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疑難病症,共探解法

字數:5609   加入書籤

A+A-


    第187章:疑難病症,共探解法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醫廬前就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兩個壯年漢子用簡易擔架抬著一個麵色蠟黃的婦人,急匆匆闖了進來,擔架旁跟著個哭哭啼啼的孩童,看樣子是婦人的孩子。
    “軒轅先生!求求您救救我家婆娘!”為首的漢子聲音嘶啞,眼眶通紅,他一把抓住正要去藥圃查看幼苗的軒轅,手上的老繭磨得軒轅胳膊生疼。
    軒轅連忙扶住他:“莫急,先把人抬到診室,讓我看看。”
    診室裏,幾個弟子正在整理藥材,見有人求醫,紛紛圍了過來。阿木剛給藥碾子上了新的藥草,手上還沾著蒼術的碎屑,也跟著湊到擔架邊,仔細打量那婦人。
    婦人躺在擔架上,雙眼緊閉,嘴唇幹裂起皮,露出的胳膊和小腿都腫得厲害,皮膚被撐得發亮,輕輕一按就會陷下去一個坑,半天彈不回來。她的呼吸很微弱,胸口起伏得像風中殘燭,每一次吸氣都帶著細微的喘鳴聲。
    “先生,這是……水腫吧?”阿石蹲下身,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婦人的小腿,抬頭看向軒轅,眼神裏帶著不確定。他去年跟著軒轅處理過幾例水腫病患,用了澤瀉、茯苓之類的利水藥,效果都不錯,可眼前這婦人的腫勢,比他見過的任何一例都要嚴重。
    軒轅沒有立刻回答,他先伸手探了探婦人的額頭,不燙;又掀開她的眼皮看了看,眼白處布滿了血絲,還帶著淡淡的黃色;最後他握住婦人的手腕,指尖搭在脈搏上——脈象沉細無力,像一條快要幹涸的小溪,流速緩慢,力道微弱。
    “多久了?”軒轅一邊問診,一邊示意阿禾記錄。
    漢子抹了把臉,聲音帶著哭腔:“快半個月了。一開始隻是腳踝有點腫,以為是累著了,沒當回事。後來越來越腫,臉都腫得像個麵盆,吃不下東西,喝口水都覺得肚子脹得慌。我們找了部落裏的巫醫,跳了三天舞,喝了兩碗符水,一點用都沒有,反而越來越重……”他說著,眼淚就掉了下來,“先生,她是不是……是不是沒救了?”
    孩童見父親哭了,哭得更凶,拉著婦人的衣角喊“娘”,聲音稚嫩又可憐。
    軒轅皺著眉,沉吟片刻:“先別哭,讓她試試藥。阿禾,去取五錢澤瀉、五錢茯苓、三錢豬苓,再加上兩錢白術,用陶罐煎成藥湯,溫著備用。”這是治水腫的常用方子,利水滲濕,以往對付一般性的水腫很有效。
    阿禾應了一聲,轉身去藥櫃取藥。阿木卻在一旁輕輕拉了拉軒轅的衣袖,小聲說:“先生,我看這婦人氣息這麽弱,脈象也沉細,單用利水藥,會不會……會不會傷了正氣?”
    軒轅看向阿木,眼中閃過一絲讚許。這孩子跟著他學了三年,不僅認藥精準,辨證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了。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對眾人說:“你們都說說,這水腫是怎麽來的?”
    診室裏頓時安靜下來,弟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琢磨。阿石性子最急,先開了口:“水喝多了排不出去,就腫了唄,用利水藥把多餘的水排出去,不就好了?”
    “不對,”一個叫阿草的女弟子搖了搖頭,她專攻婦科病症,對婦人的體質更敏感,“尋常水腫,喝了利水藥總會尿多些,可這婦人腫了半個月,要是光排水就行,巫醫的藥再差,也該有點用。我看她臉色蠟黃,怕是脾上的毛病——脾主運化,運化不了水濕,才會腫起來。”
    阿木點頭附和:“阿草說得有道理。脾要是虛了,就像裝水的陶罐破了個洞,光往外舀水沒用,得先把洞補上。這婦人脈象弱,肯定是氣虛,說不定就是脾虛,沒法運水。”
    “那要是脾虛,該加什麽藥?”阿石追問,他雖然認藥快,但對配伍還不太熟。
    “加人參啊,”阿禾端著煎好的藥湯走進來,剛好聽到這話,接茬道,“先生以前說過,人參能補氣,脾氣足了,自然能運化水濕。”
    軒轅等他們說完,才緩緩開口:“阿木和阿草說得對。這水腫看似是水多了,實則是運化水的力氣沒了。就像一條河,河道淤塞,水流不動,光靠挖渠排水不夠,還得有動力推動水流。這動力,就是‘氣’。”
    他走到婦人身邊,又仔細檢查了一遍她的眼瞼和指甲,補充道:“你們看,她不僅腫,臉色還發黃,指甲也沒血色,這是氣血兩虛的樣子。脾虛不能運化水濕,也不能生成氣血,氣血不足,又反過來加重脾虛,形成惡性循環。這時候再用純利水的藥,就像把快要幹涸的河裏僅有的水再舀出去,隻會讓河底更幹,反而壞事。”
    弟子們聽得連連點頭,阿石撓了撓頭,有些不好意思:“那……先生,剛才的方子是不是不能用了?”
    “能用,但要加藥。”軒轅接過阿禾手裏的藥碗,對他說,“去取三錢人參,再切五片生薑,放進藥湯裏再煮一炷香的時間。”他轉向那漢子,“等藥煎好,先給她喂兩勺,看看能不能咽下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漢子連忙點頭,搓著手在一旁焦急地等待。孩童依偎在他身邊,小聲問:“爹,娘會好嗎?”漢子摸了摸孩子的頭,眼神裏既有擔憂,也多了幾分因軒轅的分析而升起的希望。
    趁著煎藥的功夫,軒轅又給其他病患診病。有個獵戶被毒蛇咬傷了小腿,紅腫蔓延到了膝蓋,軒轅讓弟子用三棱針在傷口周圍放血,再敷上半邊蓮和馬齒莧搗成的藥泥;還有個老者咳嗽不止,痰少而粘,軒轅診斷是肺燥,開了麥冬和玉竹的方子,讓他慢慢煎服。
    等處理完這些病患,阿禾端著加了人參和生薑的藥湯回來了。藥湯的顏色比剛才深了些,散發著一股淡淡的參香,中和了利水藥的清苦。
    軒轅親自扶起婦人,讓她半靠在擔架上,阿木端著藥碗,小心地用小勺舀起藥湯,先吹了吹,再送到婦人嘴邊。婦人起初沒反應,阿木耐心地一點點往她嘴裏送,過了好一會兒,她才下意識地咽了一口。
    “慢點,別急。”軒轅輕聲說,一邊用手輕輕揉著婦人的胸口,幫助她順氣。
    一碗藥湯喂完,用了近半個時辰。婦人喝完藥,呼吸似乎平穩了些,不再像剛才那樣急促。漢子見狀,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對著軒轅連連作揖:“多謝先生,多謝先生……”
    “別謝得太早,這隻是第一步。”軒轅擺擺手,對弟子們說,“你們輪流守著,半個時辰後再喂一次藥,注意觀察她的尿量和呼吸。阿木,你記一下,明日此時,我們再一起討論後續的方子。”
    第二天一早,弟子們早早地等在診室裏,連平時愛睡懶覺的阿石都來得格外早。他們都惦記著那婦人的病情,想知道加了人參的方子有沒有效果。
    阿木先匯報情況:“先生,昨晚喂了三次藥,後半夜她醒了一次,喝了兩口水。剛才看了,尿量比昨天多了些,雖然還是少,但顏色沒那麽深了。腫好像沒怎麽消,但呼吸順暢多了。”
    “脈象呢?”軒轅問。
    “比昨天有力了點,但還是沉。”阿木回答,他半夜特意給婦人把了脈,記在了醫案上。
    軒轅點點頭,走到婦人床邊,這次婦人醒著,雖然還是虛弱,但眼神能聚焦了。“感覺怎麽樣?”軒轅輕聲問。
    婦人張了張嘴,聲音微弱得像蚊子叫:“餓……”
    這一個“餓”字,讓在場的人都鬆了口氣。能感覺到餓,說明脾胃功能開始恢複了。
    “好,能餓就好。”軒轅笑了,“阿禾,去熬點小米粥,熬得稠些,放少許鹽,等會兒給她喂一勺。”他轉向弟子們,“現在你們再說說,下一步該怎麽用藥?”
    “人參還得用,補氣不能停。”阿木第一個發言,“不過水腫還在,利水藥也不能少。”
    阿草補充道:“她現在能感覺到餓了,說明脾的運化功能在恢複,可以加些健脾的藥,比如山藥和蓮子,既能健脾,又能補虛。”
    “我覺得可以把生薑去掉了,”阿石這次想得很認真,“生薑性溫,現在她氣血開始恢複,用多了怕上火。”
    軒轅聽著他們的討論,時不時點頭。等大家說得差不多了,他總結道:“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補氣要繼續,利水不能停,但劑量可以減一些,避免傷正氣。再加山藥、蓮子健脾,同時加少量當歸補血,氣血同補,效果更好。”
    他提筆在竹簡上寫下新的方子:人參三錢,茯苓四錢,澤瀉三錢,白術三錢,山藥五錢,蓮子三錢,當歸二錢。寫完後,他把竹簡遞給阿禾:“按這個方子抓藥,每日一劑,分三次服。”
    接下來的幾天,弟子們每天都聚在一起討論婦人的病情,根據她的變化調整方子。水腫慢慢消退,先是腳踝,再是小腿,最後是臉部,雖然速度不快,但每天都有進步。婦人能自己坐起來了,也能吃下小半碗粥,臉上漸漸有了血色。
    第七天的時候,婦人已經能下地慢慢走路了,雖然還需要人攙扶,但比起剛來時的樣子,已經判若兩人。她的丈夫帶著孩子,捧著一籃子剛摘的野果,跪在軒轅麵前,磕了三個響頭:“先生的大恩大德,我們這輩子都忘不了!”
    軒轅扶起他們,指著圍在一旁的弟子們說:“救你妻子的不是我一個人,是大家一起想辦法的結果。醫道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弟子們聽了,都深有感觸。阿木想起自己剛學醫時,隻會死記硬背藥材的性味,如今卻能參與討論疑難病症,甚至提出被先生采納的見解,心裏充滿了成就感。阿石也明白了,學醫不光要認藥、記方子,更要學會思考病症背後的原因,辨證施治。
    送走婦人一家後,軒轅讓弟子們把這次的病例詳細記錄下來,作為醫案存檔。他對眾人說:“這個病例告訴我們,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子,隻有根據病情不斷調整的思路。就像治水,有時候要疏,有時候要堵,有時候還要引水灌溉,關鍵是看水為什麽不聽話。”
    他拿起記錄病例的竹簡,指著上麵的字跡說:“你們看,從單純利水,到補氣利水,再到氣血雙補、健脾助運,方子在變,但核心沒變——都是為了讓身體的氣血津液重新流動起來。這就叫‘知常達變’,知道常規的方法,也能應對變化的病情。”
    午後的陽光透過診室的窗戶照進來,落在堆積如山的藥材上,給蒼術、茯苓、人參都鍍上了一層金邊。弟子們圍坐在軒轅身邊,有的在整理醫案,有的在低聲討論剛才的病例,還有的拿著藥材仔細比對,空氣中彌漫著草藥的清香和求知的氣息。
    軒轅看著眼前這一幕,心裏很是欣慰。他想起當年在岐伯身邊學習時的情景,如今自己也成了那個傳授知識的人,而這些年輕的弟子,就像當年的自己,對醫道充滿好奇和敬畏,願意為了治病救人而不斷探索。
    他知道,醫道之路沒有盡頭,總會遇到新的疑難病症,新的挑戰。但隻要有這份傳承,有這群願意共同探討、共同進步的弟子,再難的病症,也終有找到解法的一天。
    那麽,下一個來醫廬的疑難病症會是什麽?弟子們又能從中領悟到什麽新的醫理?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