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回歸岐下,匯報所學

字數:5092   加入書籤

A+A-


    第35章:回歸岐下,匯報所學
    晨露還掛在岐下草廬的茅簷上時,軒轅的腳步聲已驚醒了院前那棵百年老鬆。鬆針簌簌落下,沾在他肩頭的風塵裏,像是為這趟跨越四野的歸途,綴上了幾分久別重逢的暖意。追風低低地嗚咽了一聲,率先竄過木橋,朝著那扇熟悉的柴門奔去——它的腳步早已不複當年的輕快,腳掌磨出的厚繭在石板路上叩出沉穩的聲響,倒像是在向這片養育過它的土地,訴說這些年的風霜。
    “是追風?”柴門後傳來蒼老卻清亮的聲音,隨即門軸“吱呀”轉動,岐伯披著素色麻布袍立在晨光裏。他的須發又白了些,眼角的皺紋被陽光拓得愈發深邃,可那雙望向軒轅的眼睛,依舊像當年初見時那般,盛滿了洞徹世事的溫和。
    軒轅喉頭一緊,竟說不出話來。他曾在東海邊對著潮起潮落演練過無數次重逢的場景,也在南疆雨林的篝火旁設想過該如何匯報此行所得,可真當這張日夜思念的麵孔撞進眼簾時,千言萬語都化作了眼眶裏的熱意。他躬身行禮,動作因激動而微微發顫:“師父,弟子回來了。”
    岐伯上前一步,伸手拍了拍他的背。掌心的溫度透過粗布衣裳傳過來,讓軒轅想起當年第一次喝他熬的草藥湯時,那份熨帖身心的暖。“回來就好,回來就好。”老醫者連說兩句,聲音裏帶著不易察覺的哽咽,“看你黑了瘦了,卻比走時挺拔了許多。”
    這時,隨軒轅同行的弟子們也紛紛上前行禮。他們中有的是出發前就跟在軒轅身邊的,有的是途中被他救治後執意追隨的,此刻一個個都捧著沉甸甸的行囊,眼神裏既有歸途的疲憊,更有滿載而歸的雀躍。
    “快進屋,進屋說。”岐伯側身讓開,目光掃過眾人肩上的包袱,嘴角笑意更深,“我猜,你們這趟回來,定是帶了不少寶貝。”
    草廬裏陳設依舊,石案上的陶罐還擺著當年的位置,隻是多了幾株新采的艾草,正散發著清苦的香氣。軒轅指揮弟子們將行囊一一解開,霎時間,石案上便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物件——有東方部落贈送的砭石,棱角被摩挲得光滑溫潤;有南疆帶回的草藥種子,裝在竹筒裏,貼著弟子們手繪的標簽;還有西陲的羊皮卷,上麵用炭筆記錄著外傷處理的步驟;更有北方醫者傳下的脈診圖譜,畫著不同脈象的波形……
    岐伯拿起一塊月牙形的砭石,對著光細細端詳。石麵泛著青灰色的光澤,邊緣薄而鋒利,卻又透著幾分恰到好處的圓潤。“這是東海之濱的砭石吧?”他指尖撫過石麵,“我年輕時曾聽聞,那裏的醫者能用這種石片放血祛瘀,今日才算得見真物。”
    “師父慧眼。”軒轅點頭,拿起另一塊稍厚些的砭石,“這種厚石多用於熨燙,海濱部落的漁人常患關節腫痛,將其燒熱後敷於患處,能驅寒濕。弟子試過,確有奇效。”他邊說邊比劃著當時觀察到的手法,“隻是火候最難掌握,過熱則傷皮肉,不足則無效,需得反複練習才行。”
    岐伯聞言,讓弟子取來一盆溫水,將砭石浸入其中:“你且說說,這石與尋常石塊有何不同?”
    軒轅沉吟片刻,從行囊裏翻出一塊途中撿的普通山石,與砭石一同放入水中:“弟子發現,砭石吸熱快,散熱慢,且質地細密,不易碎裂。尋常山石則反之,用來熨燙,要麽很快冷卻,要麽容易劃傷皮膚。”他頓了頓,補充道,“這便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吧。”
    岐伯撫須而笑:“說得好。醫道之中,不僅要識藥、懂法,連器具的選擇都有學問。你能注意到這些細節,可見此行確實用了心。”
    說著,他又轉向那些裝著種子的竹筒,拿起一個貼著“青蒿”標簽的竹筒。竹筒裏的種子細小如沙,呈深褐色。“這是南疆的青蒿?”他問道。
    “正是。”軒轅的神色鄭重起來,“南疆多瘴氣,當地人用青蒿煮水,可防治瘧疾。弟子在雨林中親見一瘧疾病人,寒戰高熱,幾近垂危,喝了青蒿水後,次日便熱退神清。”他頓了頓,想起當時的驚險,“隻是青蒿的采摘頗有講究,需在花開前采,且不能暴曬,否則藥效大減。”
    岐伯聞言,將竹筒湊近鼻尖輕嗅,仿佛能從幹燥的種子裏聞到雨林的潮濕氣息。“瘧疾在中原也偶有發生,隻是醫者多束手無策。你帶回這青蒿種子,若能在中原試種成功,便是救萬民於水火啊。”
    軒轅心中一動,連忙道:“弟子也是這麽想的。途中已讓弟子們記錄青蒿的生長習性,它喜濕潤,耐貧瘠,或許在中原的河邊濕地也能存活。”
    說話間,岐伯的目光落在了一卷羊皮上。羊皮上用朱砂畫著奇怪的符號,旁邊還有幾幅人體圖,標注著不同的部位。“這是……”
    “這是西陲牧民的外傷療法圖譜。”軒轅解釋道,“西陲多遊牧,與野獸搏鬥、騎馬摔傷是常事,他們處理外傷的法子極為獨到。比如這符號,代表燒紅的小刀,用於燙烙止血;這標注的部位,是說用羊脂塗抹,可促進傷口愈合。”他拿起羊皮,指著其中一幅圖,“弟子曾見一牧民被狼咬傷,深可見骨,他們先用烈酒清洗傷口,再用燒紅的小刀燙烙,最後敷上草藥,包紮以羊毛,不過半月,竟已結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岐伯聽得入了神,手指在羊皮上的傷口圖上輕輕劃過:“烈酒性烈,能殺菌;燒紅的小刀,既能止血,亦能消毒;羊毛保暖,還能吸收滲出的膿液……這些法子看似粗獷,實則蘊含著樸素的醫理啊。”
    “師父說得是。”軒轅深有同感,“弟子起初也覺得燙烙之法過於殘忍,可親眼見其效果後才明白,有時看似激烈的手段,反而是救命的良方。這正如治病,需根據病情輕重,或溫或涼,或補或瀉,不能一概而論。”
    岐伯讚許地點頭,目光又被角落裏一個陶罐吸引。陶罐裏裝著一些黑色的塊狀物,散發著淡淡的腥氣。“這又是什麽?”
    “這是北方部落的‘血餘炭’。”軒轅答道,“他們將人發收集起來,燒成炭,研末後,可止血。無論是外傷出血,還是便血、咯血,用之皆有效。”他拿起一塊血餘炭,放在掌心碾了碾,“弟子曾在北方見一婦人產後大出血,服用血餘炭後,血勢立止。起初不解其理,後來想,頭發本是氣血所生,燒成炭後,竟能反其道而行,收斂止血,這或許就是‘同氣相求’吧。”
    岐伯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同氣相求……你這話頗有見地。世間萬物,皆有其性,看似相反,實則相通。頭發屬血,炭能收斂,兩者結合,便成止血良藥。這其中的道理,值得細細推敲。”
    說著說著,日頭已升至中天。弟子們早已煮好了飯菜,是用帶回的北方根莖與南方的雜糧同煮,香氣彌漫在草廬裏。岐伯拉著軒轅坐下,讓弟子們也一同用餐,邊吃邊聊。
    “說說你在北方的見聞吧。”岐伯給軒轅盛了一碗雜糧粥,“我聽說北方醫者善觀麵色、切脈象?”
    提起北方的脈診,軒轅的興致更高了。“是啊,北方醫者診病,必先觀麵色,再切脈象。他們說,麵色紅者多熱,白者多虛,青者多痛,黑者多瘀。而脈象更是玄妙,快如奔馬者多為熱病,慢如老牛者多為寒病,浮於表麵者多為外感,沉於底下者多為內傷。”他放下碗筷,伸出手腕,“弟子曾讓北方醫者為我診脈,他說我的脈象‘勻而有力,如春風拂柳’,是氣血充足之象。當時便覺得,這脈象竟能反映人體虛實,實在是奇妙。”
    岐伯聽得認真,也伸出手腕:“那你也為我切一切脈,看看能否看出些什麽。”
    軒轅有些緊張,深吸一口氣,將手指輕輕按在岐伯的腕脈上。指尖傳來沉穩有力的搏動,不急不緩,如同山間流淌的清泉。“師父的脈象,平和有力,應是身體康健。”他篤定地說。
    岐伯哈哈大笑:“不錯,不錯。看來你不僅學了北方的脈診之法,還能活學活用。”他收斂笑容,正色道,“望、聞、問、切,本是診病的四大要素,隻是此前多偏重於問與聞,你從北方帶回望色與切脈之法,正好補全了這四診,實在是大功一件。”
    軒轅心中湧起一陣暖流。這趟周遊,他曆經艱險,數次身陷險境,也曾因醫術不精而自責不已,此刻得到師父的肯定,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甘甜。“弟子隻是做了分內之事。”他謙遜地說,“其實途中弟子常有困惑,各地醫法差異極大,有的甚至看似相悖,比如南方用苦寒清熱,北方用溫熱散寒,究竟該如何取舍?”
    岐伯沉吟片刻,指著窗外的田野道:“你看這田野裏的莊稼,春天播種,夏天生長,秋天收獲,冬天收藏,皆是順應時節。若反其道而行,春天不播種,秋天不收獲,便會顆粒無收。醫道也是如此,地域不同,氣候不同,人的體質也不同,治病自然要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因人製宜。”
    他拿起桌上的草藥圖譜,指著其中一幅道:“比如這麻黃,在北方可用來發汗散寒,治療風寒感冒;可到了南方,若是濕熱之地,用麻黃便可能助紂為虐,加重病情。這並非麻黃不好,而是用得不合時宜。”
    軒轅茅塞頓開,之前心中的迷霧豁然散去。“弟子明白了!”他興奮地說,“所謂醫道,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的智慧。無論是東方的砭石,南方的草藥,西方的外傷療法,還是北方的脈診,皆是前人根據當地環境總結出的經驗,其核心都是為了調和人體陰陽,使之順應自然。”
    “正是如此。”岐伯欣慰地看著他,“你能悟到這一層,說明你的醫道已真正入門了。”他站起身,走到石案旁,拿起軒轅帶回的各地醫案抄本,“這些醫案,你打算如何處理?”
    “弟子想將其整理歸納,按地域、病症分類,再結合陰陽五行之理,分析其中的醫理,編纂成一部醫書初稿。”軒轅恭敬地說,“隻是弟子才疏學淺,還需師父指點。”
    岐伯將醫案抱在懷裏,眼中滿是期許:“好!我正有此意。你帶回的不僅是各地的醫術,更是天下醫者的智慧。將這些智慧融會貫通,形成一套完整的醫理體係,便是我們留給後世的最大財富。”他看著窗外,陽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從今日起,你我師徒二人,便一同來完成這件事吧。”
    追風趴在門邊,打了個哈欠,懶洋洋地曬著太陽。弟子們收拾著碗筷,低聲交談著,草廬裏充滿了溫馨而莊重的氣息。軒轅望著師父蒼老卻矍鑠的身影,又看了看那些凝聚著無數心血的醫案與草藥,心中湧起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他知道,這趟周遊的結束,其實是另一段更漫長、更重要的旅程的開始。
    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