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不敗將軍陳慶之:千軍萬馬避白袍

字數:3704   加入書籤

A+A-


    南朝梁名將陳慶之年表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人,南朝梁傳奇名將。出身寒門,早年僅為梁武帝蕭衍的隨從,41歲始領兵,卻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他率領的七千白袍軍北伐中原,百餘日內連克三十二城,經四十七戰,所向無前,直取洛陽,留下了“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的千古傳說。他雖為武將,但體弱不善弓馬,善撫士卒,富有謀略,是曆史上一位極具特色的儒將典範。
    早年時期484年  524年):寒門起步,伺機而動
    公元484年南朝齊武帝永明二年) 出生於義興國山 陳慶之出生於南朝齊國的義興郡國山縣今江蘇省宜興市)。其家族並非高門士族,屬於寒門或低級士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他早期的仕途。
    約500年  502年齊末) 追隨蕭衍,深受親賞 在蕭衍後來的梁武帝)任南朝齊官員時,陳慶之便追隨其左右。蕭衍酷愛徹夜下棋,其他侍從皆因倦怠,唯獨陳慶之隨叫隨到,因此深受蕭衍的親信和賞識。
    公元502年梁武帝天監元年) 隨蕭衍建梁,授主書 蕭衍代齊建梁,陳慶之隨軍東下,參與平定建康今南京)。梁朝建立後,他被授予“主書”一職,負責文書工作,後散財聚士,官至“奉朝請”一種閑散官銜)。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裏,他一直擔任文職,未獲軍權。
    中年崛起,初露鋒芒525年  527年):一戰成名,積功封侯
    公元525年梁武帝普通六年) 臨危受命,接應元法僧 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請求歸附梁朝。41歲的陳慶之被破格任命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軍接應,首次領兵即圓滿完成任務,從此開啟軍事生涯。
    公元526年普通七年) 安豐之戰,嶄露頭角 隨軍出征壽春今安徽壽縣),被授予“假節”、總知軍事的職權。率軍攻破北魏豫州刺史李憲構築的兩城,迫使其投降。因功被轉任為東宮直閣,賜爵關中侯。
    公元527年大通元年) 渦陽之戰,智勇雙全 隨曹仲宗伐魏,進攻渦陽今安徽蒙城)。
    · 主動出擊:不顧韋放勸阻,親率二百騎奔襲魏軍前鋒,挫其銳氣。
    · 力排眾議:與魏軍相持至冬,諸將欲退,他持節於軍門慷慨陳詞,穩定軍心。
    · 大獲全勝:夜襲魏軍十三壘中的四壘,繼而以心理戰術擊潰其餘九壘,魏軍“渦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萬餘口。梁武帝手詔褒獎,稱其“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
    軍事巔峰,北伐傳奇528年  529年):白袍所向,直搗洛陽
    公元528年大通二年) 受命北伐,護送元顥 北魏發生“河陰之變”,宗室北海王元顥投降梁朝,並請兵北歸稱帝。梁武帝封元顥為魏王,任命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七千白袍軍護送其北伐。
    公元529年四月梁武帝中大通元年) 北伐伊始,連戰連捷 北伐正式開始。白袍軍成為此次軍事行動的標誌。
    公元529年四月同年) 滎城之戰,降服丘大千 魏將丘大千率七萬重兵分築九城抵禦。陳慶之一日之內攻破三壘,丘大千懾於其威名,率部投降。
    公元529年同年) 考城之戰,水戰破敵 魏征東將軍元暉業率二萬羽林軍駐守四麵環水的考城。陳慶之“命浮水築壘”,發動水上進攻,克城擒獲元暉業。
    公元529年同年) 滎陽之戰,以少勝多 北伐中最慘烈一戰。魏左仆射楊昱率七萬禦林軍守滎陽,元天穆率大軍增援,對梁軍形成合圍。陳慶之激勵士卒,一鼓作氣攻下堅城,隨即親率三千騎兵背城逆戰,擊潰援軍,魯安降,元天穆單騎逃走。
    公元529年閏六月
    同年) 進入洛陽,功成名就 攻克滎陽後,虎牢關守將不戰而逃。魏孝莊帝元子攸逃離洛陽。元顥入主洛陽宮,登基稱帝。陳慶之被任命為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從出發至洛陽,曆時140餘日,平32城,47戰,所向無敵。洛陽流傳童謠:“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公元529年七月同年) 功敗垂成,全軍覆沒 元顥猜忌陳慶之,拒絕其增兵請求。北魏權臣爾朱榮集結百萬大軍實約三十萬)反攻。陳慶之渡黃河守北中郎城,三日十一戰,爾朱榮久攻不下。後爾朱榮改道攻陷洛陽,元顥敗死。陳慶之集結部眾南歸,至嵩高時遇特大山洪,軍隊死散殆盡。陳慶之剃發扮成僧人,潛行回建康。
    晚年歲月,鎮守邊陲530年  539年):國之柱石,善始善終
    公元530年中大通二年) 功成南歸,加官進爵 回到建康,梁武帝念其功績,授為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食邑一千五百戶。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公元530年同年) 平定僧強,速戰速決 妖僧僧強與土豪蔡伯龍聚眾三萬作亂。陳慶之受命征討,謹記梁武帝“以策製之”的指示,不到十二日便斬叛軍首領,平定叛亂。
    公元532年  535年中大通四年至大同元年) 總督四州,惠政安民 被任命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
    · 軍事:屢敗東魏北魏分裂後)軍隊,圍懸瓠、破婁起、敗堯雄等,保障邊境安全。
    · 政務:減免兵役,停止水運,開墾農田六千頃,使百姓休養生息,倉廩充實。梁武帝屢次嘉獎。
    公元535年大同元年) 進號仁威將軍 因功勳和政績,進號為仁威將軍。
    公元536年大同二年) 抵禦侯景,開倉賑災 東魏大將侯景率七萬大軍犯境,致信勸降,被陳慶之拒絕並擊退。同年,豫州饑荒,他開倉賑濟,救活大量災民,百姓感恩,請求為其樹碑頌德。
    公元539年十月大同五年) 溘然長逝,備極哀榮 陳慶之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六歲。梁武帝追贈其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並賜給鼓吹一部軍樂儀仗),諡號“武”剛強直理曰武,極佳的武將諡號)。詔令其家鄉義興郡派500人會喪,極盡哀榮。
    身後與傳承
    公元539年後 子嗣事業 陳慶之至少有五子,其中第五子陳昕最為知名。陳昕曆任邵陵王常侍、文德主帥、宣猛將軍、臨川太守等職,頗有父風。在公元548年爆發的“侯景之亂”中,任雲旗將軍的陳昕率軍抵抗,最終壯烈戰死,延續了陳氏家族的忠誠與勇敢。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