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招收弟子,嚴定規矩
字數:4412 加入書籤
第182章:招收弟子,嚴定規矩
醫廬的木梁剛架起最後一根,軒轅就站在臨時搭起的木台後,望著台下黑壓壓的人群。消息傳得比風還快,聯盟各部落都聽說了要在中心地帶建一座專門傳授醫術的醫廬,短短三日,前來報名的少年男女就擠滿了醫廬前的空地。他們中有的背著簡單的行囊,有的手裏攥著家人給的草藥——那是他們能想到的、最能表達學醫誠意的物件。
軒轅的目光掃過人群,追風安靜地伏在他腳邊,喉嚨裏發出低低的嗚咽,像是在幫他分辨著什麽。站在他身旁的阿木和阿禾已經換上了整潔的麻布長衫,這是軒轅特意為他們縫製的——作為最早跟隨學習的弟子,他們今日要協助篩選。阿木手裏捧著一卷竹簡,上麵是軒轅連夜擬定的三條規矩,墨跡還帶著鬆木煙的清香。
“諸位安靜。”軒轅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讓人不由自主靜下來的力量,喧鬧的人群瞬間沉寂,隻有風穿過未完工的窗欞發出嗚嗚聲,“醫廬招收弟子,不為熱鬧,隻為傳承。想學醫,需先過三關。”
他頓了頓,目光在一張張年輕的臉上逡巡。這些孩子大多在十五到二十歲之間,眼裏閃爍著不同的光——有的是好奇,有的是渴望,還有的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功利。軒轅輕輕敲了敲木台,阿木立刻上前一步,展開竹簡朗聲念道:“第一關,問心。為何學醫?需真心作答,不可虛妄。”
人群裏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幾個少年互相看了看,顯然沒料到第一關竟是問話。軒轅示意阿禾開始叫號,第一個走上前的是個來自神農部落的少女,梳著雙丫髻,手裏緊緊攥著一株曬幹的蒲公英。
“我叫阿芷。”少女的聲音有些發顫,卻很清亮,“去年部落鬧怪病,爹娘都倒下了,是軒轅先生您帶著藥來,才把他們從鬼門關拉回來。我想學醫,以後部落裏再有人生病,我就能幫上忙了。”她說著,眼圈紅了,手心裏的蒲公英絨毛被攥得掉了一地。
軒轅看著她眼裏的真切,點了點頭:“心善者,方可學醫。你過了第一關。”
阿芷驚喜地捂住嘴,眼淚卻掉了下來,踉蹌著退到一旁的“待選區”。人群裏爆發出一陣低低的歡呼,更多人挺直了腰板,像是看到了希望。
接著上前的是個來自伏羲部落的少年,身材高瘦,眼神裏帶著一股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沉穩。他叫石生,父親是部落裏的獵手,半年前在山林裏被毒蛇咬傷,因為沒能及時找到解藥而沒能救回來。“我想學會辨認毒草和解藥,”石生的聲音很平靜,卻透著一股執拗,“不想再有人像我爹一樣,明明離草藥那麽近,卻不知道哪株能救命。”
軒轅凝視著他:“學醫不僅要學救命的本事,更要學如何不濫用本事。你能做到嗎?”
石生毫不猶豫地挺直脊背:“我爹教過,打獵要留幼崽,采藥要留根須,醫者救人,更該有仁心。”
軒轅微微頷首,讓阿木在竹簡上記下他的名字。他喜歡這孩子眼裏的堅定,更欣賞他從父親那裏繼承的、對生命的敬畏。
但不是所有回答都能過關。一個來自有熊國邊緣部落的少年被問到“為何學醫”時,梗著脖子說:“學會了醫術,走到哪個部落都能被當貴客待著,不用再跟著爹娘去田裏刨土。”話音剛落,人群裏就響起一片哄笑。軒轅的臉色沉了沉:“醫道是救人的手藝,不是謀利的工具。你走吧。”少年漲紅了臉,悻悻地擠出了人群。
第一關篩掉了近三成的人。日頭爬到頭頂時,阿禾敲響了掛在木梁上的銅鈴:“第二關,試能。學醫需耐苦,現在去旁邊的藥田,將混雜在藥材裏的雜草除淨,日落前完工者,方能進第三關。”
所謂的藥田,其實是醫廬旁新開墾出的一片土地,軒轅讓人提前撒了些常見的藥草種子,又故意混了不少生命力旺盛的狗尾草和蒼耳。這活兒看著簡單,實則最能考驗心性——既要分辨出哪些是需要保留的藥苗,又要耐著性子一株株拔除雜草,稍不留意就會錯把藥苗當草拔掉,或是任由雜草搶占養分。
待選的少年少女們領了小鋤頭和竹筐,紛紛走進藥田。起初大家還幹勁十足,可太陽越升越高,曬得人頭暈眼花,手上很快被蒼耳的刺紮出了小紅點,不少人開始煩躁起來。有的胡亂揮舞著鋤頭,把剛冒芽的紫蘇苗也刨了出來;有的蹲在田埂上,望著密密麻麻的雜草唉聲歎氣;還有兩個直接扔下工具,說“這破活兒誰愛幹誰幹”,轉身就走了。
軒轅站在田埂邊,默默觀察著。阿芷蹲在地裏,手指被草葉割出了血口子,她隻是用嘴吮了吮,繼續小心翼翼地將馬齒莧周圍的雜草拔掉,每拔完一片,還會用手輕輕把土壓實,像是怕傷著藥苗的根;石生則很有章法,先在田壟上做好標記,分清藥苗的行列,再順著縫隙除草,動作不快,卻極少出錯。
日頭偏西時,藥田裏還剩下不到一半的人。阿木和阿禾挨個檢查,把那些除得又快又幹淨的挑了出來。軒轅看著他們沾滿泥土的褲腳和被汗水浸透的衣衫,心裏有了數——能熬過這一關的,至少有了學醫最基本的耐心和韌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三關設在臨時搭建的傳習堂裏,地上鋪著幾張麻布,上麵放著些常見的外傷藥材和工具:搗爛的蒲公英、煮過的麻布、用於縫合的骨針和麻線。軒轅讓人找來一個手臂被樹枝劃傷的獵手,傷口不算深,卻在不斷滲血。
“第三關,驗謹。”軒轅的聲音在安靜的傳習堂裏格外清晰,“給這位獵手處理傷口,步驟需正確,手法需仔細。”
第一個上前的是個來自西邊部落的少年,他拿起蒲公英就往傷口上敷,卻忘了先清理傷口上的泥沙。獵手疼得皺起了眉,少年手忙腳亂,反而把泥沙揉得更深了。軒轅搖了搖頭:“醫者粗心,比無醫更可怕。”
阿芷上前時,先仔細看了看傷口,然後取來幹淨的麻布,蘸著旁邊陶盆裏的溫水,一點一點把傷口周圍的泥沙擦拭幹淨,動作輕柔得像是在撫摸什麽珍寶。接著她將蒲公英搗得更爛些,均勻地敷在傷口上,最後用麻線輕輕纏好,打結時特意留了點空隙,怕勒得太緊影響血液循環。整個過程有條不紊,連獵手都忍不住誇了句“這姑娘比我婆娘還細心”。
石生處理傷口時則顯露出他沉穩的一麵。他發現傷口邊緣有細小的木刺,沒有直接用手去拔,而是取來一根幹淨的骨針,在火上烤了烤,小心翼翼地將木刺挑了出來,然後才按步驟敷藥包紮。“我爹說過,傷口裏的刺不挑出來,再好的藥也沒用。”他解釋道,眼神裏帶著自信。
有了這兩個榜樣,後麵的人也越發謹慎起來,但仍有不少疏漏:有的忘了給骨針消毒,有的包紮時把傷口勒成了紫青色,還有的分不清蒲公英和有毒的石龍芮,差點用錯了藥。軒轅看得仔細,每發現一處錯誤,都會當場指出:“傷口需先清潔,否則會化膿;包紮不可過緊,要留氣血流通的餘地;用藥前需先辨明真偽,一步錯,步步錯。”
當天色完全暗下來,傳習堂裏隻剩下二十個人。他們站成一排,臉上既有疲憊,又有掩飾不住的激動。軒轅走到他們麵前,手裏拿著一卷新的竹簡,上麵寫著他們的名字。
“從今日起,你們就是醫廬的第一批弟子。”軒轅的聲音帶著一絲欣慰,“但記住,這隻是開始。”他展開另一卷竹簡,上麵是他為弟子們定下的詳細規矩:每日卯時起身,先整理藥圃,再誦讀醫典;問診時需記錄患者的症狀、用藥和療效,不可遺漏一字;每月需上山采藥一次,親身體驗草藥的生長環境;對待患者,無論貴賤,皆需一視同仁……
“學醫,首先要學做人。”軒轅的目光掃過每一張年輕的臉,“心不善,不能體恤患者之苦;性不耐,不能鑽研醫理之深;行不謹,不能確保用藥之準。這三條,是底線,也是你們一生都要牢記的準則。”
弟子們紛紛跪下,對著軒轅磕了三個頭。阿芷的聲音帶著哭腔,卻異常堅定:“弟子定不負先生教誨!”石生則挺直了脊梁,眼裏閃爍著光芒:“此生以醫道為業,救死扶傷,絕不違背初心!”
軒轅扶起他們,從牆角的木箱裏取出每人一套工具:一把小鋤頭、一個藥簍、一卷空白竹簡和一支石筆。“這是你們的法器,也是你們的責任。”他指著窗外已經亮起的星子,“醫道漫漫,如夜行山路,唯有心懷仁心,手握真知,方能照亮前路。”
夜風穿過醫廬的窗欞,帶著藥草的清香。二十個年輕的身影站在月光下,手裏緊緊攥著屬於自己的工具,仿佛握住了沉甸甸的未來。軒轅望著他們,又想起了自己初見岐伯的那個清晨,那時的他,何嚐不是懷著這樣一顆既敬畏又渴望的心,踏上了這條永無止境的醫道之路。
他知道,選出這些弟子隻是第一步,往後的日子裏,他要教他們辨識每一種草藥的性味,理解每一個穴位的作用,掌握每一種病症的診治——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明白,醫者的手不僅能治病,更能托起生命的重量。
而這些年輕的弟子們,能否在這條充滿艱辛與挑戰的道路上堅持下去?他們中,又會有人成長為像軒轅一樣,能為萬民遮風擋雨的醫者嗎?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