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製定章程,醫廬有序

字數:5633   加入書籤

A+A-


    第188章:製定章程,醫廬有序
    清晨的露水還掛在醫廬藥圃的蒼耳葉上時,軒轅已經站在了傳習堂的石階前。他望著往來穿梭的弟子和病患,眉頭微微蹙起——昨日那位腹痛的老嫗,因為弟子們忙著給外傷者清創,竟在廊下等了近一個時辰;藥庫的蒼術又少了半筐,問起時卻沒人說得清具體用在了哪些方劑裏;還有兩個新來的弟子,因為誰該去晾曬剛采回的紫蘇,竟在藥圃邊爭執起來。
    “阿木,”軒轅回頭,對身後跟著的大弟子喚道,“去把所有弟子都叫來,傳習堂議事。”
    阿木見先生神色嚴肅,不敢耽擱,轉身便去招呼人。片刻後,二十名弟子陸續趕到,連正在給患者換藥的阿石也小跑著來了,圍裙上還沾著苦參泥的痕跡。
    “都坐吧。”軒轅在堂中那張用整塊柏木製成的長案後坐下,案上攤著幾張空白竹簡和一支石筆。“昨日之事,你們想必也有所察覺。”他目光掃過眾人,“醫廬初創時,不過三五人,病患也多是周邊族人,如今求醫的人從早到晚不斷,弟子也添了一倍,再像從前那般隨性,怕是要出亂子。”
    阿禾性子最急,率先開口:“先生說得是!昨日那位老嫗確實等久了,我當時在配藥,沒顧上安排,是我的錯。”他說著便要起身請罪,被軒轅擺手攔下。
    “不是誰的錯,是規矩不全。”軒轅拿起石筆,在竹簡上寫下“章程”二字,“今日便定下幾條規矩,往後醫廬上下,包括我在內,都得照著做。”
    弟子們立刻挺直了腰板,凝神細聽。
    “第一條,問診有序。”軒轅在竹簡上刻下筆畫,“每日辰時開門,先讓值日弟子在門口登記病患,分三類:急症者,如高熱、出血、暈厥,直接入診室;慢病複診者,排上午;初診輕症者,排下午。登記時要問清姓名、病症、來自哪個部落,記在‘候診簿’上。”
    他抬眼看向負責登記的弟子阿竹:“阿竹,你心思細,往後這候診簿便由你掌管。每日寅時末就去門口候著,把登記的竹簡排好序,按先後叫號。遇有急症,直接掀動診室門口那麵銅鈴,裏麵的人聽到就知道要優先接診。”
    阿竹連忙點頭,手裏的石筆已經在自己的木牌上記下“銅鈴、候診簿、寅時”幾個字。她原是神農部落的牧羊女,因識得不少山野植物被選入醫廬,心思果然比一般弟子細膩。
    “第二條,藥庫管理製度。”軒轅又寫下一條,“阿石,你力氣大,且做事踏實,往後藥庫由你掌管。”
    正在走神的阿石猛地回神,臉一下子漲紅了:“先生,我……我認字不多,怕是記不住那些草藥名。”
    “阿禾幫你。”軒轅看向旁邊的阿禾,“阿禾負責記錄每日藥材出入,入庫時要驗看品相——看是否發黴、是否幹燥,合格的才入庫,記上數量、采收日期;出庫時,必須憑診室開出的‘藥單’,藥單上要寫明藥材名、用量、用於哪位病患,你倆核對無誤後再取藥,取完在藥單上畫個‘√’,每日酉時對賬,確保賬物相符。”
    阿禾和阿石對視一眼,都鄭重地點了點頭。阿禾識字多,正好能補阿石的短板;阿石細心,清點數量時絕不會出錯,兩人搭配倒是合適。
    “第三條,弟子輪值。”軒轅繼續說道,“分診室、藥圃、藥庫、傳習四個組,每組五人,十日一輪換。診室組跟著我或其他師兄問診、抄方、處理外傷;藥圃組負責育苗、除草、采收,按季節表行事;藥庫組協助阿石、阿禾管藥材;傳習組給新來的弟子講基礎草藥知識,整理醫案。”
    他指著牆上掛著的一張木牌,上麵刻著二十個弟子的名字:“輪值表我已擬好,貼在傳習堂門口,輪到哪個組,便按職責行事,不得推諉。像昨日爭著去晾曬紫蘇的事,絕不能再發生——輪值表上寫著誰的活,誰就負責到底,旁人若有餘力,可主動幫忙,但不可爭搶。”
    兩個昨日爭執的新弟子紅了臉,低下頭去。
    “第四條,診室規矩。”軒轅的聲音沉了些,“入診室者,除患者本人和必要的陪同家屬,弟子不得多於兩人——一人抄方,一人協助診查。診查時,需問清發病時辰、症狀變化、吃過什麽、碰過什麽,這些都要記在‘病案簿’上,不可遺漏。開方後,要向患者說清用法:是水煎還是酒泡,飯前服還是飯後服,有何禁忌,比如忌生冷還是忌辛辣,務必說透,讓患者複述一遍方可放行。”
    他想起前日那個喝了麻黃湯後又去溪邊洗冷水澡的青年,結果風寒複發,不由加重了語氣:“用藥如用兵,醫囑若不到位,藥效便要打折扣,甚至可能生新病,這是拿人命當玩笑,誰也馬虎不得!”
    弟子們聽得心頭一凜,紛紛點頭應是。
    “第五條,藥材炮製有定法。”軒轅轉向負責炮製藥材的阿木,“你把常用藥材的炮製方法,比如附子要沙土烘烤、甘草要蜜炙、地黃要酒蒸,一一寫在木牌上,掛在炮製坊的牆上,新來的弟子必須先學會這些,經你考核通過,才能動手炮製。每種炮製好的藥材,都要貼上標簽,寫明炮製日期和炮製人,出了問題,能找到源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阿木捧著自己那本記滿炮製心得的竹簡,認真回道:“先生放心,我這就去整理,保證每種方法都寫清楚,連火候大小、時間長短都標明白。”
    “最後一條,”軒轅放下石筆,看著眾人,“每月末舉行一次‘會診’。把這月遇到的疑難病症、用藥效果不好的病案,都拿出來討論,各抒己見。誰有新的發現,比如某種草藥的新用法,或是某種病症的新特征,也可在會診時提出。”他頓了頓,補充道,“會診時不分師兄師弟,誰的道理對,就聽誰的,包括對我的看法有不同意見,也盡管說。”
    弟子們臉上露出驚訝的神色,阿石忍不住問:“先生,我們也能質疑您的方子嗎?”
    “為何不能?”軒轅笑了,“醫道無窮,我也有看錯的時候。前幾日那個水腫患者,若不是阿禾提出‘氣虛不能行水’,我怕是還在一味用利水藥,耽誤病情。”他看向阿禾,“那日阿禾說得對,便該記一功,在‘醫績簿’上添一筆。”
    提到“醫績簿”,弟子們的眼睛都亮了——那是軒轅專門用來記錄弟子們功績的竹簡,無論是治好疑難病症,還是提出好建議,甚至是發現藥材用錯及時糾正,都會被記下來,年終時根據醫績評定誰有資格帶新弟子。
    章程一條條定下,傳習堂裏的氣氛漸漸從嚴肅轉為振奮。阿竹已經在琢磨著候診簿該怎麽設計才能更清楚;阿石和阿禾湊在一起,商量著藥庫該分幾格,哪些藥材要放在通風處,哪些怕潮得用陶甕封起來;阿木則在心裏默數著需要炮製的藥材,想著該用什麽樣的木牌才能經久耐用。
    “這些規矩,不是為了束縛你們,是為了讓醫廬像一株生長的藥草,根紮得穩,莖長得直,才能結出治病救人的果實。”軒轅站起身,將寫滿章程的竹簡遞給阿木,“你把這些刻在木板上,掛在傳習堂、診室、藥庫門口,讓每個人都能看見。從今日起,便照章行事,有不合適的地方,我們再慢慢改。”
    “是!”弟子們齊聲應道,聲音裏滿是幹勁。
    接下來的幾日,醫廬裏漸漸有了章法。
    辰時剛到,阿竹便在門口支起了一張矮案,案上擺著候診簿和一支石筆。第一位來的是個抱著孩子的婦人,孩子發著高燒,小臉通紅。阿竹一看是急症,立刻搖動診室門口的銅鈴,正在整理醫案的軒轅聽到鈴聲,當即放下竹簡迎了出來,抱著孩子的婦人沒用排隊就進了診室。
    診室裏,阿禾負責抄方,筆尖在竹簡上飛快滑動,將軒轅問診的內容一一記下:“患兒,三歲,昨夜開始發熱,無汗,咳嗽有痰,飲冷水後嘔吐一次……”阿石則在一旁幫忙按脈,雖然手法還生澀,但按得格外認真。
    藥庫那邊,阿石和阿禾果然配合默契。阿禾根據診室傳來的藥單,在庫房的格子前核對:“柴胡三錢,用於發熱患兒;蒼術二錢,用於風濕痹痛的獵戶……”阿石則按數取藥,用麻繩將藥材分束捆好,掛上寫有患者姓名的小木牌,遞給取藥的弟子。傍晚對賬時,阿禾拿著出入庫記錄,阿石清點實物,不多不少,分毫不差。
    輪值的弟子們也各司其職。藥圃組的幾個弟子,照著牆上貼的“四季采收表”,正小心翼翼地采摘薄荷的嫩葉——表上寫著“夏至後采葉,此時辛涼之氣最盛”;傳習組的弟子則在給兩個新入門的少年講解“五味歌”,阿木拿著百草圖譜,指著上麵的椒果說:“這便是辛味,能發散,就像春風吹開凍冰……”
    就連病患們也感受到了變化。那位曾在廊下等了許久的老嫗,今日再來複診時,阿竹笑著迎上來:“婆婆,您是複診,排第三號,稍等片刻就好,這裏有溫水,您先喝點。”老嫗接過陶碗,看著井井有條的醫廬,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了。
    午後,軒轅巡完診室,走到藥庫旁的炮製坊。阿木正帶著兩個弟子烘烤附子,坊牆上掛著的木牌上,“附子炮製法”寫得清清楚楚:“取生附子,去須根,埋於沙土中,以文火烘烤三日,每日翻動一次,至外皮微焦,再浸入鹽水半日,撈出曬幹……”阿木手裏拿著一根小棍,不時撥開沙土查看,嘴裏念叨著:“火候不能太急,不然外麵焦了,裏麵的毒性還沒去……”
    “怎麽樣?”軒轅走過去問。
    阿木抬頭,擦了擦額頭的汗:“先生您看,這是昨日烤的,外皮剛好微焦,按您說的,毒性應該去得差不多了。”他拿起一塊處理好的附子,斷麵呈黃白色,已經沒有了生附子的辛辣味。
    軒轅接過聞了聞,滿意地點頭:“不錯。記住,炮製是減毒存效的關鍵,一步都不能錯。”他看著坊裏忙碌的弟子,又看了看外麵有序候診的病患,心裏踏實了不少——就像一株藥草有了根莖葉脈,醫廬這棵大樹,終於開始按部就班地生長了。
    傍晚時分,夕陽的金輝透過傳習堂的窗欞,照在那幾塊新掛起來的木牌上,“問診有序”“藥庫管理”“弟子輪值”幾行字被鍍上了一層暖色。阿竹正在整理當日的候診簿,上麵密密麻麻記了三十多個名字,最後那個格子裏,她特意畫了個小小的笑臉——今日所有病患,都在酉時前得到了診治。
    阿石和阿禾對賬完畢,正準備鎖藥庫的門,阿石突然想起什麽,從懷裏掏出半塊麥餅:“阿禾,你還沒吃晚飯吧?我娘給的,分你一半。”阿禾也不推辭,接過來就咬了一大口,兩人靠在藥庫的門框上,看著滿天的晚霞笑起來。
    軒轅站在石階上,聽著傳習堂裏傳來弟子們整理醫案的沙沙聲,藥圃裏晚風吹過紫蘇葉的輕響,還有遠處病患家屬感激的話語,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揚起。他知道,這些章程隻是開始,往後還會遇到新的問題,還需要不斷完善,但隻要醫廬上下齊心,按著規矩走,這條路總能走得穩當、長遠。
    這時,阿木拿著一本竹簡匆匆走來,臉上帶著幾分興奮:“先生,您看,這是我根據章程擬的‘月行事曆’,比如下月初三該采枸杞,十五要檢查藥庫的防潮情況,二十是會診日……”
    軒轅接過竹簡,借著最後一點天光翻看,上麵的字跡雖不算工整,卻一筆一劃寫得認真。他抬頭看向天邊那輪剛升起來的月牙,心中忽然湧起一股暖意——醫廬的有序,不僅僅是規矩的功勞,更是這些年輕弟子們對醫道的敬畏與熱忱。
    那麽,這些章程在執行中會遇到哪些新的挑戰?那位被優先診治的發熱患兒,服藥後能否順利退熱?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