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廉台決戰與英雄末路

字數:3869   加入書籤

A+A-


    公元352年四月的清晨,鄴城皇宮內,冉閔獨自站在銅雀台上,眺望著遠方滾滾而來的煙塵。那是前燕大將慕容恪的十萬鐵騎正在逼近。
    “陛下,城中可戰之兵不足一萬,不如...”老將王泰的聲音在身後響起,帶著難以掩飾的憂慮。
    冉閔沒有回頭,他的目光依然鎖定在遠方的塵煙上:“不如什麽?不如棄城而逃?讓這滿城百姓再經曆一次永嘉之禍?”
    他緩緩轉身,鎧甲在晨曦中泛著冷光。這些日子以來,他眼見著曾經繁華的鄴城日漸蕭條,糧倉見底,士兵麵帶饑色。但他更清楚,一旦放棄這座城池,北方的漢人將再無立足之地。
    慕容恪,這位年僅二十八歲的前燕名將,已經在常山紮下大營。他深知冉閔勇猛無敵,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
    “冉閔驍勇,不可力敵。”慕容恪在軍帳中對眾將分析,“但他剛愎自用,必會主動求戰。我軍當以鐵馬方陣誘其深入。”
    與此同時,冉魏軍營中正在舉行最後一次軍議。
    “慕容恪在魏昌廉台布陣,此地多林木,不利騎兵展開。”參軍王簡指著地圖,“不如固守待援。”
    冉閔搖頭:“援軍?哪裏還有援軍?並州的張平自顧不暇,徐州的劉啟早已降晉。如今我們隻能靠自己。”
    他環視帳中將領,這些跟隨他出生入死的部下如今個個麵帶憂色。
    “我意已決,明日出戰。”
    四月甲子日,黎明。冉閔親率全部精銳出城,在廉台紮營。慕容恪得知消息,嘴角泛起一絲冷笑:“冉閔果然中計。”
    他立即下令,將五千精銳騎兵用鐵鎖連環,組成無堅不摧的鐵馬方陣。這些騎兵人和馬都披著重甲,如同移動的堡壘。
    冉閔在陣前視察敵情時,部將董閏再次勸諫:“燕軍勢大,我軍疲憊,不如暫避鋒芒,待其懈怠再戰。”
    冉閔望著遠處燕軍嚴整的陣型,突然問道:“你們可知道,我為何定要在此與慕容恪決戰?”
    眾將沉默。
    “因為這裏是魏昌,是漢家土地。”冉閔的聲音不大,卻字字千鈞,“我們退一步,胡人就會進一步。今日若退,明日我們的子孫就要學著說鮮卑語了。”
    他翻身上馬,舉起雙刃矛:“今日之戰,有死無生!”
    戰鬥在巳時打響。冉閔一馬當先,直衝燕軍中路。他座下的朱龍馬如一道紅色閃電,瞬間就撕開了燕軍的前陣。
    “斬慕容恪者,封萬戶侯!”冉閔的怒吼在戰場上回蕩。
    魏軍將士見主將如此勇猛,個個奮不顧身地向前衝殺。初戰告捷,燕軍前鋒被擊潰,冉閔連斬燕軍十餘員偏將。
    然而這正是慕容恪設下的圈套。
    午時剛過,燕軍突然變陣。五千鐵甲騎兵從兩翼包抄而來,這些戰馬用鐵索相連,行進時地動山搖,如同移動的城牆。
    “中計了!”冉閔心中一沉,但已來不及撤退。
    魏軍被團團圍住,士兵們在鐵馬方陣的衝擊下紛紛倒下。冉閔雙目赤紅,手持雙刃矛左衝右突。
    “隨我來!”他大喝一聲,率領親兵直撲慕容恪的中軍大旗。
    這是一場慘烈至極的戰鬥。冉閔的雙刃矛已經折斷,他換上了鉤戟繼續廝殺。朱龍馬身中數箭,仍然奮力奔馳。在他的身後,倒下了成百上千的燕軍士兵。
    “陛下!朱龍馬不行了!”親兵隊長大喊。
    冉閔低頭看去,隻見愛馬渾身是血,步伐已經踉蹌。他輕撫馬頸:“老夥計,再堅持一會兒。”
    就在這時,一支冷箭射來,正中朱龍馬的要害。戰馬長嘶一聲,轟然倒地。
    冉閔翻身落馬,瞬間被數十名燕兵包圍。
    “活捉冉閔!”慕容恪在遠處高喊。
    冉閔手持鉤戟,傲然而立。他的鎧甲已經破碎,渾身浴血,但目光依然銳利如鷹。
    “來啊!”他怒吼道,“讓爾等見識漢家兒郎的威風!”
    又一場血戰展開。冉閔獨自麵對數百敵軍,鉤戟揮舞之處,血肉橫飛。據後來的史書記載,這一戰他親手斬殺鮮卑兵將三百餘人。
    然而終究是寡不敵眾。在連續戰鬥了六個時辰後,冉閔體力耗盡,被燕兵用撓鉤絆倒,生擒活捉。
    被俘的冉閔被押解到慕容儁麵前。這位前燕皇帝端坐在黃金寶座上,俯視著階下的囚徒。
    “奴仆下才,安敢稱帝?”慕容儁冷笑道。
    冉閔昂首而立,盡管鐐銬加身,卻依然保持著帝王的威嚴:“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乎!”
    慕容儁大怒,下令鞭打三百。每一鞭下去,都是皮開肉綻,但冉閔始終咬緊牙關,不發一聲。
    當晚,冉閔被關在囚籠中押往龍城。沿途的百姓聽聞擒獲了冉閔,紛紛前來圍觀。
    在一個驛站,一位老婦人偷偷塞給看守一壺酒:“給冉天王喝口酒吧,他是為我們漢人而戰啊。”
    冉閔接過酒碗,一飲而盡,對老婦人點頭致意:“老人家,冉閔無能,不能再保護你們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五月初三,龍城遏陘山下,刑場四周戒備森嚴。慕容儁親自監斬。
    臨刑前,慕容儁最後問道:“你還有何話說?”
    冉閔望向南方的天空,緩緩道:“吾欲澄清寰宇,恢複中華,惜天不佑我。願後世英豪,終能完成此誌。”
    刀光閃過,一顆頭顱落地。頓時,天地變色,狂風大作。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冉閔死後,遏陘山一帶出現了罕見的異象:草木盡皆枯黃,整整五個月滴雨未降。幹旱使得莊稼枯萎,饑荒開始在燕國境內蔓延。
    民間流傳,這是上天在為冉閔之死示警。百姓們偷偷在家中供奉冉閔的牌位,稱他為“冉天王”。
    慕容儁得知這些異象,心中不安。他召來巫師占卜,結果顯示這是冉閔的冤魂作祟。為了安撫民心,慕容儁不得不追諡冉閔為“武悼天王”,並立祠祭祀。
    說來也怪,在立祠之後,遏陘山一帶終於降下了甘霖。
    然而,冉閔雖死,他的精神卻未消亡。在北方的漢人心中,他始終是那個敢於反抗胡人壓迫的英雄。就連後來的北魏史官崔鴻,在《十六國春秋》中也不得不承認:“冉閔勇力絕人,英姿異彩,雖項羽、關羽不過也。”
    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冉閔如同一顆流星劃過夜空,短暫卻耀眼。他用生命詮釋了何為不屈,何為尊嚴。而他的故事,也成為了那個亂世中最悲壯的傳奇。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