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幼年失怙:孤鬆初長

字數:3592   加入書籤

A+A-


    第二章 幼年失怙:孤鬆初長
    譙郡銍縣的冬日,寒風掠過嵇山上的鬆林,發出嗚咽般的聲響。就在嵇康還未來得及記住父親嵇昭的容顏時,命運的第一次重擊便已降臨——父親因病去世,留下年輕的妻子和三個年幼的兒子。
    那一年,嵇康約莫四五歲光景。他站在庭院中,看著身穿素服的賓客來來往往,還不完全明白“死亡”的含義。比他年長許多的二哥嵇喜,此時已然像個大人般忙碌著接待吊唁的賓客。母親鄭氏強忍著悲痛,將小嵇康攬在懷中,輕聲說: “叔夜,從今往後,我們母子更要相依為命了。”
    父親的離世讓這個原本還算殷實的家庭頓時陷入了困境。嵇昭為官清廉,並未留下多少家產。家中最重要的遺產,是那一屋子他精心收集的書籍。這些竹簡、帛書被整齊地陳列在書房中,仿佛在等待著下一個有緣人的開啟。
    在家道中落的日子裏,母親鄭氏展現出了不凡的堅韌。她本是書香門第的閨秀,通曉文墨,如今卻要獨自撐起整個家庭。白天,她親自操持家務,督促佃戶耕種那不多的田產;夜晚,她便在燈下教孩子們識字讀書。
    “娘親,為什麽我們要讀這些書?”年幼的嵇康指著竹簡上的文字問道。
    鄭氏輕撫兒子的頭,目光溫柔而堅定:“你父親生前常說,錢財田產終有盡時,唯有學問可以傳家。這些書,是他留給你們最寶貴的財富。”
    正是在母親的引導下,嵇康第一次走進了知識的殿堂。他天資聰穎,過目成誦,很快就將母親所教的《孝經》、《論語》等經典熟記於心。然而,與一般孩童不同的是,他從不滿足於簡單的背誦,總是要追問字句背後的深意。
    “娘親,仁者愛人,為何世上還有那麽多相互殘殺之事?”七歲的嵇康如是問。
    鄭氏一時語塞,她發現這個幼子的思慮,已經超出了尋常孩童的範疇。
    隨著嵇康漸漸長大,嵇喜開始在他的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嵇康年長十餘歲的嵇喜,早已立下經世致用之誌,走的是傳統的儒家仕途。他被舉為秀才後,即將出仕為官。臨行前,他將弟弟叫到書房,鄭重其事地交代:
    “叔夜,我即將遠行。你天資聰穎,更當勤勉向學。父親留下的這些典籍,你要好生研讀。他日光耀門楣,重任就在你的肩上。”嵇康恭敬地行禮:“弟弟謹記兄長教誨。”
    然而,與嵇喜期望的不同,嵇康在學問上的追求很快就顯露出獨特的軌跡。他確實如饑似渴地閱讀父親留下的藏書,但卻不拘泥於儒家經典。諸子百家,兵法醫卜,無不在他的涉獵範圍。更讓嵇喜不解的是,弟弟對當時開始流行的老莊之學表現出了特別的興趣。
    “你這是不務正業!”一次歸家省親時,嵇喜看見嵇康正在研讀《莊子》,忍不住訓斥道,“老莊之學,虛無放誕,於治國平天下毫無益處。你當以聖人之道為立身之本。”
    嵇康放下書卷,神色平靜:“兄長,聖人之道固然可貴,但天地之大,豈止一途?莊子所言,亦有其理。”
    這樣的對話在兄弟之間屢屢發生。嵇喜走的是踏實穩重的仕途,講究經世致用;而嵇康卻向往精神的自由,追求思想的超越。這兩種不同的取向,恰恰反映了魏晉之際士人麵對亂世的兩種典型選擇。
    在自我探索的求學過程中,嵇康形成了獨特的學習方法。他不喜歡循規蹈矩地拜師求學,而是更願意在書海中獨自探索。每當讀到難解之處,他不會急於向人請教,而是反複琢磨,或是在不同的典籍中尋找答案。這種“學不師授”的方式,雖然使得他的學問體係不夠“正統”,卻培養了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敢於質疑權威的勇氣。
    某個夏日的午後,嵇康獨自在嵇山的鬆林中漫步。陽光透過鬆針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山風拂過,帶來鬆濤陣陣。他忽然心有所感,在一棵古老的鬆樹下席地而坐,取出隨身攜帶的《老子》,輕聲誦讀起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一刻,書中的智慧與自然的啟示仿佛在他心中交匯。他閉上眼睛,感受著鬆風的清涼,體會著“道法自然”的真諦。從此,這片鬆林成了他最愛流連的地方,而那棵孤高的鬆樹,仿佛成了他精神的象征。
    隨著年齡增長,嵇康的才學與風采日漸顯現。史載他“少有俊才,曠邁不群”,不僅學識廣博,更難得的是胸懷寬廣,性情高潔,不慕名利。他的相貌更是出眾“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按照魏晉時期的度量衡,七尺八寸約相當於現在的1.88米,在當時可謂高大挺拔。
    見過他的人都讚歎不已:“蕭蕭肅肅,爽朗清舉。”還有人形容他:“肅肅如鬆下風,高而徐引。”好友山濤後來給他的評價更為傳神:“岩岩若孤鬆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
    這些讚譽之詞,生動地描繪出一個風神俊朗、氣度不凡的年輕名士形象。他就像嵇山上那棵孤高的鬆樹,在天地間卓然獨立;即便是在醉態之中,也如同玉山將傾,自有一種動人的風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在這絕世風采的背後,是嵇康日益強烈的孤獨感。在銍縣這個小地方,能夠理解他思想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兄長嵇喜雖然關愛他,卻無法認同他的誌趣;母親雖然疼愛他,卻難以理解他的追求。他常常獨自登上嵇山之巔,極目遠眺,心中湧動著對知音的渴望。
    這一日,嵇康正在山中彈琴自娛,忽然有客來訪。原來是嵇喜在洛陽結識的朋友,途經銍縣,特來拜訪。
    “久聞叔夜公子才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客人打量著嵇康,眼中滿是讚賞之色。
    嵇康淡然還禮:“閣下過獎了。”
    “以公子之才學風采,何不前往京師?洛陽人才薈萃,正是公子這般人物大展身手之地。”
    客人的話,在嵇康心中激起了漣漪。他知道,繼續留在銍縣,終究難有更大的發展。京師洛陽,不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交匯之地,那裏有當世最傑出的文人學者,有最豐富的典籍收藏,也有最能理解他的知音。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權貴階層已經開始注意到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特別是在譙郡這個曹魏皇室的故鄉,有關嵇康的才名很快傳到了某些重要人物的耳中。這其中,就包括與曹魏宗室關係密切的一些人士。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這個在嵇山鬆林中長大的少年,即將走出這片熟悉的土地,邁向更廣闊的天地。在那裏,他將結識一生的知己,也將遭遇命運的轉折;將綻放最耀眼的光華,也將麵對最黑暗的時刻。
    而所有這一切,都始於一次看似偶然的聯姻——他與曹魏皇室的長樂亭主的婚姻。這樁婚姻,將徹底改變他的人生軌跡,將他推向時代漩渦的中心。
    夕陽西下,嵇康最後一次獨立嵇山之巔。遠處的淮水如帶,近處的鬆濤依舊。這個孤獨成長的少年,如同山間那棵孤鬆,已經做好了迎接風雨的準備。他的才學、他的思想、他的風采,都將在這個動蕩而輝煌的時代,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