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醫廬奠基,圖譜為基
字數:4720 加入書籤
第181章:醫廬奠基,圖譜為基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選定的醫廬址地上已聚集了不少人。這片位於聯盟中心地帶的向陽坡地,背靠著連綿的青山,麵前是開闊的穀地,一條清澈的溪流從旁邊蜿蜒流過——軒轅親自踏訪了七處地方,最終選定了這裏。他說,醫廬需得“聚天地之氣,納草木之靈”,這處地脈最合心意。
“軒轅先生,木材都運來了!”神農部落的阿木高聲喊道,他身後跟著十幾個族人,抬著一捆捆粗壯的原木,木材表皮還帶著新鮮的樹汁,散發著鬆脂的清香。自神農部落那次沼澤怪病被治愈後,阿木便成了軒轅最得力的弟子之一,這次籌建醫廬,他主動請纓負責物料籌備。
軒轅轉過身,額頭上帶著細密的汗珠——他淩晨就到了這裏,用石灰在地上畫出了醫廬的大致輪廓。“放那邊吧,”他指著靠近山腳的位置,“先堆在陰涼處,別讓太陽曬裂了。”目光掃過那些木材,他滿意地點點頭,“都是上好的鬆木和柏木,耐用,還能驅蟲。”
不遠處,伏羲部落的幾個族人正用石鋤平整土地,他們動作麻利,揚起的塵土在晨光中劃出一道道金色的弧線。伏羲首領親自帶著人來幫忙,此刻他正蹲在軒轅畫的輪廓旁,端詳著那些線條:“軒轅先生,這前院方正,後院狹長,倒是少見的布局。”
軒轅笑著走過去,用腳在地上的線條上劃了劃:“前院是診室和候診的地方,得寬敞方正,讓患者心裏不憋悶;中院是藥圃,要順著地勢開辟畦田,方便引水灌溉;後院是傳習堂和弟子住處,狹長些不妨事,安靜就好。”他蹲下身,撿起一塊石子,在藥圃的位置畫了幾道分隔線,“這裏要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種喜陽的草藥,中層種半陰半陽的,下層靠近溪流,種喜濕的。”
伏羲首領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先生連草藥的習性都考慮到了,真是周全。”他轉頭對族人喊道,“都仔細著點,別把先生畫的線給踩沒了!”
這時,少典帶著有熊國的族人來了,他們推著幾輛木車,車上裝著打磨光滑的石板和燒製好的陶管。“父親,您怎麽也來了?”軒轅迎上去,有些意外。聯盟事務繁雜,少典本不必親自奔波。
少典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裏滿是欣慰:“這可是聯盟第一件大事,我怎能不來?”他環顧四周,看著忙碌的各族人,“你看,神農部帶來了木材,伏羲部出了人力,東邊的部落送來了石料,西邊的部落燒了陶管——這醫廬,是咱們整個聯盟的心血。”
軒轅心中一暖。自擊退蚩尤後,聯盟雖已穩固,但各族之間仍有些許隔閡。可這次籌建醫廬,他不過是在議事時提了一句,各部落首領便紛紛響應,有的出物料,有的出人力,連最偏遠的誇父部落都派人送來幾車曬幹的草藥,說是給未來的藥圃備著種籽。
“先生,這是您要的百草圖譜抄本。”一個清脆的聲音響起,是阿禾,她手裏捧著一卷用麻布包裹的竹簡,小心翼翼地遞過來。阿禾是當初跟著軒轅在神農部落處理怪病的弟子,心思細膩,一手抄錄的功夫極好,這次百草圖譜的抄本,大多出自她手。
軒轅接過圖譜,解開麻布,攤開在平整的石板上。陽光下,竹簡上的字跡清晰可見,旁邊繪製的草藥圖樣雖簡單卻傳神——這是他耗費了近半年時間,在原本百草圖譜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的,不僅收錄了三百多種草藥,還附上了每種草藥的最佳種植時節、采收方法,甚至還有幾處空白,留著日後增補新發現的品種。
“這圖譜,就是醫廬的根基。”軒轅的聲音不高,卻讓周圍忙碌的人都安靜了下來,“咱們建醫廬,不隻是為了治病,更是為了把識藥、用藥的道理傳下去。往後,弟子們就在這裏對著圖譜認藥、辨藥,在藥圃裏親手栽種、采收,在診室裏實踐診治——這才是醫道傳承的正道。”
阿木湊過來看圖譜,指著其中一幅畫著鋸齒葉的草藥問道:“先生,這‘椒’的圖譜旁,怎麽還記著‘可作調料,溫胃’?”他記得圖譜裏大多是藥用功效,很少提日常用途。
軒轅笑道:“藥食同源啊。很多草藥既能治病,也能調理身體。就像這椒,少量放些在食物裏,能驅散胃裏的寒氣,普通人吃了不生病,這不比生病後再吃藥好?”他頓了頓,看向眾人,“醫廬的傳習堂裏,不僅要講如何治病,更要講如何不生病——這才是‘上醫’的本分。”
人群裏響起一陣低低的議論聲,有人點頭,有人若有所思。一個來自蚩尤舊部的族人忍不住問道:“先生,我們……也能來學醫嗎?”他聲音有些遲疑,自蚩尤戰敗後,他們部落的人在聯盟裏總有些抬不起頭。
軒轅看向他,目光溫和卻堅定:“隻要心懷仁善,想學醫救人,無論來自哪個部落,我都收。”他拿起一塊石子,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圈,把所有人都圈在裏麵,“進了這醫廬,隻有醫者和患者,沒有部落之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蚩尤舊部的族人眼睛一下子亮了,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隻是用力點了點頭。周圍的人也紛紛叫好,原本還存在的些許隔閡,仿佛在這一刻被徹底打破了。
太陽漸漸升高,薄霧散去,氣溫也上來了。軒轅讓人在溪邊架起了幾口陶釜,煮上了清涼的薄荷水,讓大家渴了可以隨時喝。他自己則帶著幾個熟悉木工的族人,開始確定醫廬的立柱位置。
“這裏要埋一根主柱,”軒轅在診室的位置用石灰做了個標記,“要選最粗的那根柏木,直溜的,不偏不倚。”他蹲下身,用繩子測量著距離,“左右各三米再立一根柱,這樣屋頂才能架得穩。”
一個老木工湊過來,摸了摸那根被選中的柏木,樹幹筆直,紋理細密。“先生,這柱腳得埋深些,至少三尺,”他經驗老道地說,“用石塊夯實了,再澆上桐油,防蛀,還能抗住風雨。”
軒轅點頭:“就按老丈說的辦。地基是根本,半點馬虎不得。”他想起岐伯曾說,醫道如建屋,辨證是地基,用藥是梁柱,配伍是屋頂,哪一環出了錯,屋子都立不住。這醫廬的建造,又何嚐不是如此?
中午時分,大家聚在溪邊吃飯,帶來的食物擺了滿滿一地:神農部落的人帶來了新蒸的粟米糕,香甜軟糯;伏羲部落的人烤了鹿肉,香氣撲鼻;有熊國的婦人則熬了一鍋濃稠的野菜湯,翠綠的顏色看著就清爽。
軒轅和大家坐在一起,手裏拿著一塊粟米糕,聽阿木講神農部落藥圃的事。阿木說,他們按軒轅教的法子,把蒼耳和苦參種在了沼澤邊,今年夏天果然沒再有人被腐蟲所傷。“先生,等咱們這醫廬的藥圃建好了,我把部落裏最好的草藥種籽都拿來!”阿木拍著胸脯說。
“好啊,”軒轅笑著應道,“還要請你教大家怎麽育種呢。”他看向眾人,“每種草藥都有它的性子,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得順著來,不能強扭。種藥和做人,是一個道理。”
飯後稍作休息,下午的工程繼續進行。打地基的族人光著膀子,喊著號子用石夯夯實土地,號子聲雄渾有力,在山穀間回蕩;鋸木的族人用青銅鋸子切割木材,“沙沙”的聲響裏,木屑紛紛揚揚落下;還有人在溪流邊製作木槽,準備用來引水到藥圃——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忙而不亂。
軒轅沒有閑著,他帶著幾個弟子在藥圃的位置規劃畦田。用測繩量出長寬,再用石犁劃出一道道深溝,作為畦田的邊界。“這裏要留一尺寬的過道,”他對弟子們說,“一來方便除草施肥,二來人和草藥互不打擾,免得把草藥踩壞了。”
阿禾拿著小石子,在每個畦田的角落做標記:“先生,這第一畦種什麽?”
“先種些常用的,”軒轅想了想說,“如麻黃、桂枝,治風寒感冒常用;再種些黃芩、黃連,清熱的;還有甘草,調和藥性少不了……”他一邊說,阿禾一邊在竹簡上記錄,陽光照在她認真的臉上,汗珠順著臉頰滑落,她卻渾然不覺。
夕陽西下時,地基的雛形已經顯現,幾根粗壯的木柱穩穩地立在那裏,像沉默的巨人守護著這片土地。族人漸漸散去,留下幾個輪流守夜的人。軒轅沒有走,他坐在一根尚未立起的木柱上,望著天邊絢爛的晚霞,心裏感慨萬千。
從在終南山跟著岐伯學醫,到帶著《黃帝內經》初稿返回部落,再到如今籌建這聯盟醫廬,仿佛隻是一瞬,又仿佛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他想起第一次辨識草藥時的緊張,第一次為人診病時的忐忑,第一次用針灸救活孩童時的激動……那些畫麵在眼前一一閃過,最終都化作了此刻心中的堅定。
“先生,您還不睡?”守夜的阿木走過來,遞給他一塊獸皮墊子,“地上涼。”
軒轅接過墊子,卻沒有墊在身下,隻是握在手裏:“再坐會兒。”他看向那些立起的木柱,“你說,等醫廬建好了,會有多少人來學醫?多少人來治病?”
阿木想了想,笑道:“肯定很多!說不定將來,每個部落都有從咱們這醫廬走出去的醫者呢!”
軒轅也笑了,他相信阿木的話。這醫廬就像一顆種子,如今埋下了,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庇護聯盟的萬千族人。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塵土,最後看了一眼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轉身走向臨時搭建的草棚——明天,還有更多的事要做。
夜色漸深,星光點點灑在醫廬的地基上,仿佛為這即將誕生的醫道聖地披上了一層銀紗。遠處的溪流潺潺作響,像是在低聲吟唱著一首關於傳承與希望的歌謠。而那份被小心收好的百草圖譜,就躺在草棚裏,等待著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這醫廬的建造過程中,還會遇到哪些困難?那些來自不同部落的弟子,又將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學習、成長?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