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四季藥方,附於圖譜
字數:4975 加入書籤
第179章:四季藥方,附於圖譜
秋風卷著落葉掠過醫廬的屋頂,軒轅站在傳習堂的窗前,手裏捧著那卷日漸增厚的百草圖譜。竹簡的邊緣已被摩挲得光滑,上麵密密麻麻的字跡和圖畫,是他數年來踏遍山林、親嚐百草的心血。此刻,他的目光落在圖譜最後幾頁空白處,眉頭微蹙——這圖譜雖已收錄三百餘種草藥,詳述其性味功效,卻總覺得少了些什麽。
“先生,阿禾他們在藥圃裏遇到些難題,想請您過去看看。”門外傳來阿木的聲音,這孩子如今已是神農部落的得力醫者,這次特地來醫廬協助整理藥材。
軒轅應了一聲,將圖譜小心卷好放在案上。走出傳習堂,藥圃裏的景象便映入眼簾:十幾個弟子正圍著幾株枯萎的薄荷發愁,嫩綠的葉片邊緣卷曲發黃,像是被什麽東西啃過。
“先生您看,”阿禾指著薄荷的莖稈,“這幾天降溫,薄荷就成了這樣,之前明明長得好好的。”
軒轅蹲下身仔細查看,指尖拂過卷曲的葉片,又撥開根部的泥土聞了聞:“不是蟲害,是受了寒。薄荷性涼,本就不耐寒,這幾日霜降將至,露氣變寒,它自然受不住。”他站起身,望著藥圃裏分門別類種植的草藥,忽然心頭一動——草藥有寒熱之性,人有虛實之別,而四季更迭帶來的病症,不也各有特點嗎?
“阿木,你記不記得,去年春天,咱們部落裏很多人得了風寒,症狀都是怕冷、流清涕?”軒轅忽然問道。
阿木愣了一下,隨即點頭:“當然記得,那時先生用麻黃和桂枝配的方子,一劑下去就見效了。”
“那夏天呢?”軒轅又問,“去年夏日常有人頭暈、嘔吐,是何緣故?”
“是暑氣和濕氣太重,”另一個弟子搶答,“先生教我們用藿香和佩蘭煮水喝,很快就好了。”
軒轅撫著胡須笑了:“你們說得都對。春有風寒,夏多暑濕,秋常幹燥,冬易受寒,四季的病症各有不同,用藥自然也該有所側重。咱們的百草圖譜隻記草藥,卻沒說清何時用、如何用,豈不是美中不足?”
弟子們麵麵相覷,阿禾率先反應過來:“先生是說,要給圖譜添上應對四季病症的方子?”
“正是。”軒轅的目光掃過藥圃裏隨季節榮枯的草藥,“光識藥還不夠,得讓醫者知道,開春時該備哪些藥防感冒,入夏後該用什麽藥解暑氣。把這些方子附在圖譜後麵,才算真正實用。”
這個想法像一粒種子落入沃土,瞬間在弟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阿木當即說道:“先生,神農部落春天常有風寒流行,我回去翻翻醫案,把常用的方子整理出來!”
“那我來整理夏季的,”阿禾接話,“去年夏天處理了不少暑濕病症,記得幾味草藥搭配著用效果最好。”
看著弟子們踴躍的樣子,軒轅欣慰地點頭:“好,咱們就分頭整理。阿木負責春季,阿禾夏季,阿石你熟悉秋季的燥症,便來梳理秋季的方子,至於冬季……”他頓了頓,看向一直沉默記錄的阿竹,“阿竹心思細,去年冬季處理過不少凍傷和寒咳,冬季的方子就交給你。三日後,咱們在這裏匯總討論。”
接下來的三日,醫廬裏彌漫著一種既忙碌又興奮的氣氛。弟子們翻出各自的醫案,在傳習堂裏對著百草圖譜仔細核對,時而為一味藥的用量爭執,時而因想起某個成功的病例而眉開眼笑。
軒轅沒有閑著,他將自己多年來應對四季病症的心得一一寫下,又翻出岐伯曾提及的“順時用藥”理論,反複推敲。春日陽氣升發,用藥宜輕揚發散;夏日陽氣最盛,需兼顧清熱與祛濕;秋日燥氣當令,應以潤燥為主;冬日陽氣內斂,需溫陽散寒——這些道理,要如何融入具體的方子中,既簡單有效,又便於記憶?
三日後,傳習堂的案幾上擺滿了寫滿字的竹簡。阿木第一個上前,捧著自己整理的春季方子:“先生,春季風寒多,我選了麻黃、桂枝、生薑這三味藥,麻黃發汗解表,桂枝助麻黃之力,生薑溫胃散寒,三者配伍,能驅散風寒。隻是……”他有些猶豫,“去年有個老丈喝了這藥,汗出太多差點虛脫,是不是該加些什麽調和一下?”
軒轅接過竹簡細看,上麵不僅寫了藥方,還標注了適用症狀和禁忌。他指著“汗多虛脫”幾個字問:“後來如何解決的?”
“先生當時加了甘草,”阿木答道,“說甘草能補中益氣,防止發汗太過。”
“那就把甘草加進去,”軒轅點頭,“這味藥看似不起眼,卻能調和諸藥,像個穩重的長者,讓方子不至於太過剛猛。你們記住,春季用藥雖要發散,但不可過,過則傷正氣。”他提筆在方子旁添上“甘草”,又寫下“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阿禾接著呈上夏季的方子:“夏季暑濕重,我用藿香、佩蘭、滑石這三味。藿香和佩蘭能化濕解暑,滑石能利水滲濕,讓濕氣從小便排出。去年有個孩童中暑昏迷,就是用這方子加了點薄荷醒神,很快就救過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孩童的用量要減,”軒轅提醒道,“暑濕傷人,常伴有惡心嘔吐,若嘔吐嚴重,可加少量生薑止嘔。另外,滑石性涼,脾胃虛寒的人慎用,可換用炒過的薏米,既能祛濕又不傷胃。”他讓阿禾把這些注意事項補全,“夏季炎熱,人們多喜冷飲,易傷脾胃,方子中不妨稍佐溫性藥材,以平衡寒溫。”
輪到阿石的秋季方子,他顯得有些緊張:“秋季幹燥,易傷肺,我選了麥冬、玉竹、川貝母。麥冬和玉竹能滋陰潤燥,川貝母能止咳化痰。隻是川貝母難得,若沒有,可用什麽代替?”
“可用枇杷葉代替,”軒轅道,“將枇杷葉刷去絨毛,煮水喝,也能清肺潤燥。另外,秋季燥有溫燥和涼燥之分,溫燥者可加桑葉、菊花清熱,涼燥者則需加紫蘇葉散寒。”他拿起筆,在方子下畫了兩個分支,分別標注“溫燥加味”和“涼燥加味”,“用藥要靈活,不能一成不變,就像秋天既有晴朗幹燥的日子,也有陰雨微涼的天氣。”
最後是阿竹的冬季方子:“冬季寒冷,易犯咳喘,我用麻黃、杏仁、幹薑。麻黃散寒,杏仁止咳平喘,幹薑溫肺化飲。隻是……”她看了看眾人,“有個婦人喝了這藥,覺得心口發悶,是不是幹薑用多了?”
軒轅沉吟片刻:“幹薑性熱,用量過多易生燥火。可加少許五味子,既能斂肺止咳,又能製約幹薑的燥性。冬季雖要溫陽,但也需防過燥,就像烤火取暖,離得太近反而會灼傷自己。”他在方子中添上“五味子”,又注明“幹薑用量不可超過杏仁”。
四個方子初步定了下來,弟子們圍在一起抄寫,傳習堂裏隻有筆尖劃過竹簡的“沙沙”聲。軒轅看著案上的四季藥方,忽然想起什麽,對眾人說:“這些方子不僅能治病,更能防病。比如春季未病時,用少量生薑、蔥白煮水喝,能預防風寒;秋季用麥冬、玉竹泡水當茶,能預防燥咳。”
“那我們可以把預防方也加上!”阿禾眼睛一亮。
軒轅點頭稱是,親自寫下四季預防方:春季用生薑、蔥白、大棗煮水,既散寒又補氣;夏季用綠豆、荷葉、西瓜皮煮湯,清熱解暑;秋季用梨、百合、蜂蜜燉食,滋陰潤燥;冬季用羊肉、當歸、生薑燉湯,溫陽散寒。“這些食材易得,家家戶戶都能做,”他笑道,“治未病,莫過於此。”
接下來的幾日,弟子們將四季藥方仔細謄抄,附在百草圖譜的最後。軒轅親自校對,確保每一味藥的用量、配伍、加減都準確無誤,還在每首方子旁畫了簡單的示意圖:春季畫一株抽芽的柳樹,夏季畫一片荷葉,秋季畫一枝菊花,冬季畫一株臘梅,既美觀又便於記憶。
圖譜增補完成的那天,夕陽透過傳習堂的窗欞,照在嶄新的竹簡上,仿佛給那些文字鍍上了一層金邊。弟子們輪流翻看,個個喜形於色。阿木捧著圖譜感歎:“有了這些方子,再遇到季節性病症,就不會手忙腳亂了。”
“這才是完整的圖譜,”軒轅望著窗外漸濃的秋色,“識藥是基礎,用藥是關鍵,而根據時節調整用藥,則是更高一層的智慧。天地有四季輪回,人有生長壯老,醫道本就源於自然,順應自然,方能無往而不利。”
他想起岐伯曾說:“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這些四季藥方,便是治未病的利器。它們不像治療急症的方子那般猛烈,卻如春雨般潤物無聲,在疾病尚未發作時便將其消弭於無形。
幾日後,百草圖譜的新抄本開始在各部落流傳。收到抄本的部落首領們打開一看,發現最後多了四季藥方,不僅有治病方,還有預防方,簡單實用,無不拍手稱讚。神農部落的首領特意派人送來感謝信,說按春季預防方給族人煮生薑蔥白水,今年的風寒病比往年少了大半。
消息傳回醫廬,弟子們備受鼓舞。阿禾拿著一封來自遠方部落的信跑進傳習堂:“先生您看,他們用夏季的方子治好了中暑的獵手,還說要按預防方給族人煮綠豆湯呢!”
軒轅接過信,看著上麵歪歪扭扭卻充滿感激的字跡,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這些方子就像蒲公英的種子,會隨著風散落到聯盟的每一個角落,生根發芽,守護著族人的健康。
暮色漸濃,傳習堂裏的燈火亮了起來。軒轅坐在案前,手裏捧著完善後的百草圖譜,指尖輕輕拂過四季藥方的字跡。他忽然覺得,這圖譜不再隻是一本草藥的記錄,更像是一位無言的醫者,將醫道的智慧傳遞給後世。
隻是,四季的病症千變萬化,這些方子能應對所有情況嗎?若遇到反常的季節,比如暖冬、涼夏,又該如何調整用藥?軒轅的眉頭再次微蹙,在圖譜的最後一頁,他寫下了這樣一行字:“方無常方,藥無常藥,順時而變,方為至道。”
窗外的風還在吹,帶著秋夜的涼意,卻也仿佛帶來了遠方的訊息。軒轅知道,醫道的探索永無止境,這四季藥方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智慧等待著他們去發現、去傳承。
那麽,這些四季藥方在實際應用中還會遇到哪些新的問題?弟子們能否根據軒轅的教誨靈活調整?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