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歸廬坐診,醫經初驗
字數:6043 加入書籤
第200章:歸廬坐診,醫經初驗
晨曦微露,薄霧還未散盡,有熊部落的醫廬前已排起了長隊。木質的門楣上掛著一塊新刻的木牌,上麵是軒轅親手寫的“醫廬”二字,筆鋒沉穩,透著一股讓人安心的力量。今日是軒轅從岐伯處學成歸來後正式坐診的第一天,部落裏的人早早就來了,有的是受病痛折磨許久的患者,有的是想來看看這位年輕醫者究竟有何能耐,還有些是曾受過軒轅恩惠的族人,特意來幫忙張羅。
軒轅身著素色麻布長袍,袖口挽起,露出結實的小臂。他剛將醫廬內的物件歸置妥當:幾張簡陋的木床靠牆擺放,上麵鋪著幹淨的幹草;牆角的架子上整齊碼放著數十個陶罐,裏麵裝著他從各地采集、炮製好的草藥;最顯眼的是桌案上攤開的一卷竹簡,正是《黃帝內經》的手稿,上麵密密麻麻寫滿了字,還有不少地方貼著增補的小竹片。
“先生,人都差不多到齊了,您看可以開始了嗎?”大弟子伯益輕聲問道。伯益是軒轅離開部落前收下的第一個弟子,聰慧勤勉,這幾年在部落裏也跟著老醫者學了些基礎,此刻正捧著一個陶罐,裏麵是剛熬好的草藥水,準備給候診的人解渴。
軒轅點點頭,目光掃過門外的人群,隻見一張張臉上既有期待,也有不安。他深吸一口氣,朗聲道:“各位鄉親,今日起,我便在這醫廬為大家診治。醫者仁心,不分親疏,隻要相信我,我定當盡力。”
話音剛落,人群裏便響起一陣低低的議論聲,隨即有人帶頭應和:“軒轅先生是咱們部落出來的好孩子,肯定信得過!”“我家那口子咳嗽了半個月,求神拜佛都沒用,就等先生您回來呢!”
軒轅微微一笑,示意伯益先請第一位患者進來。
第一個走進醫廬的是個約莫五十歲的老者,佝僂著背,雙手緊緊捂著胸口,每走一步都要停下來喘口氣,臉色蒼白得像宣紙,嘴唇卻泛著不正常的青紫色。他剛一坐下,就忍不住劇烈地咳嗽起來,咳得腰都彎成了蝦米,好半天才緩過勁來,虛弱地說:“先生,我這病……咳咳……快把我折磨死了。”
伯益趕緊遞過一碗溫水,老者喝了兩口,才慢慢平複下來。軒轅上前一步,先是仔細觀察老者的神色,見他眼瞼浮腫,眼窩深陷,便輕聲問道:“老人家,您這病多久了?除了咳嗽,還有別的症狀嗎?”
老者歎了口氣:“快三個月了,起初就是覺得冷,渾身沒力氣,後來就開始咳嗽,越咳越厲害,晚上根本睡不著。吃了不少草藥,也請巫祝跳了舞,都不管用。”他說著,又忍不住咳了幾聲,聲音嘶啞得像是被砂紙磨過。
軒轅伸出手,輕輕按在老者的手腕上。他的手指溫暖而有力,指尖搭在寸、關、尺三個部位,凝神感受著脈象的跳動。片刻後,他又讓老者張開嘴,看了看舌苔——舌質淡白,苔薄而潤。
“您這是風寒入體,遷延日久,損傷了陽氣。”軒轅沉吟道,“《黃帝內經》有雲:‘陰盛則寒,陽盛則熱。’您這便是陰寒過盛,陽氣受損,以致氣血運行不暢,肺失宣降,才會咳嗽不止,畏寒乏力。”
老者聽得一臉茫然,顯然沒聽懂這些醫理。軒轅便換了個通俗的說法:“簡單說,就是您體內的‘寒氣’太多,‘熱氣’不夠了,就像冬天裏沒有柴火的屋子,又冷又潮。我給您用些能生‘熱氣’的藥,把寒氣趕出去,病自然就好了。”
老者這才點點頭,眼裏露出一絲希望:“那……先生要用什麽藥?”
軒轅走到藥架前,從中取出一個陶罐,裏麵裝著切成薄片的桂枝,一股辛香的氣味立刻彌漫開來。“這是桂枝,性溫,能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就像冬日裏的一把火,能驅散寒氣。”他又取了些炙甘草、生薑和大棗,“甘草能調和諸藥,生薑、大棗可以補脾胃,讓身體有氣力對抗病邪。”
他一邊說,一邊將藥材按比例稱好,遞給伯益:“去,按這個方子,用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記得囑咐老人家,服藥後蓋上被子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以免傷了正氣。”
伯益應聲而去,老者被扶到裏間的木床上休息,臉上的愁苦似乎淡了些。
第二個患者是個年輕女子,約莫二十出頭,麵色潮紅,額頭上布滿了細密的汗珠,手裏拿著一把蒲扇,不停地扇著,卻還是喊熱。“先生,我這熱邪太厲害了,白天還好些,一到晚上就燒得睡不著,口幹舌燥,想喝涼水,喝多少都不解渴。”她說話時聲音急促,呼吸也有些粗重。
軒轅依舊先望診,見她舌紅苔黃,再切脈,脈象浮數而有力。他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又問:“除了發熱、口渴,還有別的症狀嗎?比如咳嗽、咽痛?”
女子搖搖頭:“沒有,就是熱,心裏像揣著個火球似的。”
“這是陽熱亢盛之證。”軒轅指著《黃帝內經》手稿上的一段話說,“你看這裏寫的:‘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你體內陽氣過盛,就像夏天的太陽太烈,草木都要枯槁了,得用寒涼的藥來平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轉身從藥架上取下一塊白色的礦石,正是石膏,又取了些知母、粳米和甘草。“石膏性寒,清熱瀉火的力道最強,就像一場及時雨,能澆滅體內的旺火;知母苦寒,既能清熱,又能滋陰,免得火邪傷了津液;粳米和甘草養胃,讓藥性不至於太過猛烈。”
他將藥材配好,對女子說:“這方子叫白虎湯,你回去後用水煮,煮好後分兩次喝,喝完後熱就該退了。記住,服藥期間別吃辛辣、溫熱的食物,多喝些溫開水。”
女子接過藥方,感激地說:“多謝先生,我這就回去煎藥。”
一上午的時間,軒轅接診了二十多個患者,有腹痛腹瀉的孩童,有腰腿痛的獵手,還有產後虛弱的婦人。他始終耐心細致,對每個患者都先望、聞、問、切,再結合《黃帝內經》中的醫理進行辨證,然後開出藥方。
遇到一個患痢疾的中年男子,腹痛劇烈,上吐下瀉,麵色發青。軒轅診斷為“濕熱下注”,引用《黃帝內經》中“濕盛則濡瀉”的理論,選用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再加木香行氣止痛,馬齒莧止瀉。他特意囑咐男子:“這病多是吃了不幹淨的東西引起的,以後注意飲食衛生,瓜果要洗幹淨,肉類要煮熟。”
還有個年輕獵手,在山林裏被毒蟲咬傷,傷口紅腫發癢,蔓延到了手臂。軒轅查看傷口後說:“這是毒邪侵入肌膚,導致氣血瘀滯。”他用三棱針在傷口周圍輕輕點刺,放出少量瘀血,再敷上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搗成的藥泥,“這兩味藥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敷上三天,應該就沒事了。”
伯益在一旁仔細記錄著每個病例的症狀、診斷、藥方,時不時停下筆來提問:“先生,剛才那個婦人產後出血不止,您用了當歸、熟地,還加了艾葉,這是為何?”
軒轅一邊整理藥材,一邊解釋:“婦人產後,氣血大傷,《黃帝內經》說‘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所以補血是關鍵。當歸、熟地都是補血的良藥,而艾葉性溫,能溫經止血,正好應對她那因寒而致的出血。”他拿起《黃帝內經》的手稿,指著其中一段,“你看這裏寫的‘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伯益湊近一看,隻見那段竹簡上寫著:“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複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他恍然大悟:“原來如此,補血還要兼顧溫通,才能讓氣血正常運行。”
不知不覺,日頭已升到了頭頂,候診的人漸漸少了。軒轅讓伯益先去吃飯,自己則留在醫廬裏,拿起筆,對著上午的病例,在《黃帝內經》的手稿上增補批注。
他先翻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在“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這句話旁邊,添上了上午那個畏寒老者和發熱女子的病例,注明“陰勝則寒,用桂枝湯助陽散寒;陽勝則熱,用白虎湯清熱瀉火”。
接著,他又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後麵,寫下自己的感悟:“治病之道,在於調和陰陽,使之平衡。過寒則溫之,過熱則涼之,過虛則補之,過實則瀉之,不可偏執一端。”
寫著寫著,他想起那個被毒蟲咬傷的獵手,便翻到“靈樞·癰疽”篇,補充道:“毒邪侵體,初則瘀於肌膚,當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法,刺血拔罐,輔以草藥外敷,可速去其毒。”
陽光透過窗欞照進來,落在竹簡上,映得那些字跡愈發清晰。軒轅的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他卻渾然不覺,隻專注於筆下的文字。他知道,這些記錄不僅僅是病例的總結,更是《黃帝內經》從理論走向實踐的見證。岐伯曾告訴他:“醫理源於實踐,亦需歸於實踐,方能真正造福世人。”如今,他算是真切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伯益吃完飯回來,見軒轅還在伏案疾書,便輕手輕腳地給他端來一碗粥。“先生,先歇歇吧,吃點東西。”
軒轅抬起頭,揉了揉有些發酸的脖頸,接過粥碗,卻沒有立刻喝,而是指著手稿對伯益說:“你看,上午這幾個病例,正好印證了《黃帝內經》裏的陰陽理論。學醫不能隻記藥方,更要明白背後的醫理,知道為什麽用這個藥,而不是那個藥。”
伯益點點頭,認真地說:“弟子記下了。先生,您今天接診這麽多患者,還能把每個病例都和醫理對應起來,真是厲害。”
軒轅笑了笑:“我也是在不斷實踐中摸索。剛開始跟著師父學醫時,我也常常分不清陰陽虛實,用藥也把握不好分寸。後來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病人,才慢慢明白,醫理就像指南針,能指引方向,但具體怎麽走,還得看腳下的路。”他喝了一口粥,繼續道,“就像上午那個痢疾患者,單看腹瀉,可能會以為是寒證,但若仔細觀察,他舌苔黃膩,脈象滑數,這就是濕熱的明證,若用了溫藥,隻會加重病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正說著,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上午那個畏寒的老者由家人攙扶著走了進來,臉上雖然還有些蒼白,但精神好了很多,咳嗽也輕了。“先生,真是神了!我家老爺子喝了藥,蓋上被子出了點汗,剛才居然睡著了,這可是三個月來第一次睡踏實啊!”老者的兒子激動地說。
老者也點點頭,聲音雖然還有些虛弱,但清晰了不少:“是啊,先生,我現在覺得身上暖和多了,也不那麽喘了。”
軒轅上前為老者把了脈,脈象雖然依舊偏弱,但已不像上午那般沉遲,便笑道:“看來藥效不錯,您再按方子喝兩天,應該就能大好。記得別著涼,飲食上多吃些溫熱的粥湯,養養脾胃。”
老者連連道謝,由家人扶著離開了。看著他們的背影,軒轅心裏湧起一股暖流。這便是醫者的幸福吧,能用自己的學識減輕他人的痛苦,讓絕望的人重燃希望。
下午的患者不多,軒轅便趁著空閑,給伯益講解《黃帝內經》中的“四氣五味”理論。“你看這桂枝,性溫味辛,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能治風寒感冒;而石膏性寒味辛甘,辛能清熱,甘能生津,寒能瀉火,所以能治高熱煩渴。”他拿起兩種藥材,讓伯益聞一聞,嚐一嚐,“學醫要多用感官去體會,眼睛看形態,鼻子聞氣味,舌頭嚐味道,手摸質感,這樣才能真正認識草藥。”
伯益一一照做,桂枝的辛香帶著暖意,石膏的清涼帶著微澀,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讓他對“四氣五味”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傍晚時分,最後一個患者離開,醫廬裏終於安靜下來。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戶,給整個屋子鍍上了一層金色。軒轅收拾好藥材,將《黃帝內經》手稿小心翼翼地卷起來,放進一個特製的木盒裏。
他走到門口,望著部落裏嫋嫋升起的炊煙,聽著遠處傳來的孩童嬉笑聲,心中一片寧靜。歸鄉坐診的第一天,雖然忙碌,卻充實而有意義。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病患等著他,還有更多的醫理等著他去探索、去完善。
“醫理需落地,方為真學問。”軒轅在心裏默念著這句話,轉身關上了醫廬的門。月光悄悄爬上牆頭,照亮了門楣上的“醫廬”二字,也照亮了這條漫長而光榮的醫道之路。
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