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曲折東行:十七年的等待與磨難】

字數:5001   加入書籤

A+A-


    公元382年的長安城,前秦君主苻堅正在太極殿召見大將呂光。案幾上攤著一幅西域地圖,龜茲國的位置被朱筆重重圈出。
    “朕聽聞龜茲有位高僧鳩摩羅什,智慧超凡,乃西域之寶。”苻堅目光炯炯,“賢哲者,國之大寶。卿此次西征,務必將法師平安請回。”
    呂光率領的七萬大軍如鐵流般西進,旌旗蔽日。消息傳到龜茲時,王城雀離大寺內的誦經聲依然平和。鳩摩羅什正在為弟子講解《仁王般若經》,當說到“一切法性皆空”時,他忽然停頓,望向東方的天空:“業緣將至,不可逃避。”
    384年深秋,呂光大軍攻破龜茲都城。火光映紅了雀離大寺的金頂,士兵的喊殺聲與百姓的哭嚎交織。呂光端坐於龜茲王宮的主殿,命人將鳩摩羅什“請”來。
    當身著絳紫袈裟的羅什從容步入大殿時,呂光微微皺眉。他想象中的高僧應是白發蒼蒼,而眼前之人雖已四十一歲,卻眉目清朗,氣度雍容。
    “久聞法師大名,今日得見,果然不凡。”呂光語氣中帶著武人的直率, “陛下有旨,請法師隨軍東行,往長安弘法。”
    羅什合十施禮:”佛法東傳,原是貧僧夙願。隻是大軍所過,還望將軍體恤百姓。”
    二、破戒之辱:白馬寺前的試煉
    呂光對這位備受禮遇的僧人始終心存疑慮。行軍至龜茲城西的白馬寺舊址時,他做出了一個改變羅什一生的決定。
    “法師既已還俗,當有家室之樂。”呂光指著被俘的龜茲王女,”此女出身尊貴,與法師正是良配。”
    羅什凜然拒絕:”貧僧既入空門,誓守戒律。將軍美意,恕難從命。”
    呂光大笑,命人設宴。席間,部下輪番敬酒,將素不飲酒的羅什灌得酩酊大醉。待他醒來,發現自己與龜茲王女同處一室,袈裟已被除下。
    晨光熹微中,羅什跪在寺前古鬆下,麵如死灰。呂光騎馬而來,語氣輕慢:“今日方知高僧也是凡夫。”
    羅什仰望蒼穹,良久才道: “汙泥之中,蓮花尤潔。此身雖染,此心向佛。”
    這段被迫破戒的經曆,成為羅什一生中最深的創傷。此後行軍途中,他常獨自誦念《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唯有經文的智慧,能撫平他內心的屈辱。
    就在東歸隊伍行至涼州時,快馬傳來驚天消息: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慘敗,385年被姚萇所殺。曾經強盛的前秦,已然土崩瓦解。
    呂光當機立斷,在姑臧今甘肅武威)自立為王,建立後涼政權。鳩摩羅什從此成了這個割據政權最特殊的“囚徒”。
    他被安置在姑臧城南的豫章宮,名義上是國師,實則為彰顯呂光權威的象征。宮殿四周守衛森嚴,行動受限,譯經弘法更是無從談起。
    某日,呂光請羅什占卜吉凶。羅什觀天象後諫言: “彗星見於西北,主有暴兵。宜修德政,以安民心。”
    呂光不以為然:“吾有精兵十萬,何懼天象?”
    不久,部將叛亂,果然應驗。然而呂光並未因此重用羅什,反而更加忌憚他的預知能力。
    四、寒暑十七載:漢語精進的歲月
    在漫長的軟禁生涯中,羅什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全力研習漢語,深入了解中原文化。
    他找來《詩經》、《論語》、《老子》等典籍,日夜研讀。涼州地處絲路要衝,往來商旅眾多,他常請來中原士子,請教音韻訓詁。
    “法師何苦如此用功?”守城的羌人將領不解。
    羅什輕撫經卷: “欲傳法音,先通其語。他日若得東行,方不負機緣。”
    最令他受益的是與敦煌學者宋繇的交往。這位博學的儒士每至姑臧,必來與羅什論道。兩人常在月下品茗,探討梵漢語言的差異。
    “梵文重音韻,漢文尚意境。”羅什若有所思, “將來譯經,當求達意傳神,不失其真。”
    宋繇讚歎:“法師以天竺智慧,融華夏文脈,他日必成大業。”
    十七年間,羅什不僅精通了漢語,更深刻理解了中原士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這為他日後 “文質兼備”的譯風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長安的後秦君主姚萇、姚興父子,始終沒有放棄迎請羅什的努力。
    姚萇在位時,曾三次遣使至姑臧,均被呂光拒絕。使者回報:“呂光言,羅什乃鎮國之寶,恕難相讓。”
    姚興即位後,更親自修書:“久聞法師道德,思慕日久。願以國師之禮,恭迎東來。”
    此時的羅什,已在姑臧度過了十個春秋。他回信寫道: “貧僧如籠中鳥,待時而飛。陛下隆恩,唯有心領。”
    最令人痛心的是398年,後秦使者再次被拒後,呂光之子呂纂竟當著羅什的麵撕毀國書“告訴姚興,除非兵臨城下,否則休想得此高僧!”
    那夜,羅什獨坐中庭,仰望東方星空。弟子僧肇輕聲安慰:“師父,終有東行之日。”
    羅什歎息: “人生幾何,十七載虛度。隻恐歲月蹉跎,譯經之誌成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命運的轉機出現在401年。後涼政權曆經內亂,國力衰微。呂光的侄子呂隆篡位後,統治更加殘暴,民不聊生。
    這年五月,姚興派遣大將姚碩德西征。七萬後秦大軍勢如破竹,直逼姑臧城下。
    圍城期間,羅什被呂隆軟禁在宮中,逼迫他作法退兵。羅什正色道: “兵者凶器,非僧人所當為。大王若肯開城納降,可保生靈免遭塗炭。”
    呂隆大怒,拔劍相向。正在此時,城外傳來震天呐喊——後秦軍隊已攻破城門。
    姚碩德親自率兵闖入宮中,見到羅什立即下拜:“末將奉陛下之命,特來迎請法師!”
    羅什扶起將軍,目光平靜: “貧僧等待這一刻,已十七年了。”
    公元401年十二月,五十八歲的鳩摩羅什終於踏上了東去長安的旅程。與十七年前被迫離開龜茲不同,這次是後秦朝廷以最隆重的禮儀相迎。
    車隊行至隴山時,羅什要求稍作停留。他站在山巔,回望西方。姑臧城的輪廓在風雪中若隱若現,那裏埋葬著他十七年的青春。
    “師父在看什麽?”年輕弟子問道。
    “在看因緣。”羅什輕聲道,“沒有這十七年的磨礪,便沒有今日的鳩摩羅什。”
    他想起在姑臧學會的第一句漢語: “普度眾生”;想起與儒生們辯論“空”與“無”的異同;想起在困境中領悟的“不執著”的真諦。所有這些,都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抵達長安那天,正是臘八節。姚興親自出城三十裏迎接,見到白發蒼蒼的羅什,不禁哽咽:“讓法師久等了。”羅什合十微笑:“等待,也是修行。”
    在歡迎法會上,羅什用流利的漢語開示《法華經》:“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十七年的磨難,此刻都化作智慧的甘露。
    從41歲到58歲,鳩摩羅什在姑臧度過了人生中最富創造力的十七年。這段看似被浪費的時光,實則是命運獨特的安排。
    在涼州的歲月裏,他完成了從天竺高僧到中華智者的轉變。通曉漢語,深研儒道,理解中原士人的思維方式,這些積累使他在長安的譯經事業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如他後來對弟子所說:“淤泥能生蓮,烈火可煉金。姑臧十七載,是佛菩薩給我的最好禮物。“
    當他的譯筆在長安城中落下第一個字時,整個中國佛教史都為之改觀。而那些曾經的屈辱與等待,都化作《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永恒的文字:“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鳩摩羅什的名聲隨著絲路上的商隊和使者傳到了中原。前秦君主苻堅在得知西域有鳩摩羅什這樣一位高僧後,於公元382年派遣大將呂光率領七萬大軍西征龜茲,臨行前特意囑咐呂光: “賢哲者,國之大寶,攻下龜茲後立即將鳩摩羅什送回長安。”
    公元384年,呂光攻陷龜茲,俘獲鳩摩羅什。然而,呂光見鳩摩羅什年紀尚輕當時約41歲),並不把他放在眼裏,還強迫他娶龜茲王女為妻。鳩摩羅什拒而不受,呂光便設計將他灌醉,與龜茲王女關在一起,迫使這位高僧破戒。呂光原本準備帶著鳩摩羅什東歸,但此時中原形勢已大變。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慘敗,385年被姚萇勒死。
    早有異誌的呂光趁機在姑臧今甘肅武威)自立為王,建立後涼政權。鳩摩羅什因此被迫滯留在後涼,一等就是十七年。
    在這十七年間,鳩摩羅什雖然無法從事譯經工作,但他積極學習漢語,熟悉中原文化,為日後長安的大規模譯經活動做好了準備。
    後秦的姚萇及其子姚興都久慕鳩摩羅什的高名,屢次邀請他東行,但後涼政權始終不放人。直到401年,姚興派兵攻滅後涼,鳩摩羅什才得以被迎請到長安,這時他已經58歲了。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