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智諫天子又升官

字數:3847   加入書籤

A+A-


    時值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春,漢武帝劉徹意氣風發。剛剛擺脫了祖母竇太後的掣肘,親掌大權,他正欲大展宏圖,建立一番超越祖父文帝、父親景帝的功業。這一日,他攜近臣、寵妃,乘坐鏤金飾玉的輿車,出長安城,前往城南一帶遊獵。
    車駕行至一片遼闊的沃野,但見灃水、渭水蜿蜒流淌,水草豐茂,狐兔鹿豕穿梭其間。年輕的皇帝立於高坡,極目遠眺,隻見遠山如黛,近水含煙,天地廣闊,一股囊括四海、並吞八荒的豪情油然而生。
    他揚起馬鞭,指向眼前這片一直延伸到終南山腳下的無垠土地,對身旁的侍中、太中大夫吾丘壽王慨然道:“壽王,你看這南山一帶,山勢奇崛,林木蔥鬱,澤藪遍布,鳥獸繁盛。然其間卻夾雜著多少貧瘠的農田和破敗的村落,實在有礙觀瞻。朕欲將此地圈為苑囿,效仿先王,建一座前所未有的上林苑,使之成為我大漢強盛、天子威嚴的象征!你即刻籌劃此事,丈量土地,繪製圖冊,將山中百姓,盡數遷出安置。”
    此言一出,隨行的眾位大臣,如擅長辭賦的司馬相如等,多是紛紛附和,盛讚陛下聖明,此舉必將成就一代盛事。唯有侍立在隊伍後方的一個身影,微微蹙起了眉頭,他正是待詔金馬門不久,以詼諧機智初得皇帝青睞,剛升為“常侍郎”的東方朔。
    是夜,未央宮值房中燈火通明。東方朔輾轉反側,白日裏皇帝那番意氣風發的話語在他耳邊回響。他深知,這片區域絕非皇帝眼中單純的“荒地”。那裏分布著鄠縣今陝西戶縣)、杜縣今西安長安區)等數十個豐饒的鄉縣,良田千頃,是關中著名的糧倉。其中更有秦始皇之母趙太後的陵墓,以及無數百姓世代居住的家園。
    “陛下初親政,正當與民休息,樹立仁德之名。若為一己遊獵之樂,而奪民之衣食父母,毀民之祖墳家宅,豈是明君所為?周文王的苑囿方圓百裏,尚許百姓樵采狩獵,民猶以為小;齊宣王的苑囿不過四十裏,卻嚴禁百姓入內,民則以為大。大小之別,在於與民同利啊!”東方朔心潮澎湃,他仿佛已經看到了征發民夫的皮鞭,聽到了失地百姓的哀哭,預見了國庫因這浩大工程而再次空虛的景象。
    他必須進諫。但如何進諫,卻需講究方法。直接犯顏直諫,恐觸怒這位年輕氣盛的君主,於事無補。他想起《太公陰符》中所言的“說之者,資之也”,勸諫的關鍵在於讓對方覺得有利可圖。他需要找到一種既能切中要害,又能讓皇帝聽得進去的方式。
    於是,他披衣起身,鋪開竹簡,凝神靜思片刻,便奮筆疾書。他決定寫一封邏輯嚴密、情理交融,卻又不忘在其中點綴自己獨特智慧的奏疏。
    次日清晨,漢武帝在宣室殿接到了東方朔這封《諫除上林苑疏》。他本以為又是一篇歌功頌德的賦文,展開一看,卻被其中內容深深吸引。
    開篇,東方朔並未直接反對修建上林苑,而是先盛讚皇帝的誌向:“臣聞謙遜靜愨e),天表之應,應之以福;驕溢靡麗,天表之應,應之以異。” 意思是,謙遜能得到上天福報,驕奢則會招致災異。這為後文的批評埋下了一個合乎天意的伏筆。
    接著,他筆鋒一轉,直指問題的核心,條分縷析,列出三大不可為的理由:第一,絕陂池水澤之利,廢百姓膏腴之地。 他詳細描述了終南山腳下的富庶:“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原…又有秔jing)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土宜薑芋,水多蛙魚。” 他指出,這片土地是“土宜薑芋,水多蛙魚,貧者得以人給家足,無饑寒之憂。” 若強行圈占,等於斷絕了關中無數百姓的生計。
    第二,敗壞風俗,損毀民生。 他描繪了遷徙百姓將帶來的慘狀:“壞人家墓,發人室廬,令幼弱懷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 這是何等摧殘人倫、動搖國家根基的行為。
    第三,危及國家安全。 他更進一步,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戰略視野:這片區域南接荊楚之地,北臨河渭二水,地理幅員廣闊,易守難攻。陛下為了區區苑囿之樂,卻要“馳騖禾稼稻秔之地”,一旦關東有強宗巨患起事,憑借這廣大的苑囿地形,足以成為叛亂者的巢穴,這無異於“為荊棘之墟,養虎狼之所”。
    這三條理由,由小及大,由近及遠,從民生疾苦到國家安危,層層遞進,邏輯嚴謹,如同一記記重錘,敲在漢武帝的心上。
    在陳述了嚴峻的後果後,東方朔知道,必須給皇帝一個台階下,並指出正確的方向。他再次展現了他融合百家、循循善誘的智慧。
    他並未要求皇帝完全放棄享樂,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古代的典範:“夫殷作九市之宮而諸侯叛,靈王起章華之台而楚民散,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 這些曆史上因大興土木而亡國的例子,觸目驚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即,他話鋒一轉,盛讚本朝高祖劉邦的儉樸:“朕親行節儉,以身先之。” 並再次強調周文王與民同樂的靈囿,才是聖王之道。
    奏疏的最後,他將諷諫推向高潮,寫下了那段流傳千古的妙喻:
    “陛下誠能留意,卓然至行,以厚聖德。則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臣朔昧死再拜以聞。”
    他沒有說“陛下你錯了”,而是說“以陛下的聖明,如果偶然忘記了這些道理),臣冒死提醒”。語氣極其恭謹,但內核卻無比鋒利。他將修建苑囿的奢侈行為,與商紂王、楚靈王、秦始皇這些亡國之君並列,又將納諫的益處與唐堯、夏禹的聖德相連。這強烈的對比,讓年輕的劉徹感到了巨大的震動和警醒。
    他放下竹簡,陷入了長久的沉思。東方朔的奏疏,沒有司馬相如賦文的華麗,卻有著穿透人心的力量;沒有老臣諫言的迂腐,卻充滿了機變與智慧。他不僅指出了行為的錯誤,更指明了作為明君應有的方向。
    最終,漢武帝抬起頭,對左右侍從感歎道:“善!東方生之言,直言切諫,深得朕心。” 他當即下詔,大大縮小了上林苑的規劃範圍,對苑內百姓的遷徙和補償也給予了優厚的安排。同時,為了表彰東方朔的直言敢諫,提拔他為一千石之太中大夫,並賜黃金百斤,正式成為皇帝身邊重要的諫議之臣。
    一場勞民傷財的浩大工程,因東方朔這一封融匯了膽識、智慧與文采的奏疏,而被成功勸阻。未央宮的殿堂之上,一位詼諧的智者,以其獨特的方式,在曆史的畫卷中,留下了“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的濃重一筆。
    這次成功進諫,開啟了東方朔最輝煌的時期。
    漢武帝雄才大略,卻也癡迷於長生不老。他身邊聚集了眾多方士,時常上演著求仙問藥的鬧劇。而在這一片莊嚴肅穆又略帶荒誕的氛圍中,總有一個身影,以其獨有的智慧和幽默,穿梭其間,他便是被太史公稱為“滑稽之雄”的東方朔。
    這一日,建章宮內,一位方士向武帝進獻了一壇“仙酒”,聲稱乃海外仙山所得,飲之可延年益壽。武帝大喜,正欲品嚐,殿下的東方朔卻一個箭步上前,道:“陛下,此酒神異,請讓微臣先為您驗明真偽。”
    說罷,不等武帝回應,他竟端起酒爵,一飲而盡。
    武帝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東方朔!你好大的膽子!這仙酒是你能喝的嗎?朕要砍你的頭!”
    滿朝文武嚇得魂飛魄散,東方朔卻不慌不忙,躬身行禮,臉上毫無懼色:“陛下息怒。若此酒果真能令人不死,您即便殺我,我也死不了,這酒便是假的;若這酒是假的,您又何必為了一杯假酒,殺死您忠誠的臣子呢?”
    武帝聞言,愣在當場,張口結舌,竟無言以對。最後,他隻能哭笑不得地揮揮手,饒過了東方朔。這場“仙酒”的騙局,就在東方朔這看似魯莽實則機智的舉動下,被輕輕戳破。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