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集:靜觀天道

字數:3835   加入書籤

A+A-


    第4集:靜觀天道
    晨露還凝在崆峒山的草葉上時,廣成子已踏著薄霧走到峰頂那塊被歲月磨得光滑的青石旁。軒轅緊隨其後,衣襟上還沾著昨日攀山時蹭到的泥土——自三日前在山頂初見這位老者,他便以弟子之禮相隨,不敢有絲毫懈怠。此刻山風穿林而過,帶著鬆針的清苦氣息,軒轅望著遠處雲海翻湧,忽然想起有熊部落的清晨:炊煙混著草木灰的味道,婦人搗藥的木杵撞擊石臼,孩童追著晨露奔跑……那些鮮活的聲響與氣息,此刻都被崆峒山的寂靜濾成了模糊的影子。
    “可知為何帶你來此處?”廣成子的聲音像山澗的泉水,不高,卻能穿透風聲。他依舊是初見時的模樣,麻布衣衫上打了幾塊補丁,頭發用一根木簪隨意挽著,可那雙眼睛望過來時,軒轅總覺得能看透自己心裏藏著的焦慮——他來崆峒,是為求治病救人的法子,可這三日,老者既不授草藥辨識,也不言脈理診法,隻讓他看日出、觀流雲、聽風過山穀。
    軒轅躬身答道:“先生是想讓我觀天地運行,悟其中道理?”
    廣成子微微頷首,伸手指向東方。地平線上,一輪紅日正掙脫雲層的束縛,先是染得雲海如熔金,繼而躍出天際,刹那間,萬丈霞光傾瀉而下,將山間的霧氣染成淡淡的緋色。近處的鬆柏忽然就清晰起來,每一片針葉上的露珠都折射出細碎的光,連空氣都仿佛被這光芒熨帖得溫暖起來。
    “你看這日頭,”廣成子緩緩道,“它每日東升西落,從不會因誰的祈願而早一刻,也不會因誰的怨懟而晚一刻。春生夏長,秋枯冬藏,草木如此,鳥獸如此,人亦如此。這便是‘自然’。”他頓了頓,轉頭看向軒轅,“你們部落的巫祝,遇疾便求神問卜,以為燒幾捆香、跳幾場舞,就能讓病者痊愈,可曾見過真能留住逝去之人的?”
    軒轅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七歲那年,部落遭遇瘟疫,巫祝連續三日三夜跳著驅邪舞,篝火將夜空映得通紅,可他的堂兄還是沒能撐過去。那孩子臨死前攥著他的手,滾燙的體溫像要把皮肉都燒穿,眼睛裏卻滿是恐懼。後來他才知道,那種病是因為喝了被汙染的河水,可當時的巫祝隻說是“山神發怒”。
    “自然有常,人力難違。”廣成子的聲音又響起,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歎息,“就像這山間的溪水,你若想堵它,它便會漫過堤壩;你若順著它的性子疏導,它自會滋養田地。人也一樣,若總想著和天地較勁,逆著時節作息,違著心性行事,身體能不垮嗎?”
    軒轅望著那輪漸漸升高的太陽,忽然想起部落裏的獵戶老丈。那老人總愛在冬夜裏喝烈酒,說能“驅寒”,結果去年冬天咳得直不起腰,肋骨疼得像被石頭砸過。岐伯當時說他“耗了肺火”,可老丈不聽,依舊每日飲酒,開春時竟咳出血來。那時他隻覺得是老丈固執,此刻才恍然:冬日本應藏精蓄銳,就像動物冬眠,可老丈偏要用烈酒催動火氣,這不就是逆著自然行事嗎?
    “先生是說,人若順應自然,便可少病?”軒轅追問,聲音裏帶著抑製不住的急切。
    廣成子卻沒直接回答,轉而指向山坡上的一片林子。那林子一半是鬆樹,一半是楓樹,昨夜下過小雨,鬆針上掛著水珠,依舊挺拔如劍;而楓葉卻被雨水打落了不少,鋪在地上像一層紅氈。“鬆樹常青,楓樹遇秋則紅,遇冬則落,它們誰更好?”
    軒轅一怔:“各有其性,談不上好壞。”
    “正是。”廣成子笑道,“人也一樣,有人性烈如烈火,有人性柔如水,本無對錯。可火性之人偏要學水性之人隱忍,水性之人偏要學火性之人張揚,這便是‘妄動’。就像逆水行舟,看著是在使勁,實則耗的是自己的力氣。”他伸手撿起一片落在腳邊的楓葉,那葉片邊緣已經蜷曲,卻還透著溫潤的紅,“你看這片葉子,它到了該落的時候,便落得幹脆,不戀枝頭,這才是‘順’。人若能如此,心就不會亂。”
    “心不亂……”軒轅喃喃重複著這三個字。他想起自己初見族人病痛時的焦躁,想起尋訪明師時的急切,那些日子,他總覺得心裏像揣著一團火,燒得他坐立難安。可方才看日出時,看著霞光一點點鋪滿山穀,他竟忘了那些焦慮,隻覺得心裏一片澄明。
    “來,坐下。”廣成子在青石上盤膝而坐,示意軒轅也坐下。山風拂過,帶著一絲涼意,軒轅卻不覺得冷,反而覺得渾身的筋骨都舒展了些。他學著老者的樣子盤膝,起初腿骨硌得生疼,可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時,那疼痛感竟漸漸淡了。
    “你看那朵雲。”廣成子指向天邊一朵蓬鬆的白雲,那雲正被風推著,緩緩向西北移動,形狀也在慢慢變化,時而像奔跑的鹿,時而像展翅的鳥。“它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從不會為自己變成什麽樣子而煩惱。人心若能像雲一樣,不執著,不妄求,神就能守在裏麵。”他輕輕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神在,氣就順;氣順,血就暢;氣血暢了,病從何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軒轅忽然想起岐伯曾說過“氣為血之帥”,當時隻當是抽象的道理,此刻望著流雲,竟莫名懂了——氣就像推動雲的風,血就像被風推動的雲,風亂了,雲就散了;神亂了,氣就逆了。
    “可人生在世,總有煩心事。”軒轅低聲道,“部落要遷徙,要狩獵,要防備野獸,哪能真的像雲一樣自在?”
    廣成子笑了,眼角的皺紋裏盛著晨光:“誰說‘靜’就是一動不動?你看這山間的泉水,看著是靜的,底下卻在不停地流。靜,是心不被外事牽著走。就像你狩獵時,眼裏隻有獵物,心裏沒有別的念頭,那也是一種靜。”
    這話像一道光,瞬間照亮了軒轅的記憶。他想起自己十二歲那年第一次獨自捕到野兔,當時眼裏隻有兔子的蹤跡,耳裏隻有自己的呼吸,連風聲都聽不見了。那種專注,讓他忘了害怕,也忘了疲憊,事後岐伯說他“那時氣血凝一,是最好的狀態”。原來那就是“靜”。
    “所以,不是要避開世事,而是在世事中守住本心。”軒轅豁然開朗,胸口像是被什麽東西撞了一下,又酸又熱。他想起那些被病痛折磨的族人,他們大多不是死於病本身,而是死於對死亡的恐懼,死於胡思亂想——就像他堂兄,臨終前的恐懼,恐怕比病痛更傷人。
    “去吧,”廣成子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去看看這山,看看這水,看看草木如何迎著陽光生長,看看蟲蟻如何循著本性活動。晚上回來,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麽。”
    軒轅躬身行禮,轉身向山下走去。腳步踏在落葉上,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響,可他的心卻異常平靜。他看見一株小草從石縫裏鑽出來,歪歪扭扭,卻依舊努力地向著太陽;看見幾隻螞蟻拖著比自己大幾倍的蟲子,有條不紊,從不會因路徑曲折而慌亂;看見山澗的水遇到石頭,從不硬碰,而是繞過去,繼續向前……
    原來天地間處處都是道理。
    暮色降臨時,軒轅回到峰頂,廣成子正坐在青石上看夕陽。他走上前,輕聲道:“先生,我今日見石縫裏的草,知道了‘生’是本性;見螞蟻搬食,知道了‘和’是要道;見溪水繞石,知道了‘順’是智慧。”
    廣成子轉過頭,夕陽的餘暉落在他臉上,竟有種說不出的溫和:“那你可知,人該如何養生?”
    軒轅望著漸漸沉入遠山的太陽,一字一句道:“順應本性,不妄求;調和身心,不妄動;順應天地,不妄為。”
    廣成子笑了,這一次,笑聲裏帶著明顯的讚許:“孺子可教。但這隻是開始,明日,我帶你去看山間的夜。”
    軒轅望著天邊最後一縷霞光,心裏忽然湧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篤定。他知道,自己在崆峒山尋到的,或許比具體的治病之法更重要——那是一種看待生命的方式,一種與天地相處的智慧。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軒轅在山間的夜裏又會有怎樣的領悟,且看下集分解。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