹的花類藥材搬到通風的屋簷下……
    他拿起石筆,在百草圖譜中“蒼術”那一頁的空白處,仔細添上幾行字:“采收後需趁晴晾曬,遇陰雨則以炭火慢烘,火不可烈,至斷麵幹爽、辛香濃鬱為度。儲存用陶甕,底層鋪幹石灰,密封防潮,否則氣弱力減。”寫完,又覺得不夠,再添一句:“藥材性喜燥,如人喜暖,需避濕寒,方得保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放下筆時,他忽然想起昨日去溪邊取水,看到幾隻螞蟻正齊心協力把一塊受潮的食物搬到向陽的石縫裏。當時隻覺得有趣,此刻才明白,連小動物都懂得順應氣候保存食物,這醫道與自然的道理,原是處處相通。
    岐伯不知何時已經處理好了紫蘇,正站在門口望著天邊的雲。陽光從雲縫裏漏得更多了,照在濕漉漉的草地上,蒸起一層薄薄的水汽,像給大地蒙上了一層輕紗。“雨停了,”他轉過身,對軒轅道,“明日該是個晴天,正好把剩下的藥材好好曬曬。不過記住,氣候這東西,說變就變,得多留個心眼。”
    軒轅重重點頭,目光落在藥架上那些形態各異的陶罐上。他忽然覺得,這些沉默的罐子不隻是容器,更像是一個個小小的天地,裏麵藏著藥材與氣候、與時間相處的秘密。而他要做的,就是成為這些秘密的守護者,讓每一味藥材都能在合適的環境裏,保持住最本真的力量。
    他走到灶膛邊,添了幾塊新柴,讓餘溫繼續烘烤著竹篩裏的蒼術。辛香的氣息彌漫在藥廬裏,混著雨後泥土的清新,形成一種特別的味道。軒轅深吸一口氣,隻覺得心裏透亮——原來藥材的學問,從來不止於山林間的辨識與采挖,更藏在這日複一日的晾曬、烘烤、儲存之中,藏在對每一絲氣候變化的細微感知裏。
    那麽,這場陰雨還會給其他藥材帶來影響嗎?軒轅又會在儲存藥材的過程中發現哪些新的規律?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