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細究藥性,辨證施藥

字數:3414   加入書籤

A+A-


    第172章:細究藥理,辨證施藥
    晨曦透過醫廬的木窗,在地麵投下斑駁的光影。軒轅正對著案上攤開的百草圖譜凝神細思,指尖劃過“黃芩”二字時,門外傳來輕緩的腳步聲——是岐伯帶著一位麵色蠟黃的中年男子走進來。那男子佝僂著身子,不時按住脅下咳嗽,每咳一聲,眉頭便擰成一團,額角滲出細密的汗珠。
    “軒轅,你來看看這位患者的脈象。”岐伯聲音沉穩,將男子的手腕輕放在脈枕上。軒轅依言上前,指尖搭上寸關尺,隻覺脈象弦數,如按琴弦,且跳動急促。他又仔細觀察男子的舌苔,見其舌質偏紅,苔薄黃而膩。
    “患者自述脅肋脹痛,口苦咽幹,夜間難以安睡,且伴有惡心之感。”岐伯在一旁補充道,目光落在軒轅臉上,觀察他的反應。
    軒轅收回手,沉吟片刻:“師父,弟子觀其脈象弦數,舌象紅而苔黃膩,結合脅肋脹痛、口苦等症,推測是肝膽濕熱所致?”他語氣中帶著幾分不確定,畢竟這類病症在之前的診療中並不常見,需格外謹慎。
    岐伯微微頷首,卻又追問:“何以見得是濕熱,而非單純的肝火上炎?”
    軒轅定了定神,回憶著過往所學:“若僅是肝火上炎,舌苔多為黃燥,且少有惡心之感。此患者苔膩,兼有惡心,說明體內有濕邪鬱積,濕熱交織,才會如此。”他頓了頓,又補充,“就像梅雨季節,既有雨水的濕,又有暑氣的熱,衣物便容易發黴,人體亦是如此,濕熱相合,便生疾患。”
    岐伯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說得有理。那你打算用何藥施治?”
    軒轅走到藥架前,目光在一排排藥罐間逡巡。他先是取下裝著黃芩的陶罐,倒出幾粒呈圓錐形、表麵棕黃色的藥材:“黃芩苦寒,能清肝膽之熱,燥濕瀉火,當為君藥。”接著,他又拿起旁邊的梔子,“梔子苦寒,可瀉火除煩,清熱利濕,助黃芩清熱,為臣藥。”
    他一邊說,一邊將藥材放在案上,又想起什麽似的,取來茵陳:“茵陳苦辛微寒,既能清熱利濕,又能退黃疸,此患者麵色蠟黃,正需此物輔助祛濕。”最後,他添了少許柴胡,“柴胡性微寒,能疏肝解鬱,引諸藥入肝膽經,讓藥效更精準。”
    岐伯看著他選的幾味藥,撚須道:“配伍思路尚可,但需注意劑量。黃芩苦寒傷胃,不可過量;梔子雖能清熱,卻易損脾胃陽氣,需輔以少量甘草調和。”他親自取來甘草,用戥子稱出少許,“如此,既能清熱利濕,又能顧護脾胃,不至於讓患者服藥後出現腹瀉、食欲不振之弊。”
    軒轅默默記下,心中暗道:原來用藥不僅要對症,還要考慮藥物的偏性對身體的影響,真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裏。他拿起藥杵,將幾味藥材放入石臼中細細研磨,動作比以往更加輕柔,仿佛每一次舂搗都承載著對患者的責任。
    研磨間,那中年男子忍不住又咳了幾聲,聲音沙啞地問:“先生,我這病……能好嗎?”他眼中滿是焦慮,家裏還有妻兒等著他回去勞作,若是病倒了,全家的生計都成了問題。
    軒轅停下手中的活計,溫聲道:“放心,按此方服藥,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三日後再來複診。這段時間切記不可吃辛辣油膩之物,多飲溫水,好好休息。”他的語氣平和而堅定,像一股暖流,悄悄撫平了患者心中的不安。
    男子連連點頭,接過岐伯包好的藥包,千恩萬謝地離開了醫廬。
    待男子走後,岐伯對軒轅道:“方才你選藥時,隻考慮了濕熱之邪,卻忽略了患者的體質。他常年勞作,脾胃本就偏虛,若一味用苦寒之藥,雖能祛邪,卻可能傷正。這便是‘辨證施治’的深意——不僅要辨病症,還要辨體質,量體裁衣,方能藥到病除。”
    軒轅躬身行禮:“弟子受教。往後定會更加細心,綜合考量方能開方。”
    正說著,門外又進來一位老者,拄著拐杖,步履蹣跚,進門便說自己關節疼痛,每逢陰雨天便加重,關節處還微微腫脹。軒轅上前問診,見老者舌苔白膩,脈象濡緩,心中已有了初步判斷。
    “師父,這位老者應是濕邪痹阻關節所致的痹症吧?”軒轅問道,“濕邪黏滯,故疼痛纏綿,陰雨天濕邪更盛,症狀便加重。”
    岐伯點頭:“那你打算如何用藥?”
    “弟子想選用獨活、威靈仙這類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藥材,再加以牛膝活血通經,引藥下行至關節。”軒轅答道,一邊說一邊指向藥架上的獨活,“獨活辛溫,善治下部痹痛,正合此症。”
    岐伯卻搖了搖頭:“老者年事已高,氣血漸衰,濕邪久居,已傷及正氣。若隻祛風除濕,恐難根除,還需加些補氣養血之品,如黃芪、當歸,讓氣血運行通暢,方能更好地推動濕邪排出。”他取過黃芪,解釋道,“黃芪補氣,氣行則濕化;當歸養血,血行則瘀散,二者配伍,既能扶正,又能祛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軒轅恍然大悟,原來治病不僅要祛邪,還要扶正,尤其是對於年老體弱者,更需兼顧。他重新調整藥方,在原有藥材基礎上加入了適量的黃芪和當歸,心中對“扶正祛邪”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上午的診療下來,軒轅接觸了不同病症的患者,有濕熱內蘊的,有濕痹關節的,還有因情誌不暢導致肝鬱氣滯的。每一次問診、辨證、開方,都在岐伯的指點下不斷完善。他漸漸明白,醫道並非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透過表象看清病源,結合患者的體質、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才能開出最恰當的藥方。
    午後,陽光漸烈,醫廬內稍顯安靜。軒轅坐在案前,將上午的病例一一記錄在冊,詳細寫下患者的症狀、脈象、舌象以及所用方藥,旁邊還標注著岐伯的指點和自己的感悟。字跡雖有些潦草,卻透著認真。
    岐伯走過來,看著他的記錄,欣慰道:“學醫如積沙成塔,每一個病例都是一塊基石。今日你能從脈象、舌象中辨出濕熱與寒濕的不同,從患者的年齡體質調整藥方,已是不小的進步。但切記,醫道無止境,不可因一時有所得便自滿。”
    軒轅放下筆,站起身:“弟子明白。每一位患者的病症都有其特殊性,弟子會不斷學習,細細揣摩。”
    他望向窗外,陽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地上跳動。心中湧起一股堅定的信念:往後定要將所學用於實踐,既要精準辨證,又要心懷仁善,讓更多患者擺脫病痛之苦。這醫道之路,雖漫長且艱辛,但每一步踏得紮實,便不負師父的教誨,不負患者的信任。
    此時,案上的百草圖譜在微風中輕輕翻動,仿佛也在為他的成長默默見證。而那些被寫下的病例,如同一個個路標,指引著他在醫道的征途上繼續前行,探索更深奧的藥理,領悟更精妙的辨證之道。
    下集自有分曉。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