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第80集:按脈知病探精微
字數:3622 加入書籤
第80集:按脈知病探精微
北地的風總帶著砂礫的粗糲,刮在臉上像無數細針在刺。軒轅裹緊了身上的獸皮,望著不遠處氈房裏那抹晃動的身影,腳步不由得加快了些。那是北狄部落裏最年長的醫士,人稱“風伯”,據說能憑三指按腕,便知病灶深淺,連草原上最烈的“奔馬疫”都能斷得分毫不差。
前日在部落邊緣,他親眼見風伯為一個蜷縮在篝火旁的少年診病。少年麵色潮紅,呼吸急促,雙手死死按著胸口,喉間發出像破風箱似的嘶鳴。風伯枯瘦的手指搭上少年腕脈,雙眼微閉,眉頭先是蹙起,隨即又緩緩舒展,不過片刻,便對身旁的族人說:“熱邪犯肺,氣逆而咳,取屋後的麻黃草煮水,加半勺蜂蜜,溫服三次便好。”
當時軒轅正蹲在一旁整理采來的草藥,聞言心頭一動。他認得麻黃草,在南方的山林裏見過類似的植物,隻是南人說它性烈,輕易不敢用。可風伯竟如此篤定,他忍不住湊過去問:“老先生,僅憑這脈象,便能斷定是熱邪?”
風伯睜開眼,眸子裏盛著北地星空般的深邃,打量了他半晌才開口:“外鄉人,你懂醫?”
“略知皮毛,”軒轅拱手,“曾在南嶺學過辨識草藥,在西戎見過縫合傷口,隻是這按脈斷病,從未深研。”
風伯嘴角牽起一絲笑意,指著少年的腕脈道:“你且試試。”
軒轅依言將手指搭上,指尖下的搏動又快又浮,像受驚的小鹿在亂撞。他屏住呼吸,細細感受那股氣流在血管裏奔湧,卻隻覺得雜亂無章,分不清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這……”他有些窘迫地收回手,“隻覺跳動急促,其餘便看不出來了。”
“正常。”風伯不以為意,重新將手指搭上少年的腕脈,“脈有浮沉遲數,浮為表,沉為裏,數為熱,遲為寒。這孩子脈浮而數,浮是邪在表,數是熱在身,再看他咳時痰黃,不是熱邪是什麽?”
軒轅恍然大悟,難怪風伯敢用麻黃草——南人怕它性烈,是因南方多濕熱,而北地幹燥,熱邪易鬱於表,麻黃的辛散之力恰好能將熱邪從體表趕出去。他望著風伯那雙仿佛能洞穿皮肉的手,忽然想起在東夷時,醫者用砭石需“按脈尋絡”,在南方配藥要“觀色辨性”,原來這脈相裏藏著的,竟是疾病最直白的語言。
接下來的幾日,軒轅便整日守在風伯身邊。風伯診病時,他就站在一旁看,看那三指如何輕重交替,看風伯的眉頭如何隨脈象起伏;風伯歇息時,他便纏著問,問何為“弦脈”,何為“滑脈”,問不同的脈象對應著哪些髒腑的病變。
風伯起初隻是隨口應答,後來見他問得懇切,且總能舉一反三,便漸漸認真起來。一日,部落裏有個婦人來診病,說自己這幾日總覺得心口發慌,吃不下飯。風伯讓她伸出手腕,指尖剛搭上,便對軒轅說:“你看,這脈跳得像珠子滾過盤子,滑而流利,是為滑脈。”
軒轅湊近一看,果然,那脈象比尋常人更顯圓潤,仿佛有股力量在推著血管輕輕震顫。“這是何意?”
“滑脈多為痰濕,”風伯收回手,問那婦人,“是不是總覺得喉嚨裏有痰,吐不幹淨?”
婦人連連點頭:“是啊是啊,夜裏總被痰堵醒。”
風伯取來幾味草藥,有燥濕的蒼術,有化痰的半夏,遞給婦人道:“回去煮水喝,痰濕去了,脈就平了。”待婦人走後,他對軒轅道:“脈象如流水,或急或緩,或清或濁,全憑髒腑調配。心主血脈,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肺主呼吸,腎主藏精,哪一處出了問題,脈上都藏不住。”
軒轅聽得入了迷,他想起在南方時,見南人用草藥多講究“性味歸經”,說某種草入肺,某種草入脾,當時隻當是經驗之談,如今結合脈象一想,才明白這“歸經”之說,原是與髒腑在脈象上的反應一一對應的。就像那滑脈,對應著脾失運化而生痰濕,用入脾經的草藥來治,自然事半功倍。
幾日後的一個清晨,部落裏傳來一陣喧嘩。軒轅跑去一看,隻見幾個牧民抬著一個漢子匆匆趕來,那漢子麵色發白,嘴唇青紫,呼吸微弱,褲腿上還沾著暗紅的血跡。“是被野馬踢中了小腹!”有人急聲喊道。
風伯聞訊趕來,二話不說便搭上漢子的腕脈。這一次,他的手指按得格外重,眉頭緊鎖,半晌才鬆開手,沉聲道:“脈沉而澀,氣血瘀阻,怕是傷了內髒。”
軒轅心頭一緊,他想起在西戎時,見過牧民被野獸所傷,薩滿多是用縫合傷口、外敷草藥之法,可這內傷看不見摸不著,該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自己行囊裏還有從南方帶來的三七,那是南人用來活血化瘀的良藥,當時女醫說它“入血分,能散能止”。
“風伯,”他急聲道,“我這裏有一味草藥,或許能用。”說著便從行囊裏取出三七,研成粉末遞過去,“南人說它能化瘀血,補氣血。”
風伯看了看藥粉,又看了看軒轅,沒有立刻接過,而是再次搭上漢子的脈。片刻後,他點了點頭:“脈雖沉澀,但尚有根,可一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軒轅連忙取來溫水,將三七粉給漢子灌下。眾人都屏住了呼吸,氈房裏隻剩下漢子微弱的喘息聲。一炷香的時間過去,風伯再次按脈,忽然道:“脈勢稍起,有緩過來的跡象!”
眾人頓時鬆了口氣,軒轅也覺得後背沁出了一層冷汗。他望著那碗剩下的藥汁,忽然明白,無論是南方的草藥配伍,還是北方的脈診辨病,亦或是東夷的砭石、西戎的縫合,看似方法各異,實則都在追尋同一個目標——找到疾病的根源,調和失衡的氣血。就像這漢子,南藥能化其瘀,北診能察其勢,二者結合,才能救人於危難。
風伯拍了拍軒轅的肩膀,目光裏帶著讚許:“外鄉人,你能將南藥與北脈結合,是個學醫的料子。”他頓了頓,又道,“脈理精深,非一日之功。你看這草原上的河流,夏季湍急,冬季枯澀,脈象也如河流,隨四時、地域、人身而變,需細細體察。”
軒轅點頭,他望著窗外掠過的流雲,忽然想起岐伯曾說“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原來這脈象的浮沉遲數,不正是人體陰陽消長的寫照嗎?東夷的導引能調氣,是因其懂陰陽升降;南方的草藥能治病,是因其知性味陰陽;西戎的縫合能補傷,是因其明虛實陰陽;北方的脈診能斷病,是因其察氣血陰陽。
夕陽西下時,那受傷的漢子已能輕聲說話。軒轅幫著風伯收拾草藥,忽然覺得心裏亮堂了許多。他知道,自己從北狄學到的不隻是按脈的手法,更是一種“由表及裏”的智慧——透過細微的脈象,窺見人體內部的陰陽變化,這或許就是岐伯常說的“以小見大,以近知遠”。
他將今日的感悟記在隨身攜帶的獸皮卷上,字跡雖有些潦草,卻透著一股篤定。末了,他抬頭望向南方,那裏有他曾辨識的草藥;望向西方,那裏有他學過的縫合;望向東方,那裏有他見過的砭石。而此刻腳下的北方大地,又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醫道深處的門。
“或許,真正的醫道,從來就不在某一處,而在融會貫通之間。”軒轅喃喃自語,指尖在獸皮卷上輕輕敲擊著,仿佛在與遠古的智慧對話。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軒轅如何將這些來自四方的醫法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有的見解?且看下集分解。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