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眉山蘇氏:文脈源流
字數:3475 加入書籤
第一章 眉山蘇氏:文脈源流
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冬,岷江之畔的眉山城浸潤在凜冽的寒氣中,一場大雪將整座城池染得銀裝素裹。位於紗縠行街的蘇氏宅邸內,人影幢幢,燈火徹夜未熄——年輕的主母程氏,已近臨盆。
臘月十九日拂曉前最深沉的黑夜裏,一陣奇異的波動打破了萬籟俱寂。守夜的老仆首先驚覺,他看見庭院中那幾塊自曾祖父時代便矗立於此的嶙峋山石,竟在無光的環境下,自內而外透出一種溫潤如玉的瑩瑩光澤,仿佛被明月浸透,卻又分明無月當空。正當他揉眼欲看個仔細時,內室傳來一聲響亮如裂帛的嬰啼,驟然劃破寂靜。幾乎與此同時,那石上的光澤如潮水般退去,黎明第一縷真正的晨光恰於此刻穿透雲層,灑滿庭階。
這個攜異象而降的男嬰,被取名“軾”。
名為蘇軾,字子瞻。其名源自馬車前部的橫木——“軾”。雖看似不起眼,登之卻可望遠,父親蘇洵在其名說中寄寓深意:“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 他期盼這個兒子能如車軾般,身處輔助之位,卻能登高望遠,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遠祖遺風:趙郡蘇氏的蜀地紮根。
蘇軾的家族淵源,確可追溯至初唐名相蘇味道。這位出身趙郡欒城今河北欒城)的“文章四友”之一,在武則天朝官至鳳閣侍郎、同平章事。然神龍元年705年),因陷政治漩渦,被貶為眉州刺史。蜀道艱難,山川阻隔,蘇味道最終未能北歸,卒於任上。其一子嗣遂在眉山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從相府郎君到邊州貶官,蘇味道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對其後代而言,這卻是在天府之國開啟新生的起點。他所代表的重視文采、學識與政治實踐的家風,如同不滅的星火,在蜀地悄然傳承。至蘇軾祖父蘇序這一代,蘇氏已成為眉山有名的書香門第與鄉紳之家。
祖父蘇序:任俠好義,見識卓遠。
蘇序,字仲先,在鄉裏間以其豁達大度、見識卓遠而聞名。他雖未出仕,卻非尋常鄉紳。史載其“性簡易,無威儀”,薄於為己而厚於為人。
某年眉山遭遇特大饑荒,餓殍遍野,官府的賑濟如杯水車薪。蘇序目睹慘狀,毅然做出了一個震驚全族的決定:私自開啟自家的糧倉,將儲糧無償分發給饑民。族人聞訊,驚慌失措地趕來勸阻,擔憂此舉將耗盡家業,使蘇氏一門陷入困境。麵對眾人的憂慮與不解,蘇序卻拄著拐杖,立於倉前,神色平靜如常,他笑著對驚慌的兒子們說:“此乃活人計,天必佑之。粟散人存,豈非大幸?” 其言語間透出的魄力與慈悲,深深烙印在年幼的蘇軾心中。
蘇序亦頗有趣味。他嗜酒且好詩,時常攜酒與友人徜徉於山水之間,酒酣耳熱之際便放聲吟唱,自得其樂。他對子弟的教育也別具一格,不苛求舉業,更重品格的涵養與見識的開拓。這份源自祖父的灑脫、仁愛與遠見,構成了蘇軾性格中最基底的那一抹亮色。
父親蘇洵:大器晚成,焚稿礪誌。
蘇軾的父親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其人生軌跡堪稱傳奇。少年時的蘇洵並不熱衷於科舉章句之學,更喜縱遊四方,探訪名山大川,結交豪傑俠士。這種經曆雖然開闊了他的眼界,胸中蓄積了萬千氣象,但在時人看來,卻屬“不務正業”。
直至二十七歲,或許是深感家族責任,或許是目睹兄長中舉的觸動,蘇洵始“大發憤”,將昔日所為文章數百篇盡數焚毀,閉門謝客,潛心研讀《論語》、《孟子》、韓愈等聖賢經典。他摒絕了過去浮華的文風,轉而追求文章的古樸與思想的深邃。常常獨坐書房,對書喟然長歎:“此未足為我學也。”而後,更加刻苦攻讀。
經過數年的沉潛與積澱,蘇洵的文章終於“下筆頃刻數千言”,縱橫捭闔,筆力雄健,如大河奔流,不可阻擋。他不僅精通經史,更對古今成敗、天下大勢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終成一代散文大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的“大器晚成”,以其自身的經曆向蘇軾、蘇轍兄弟昭示了:隻要立誌堅定,起步再晚,亦可抵達學問的巔峰。
母親程氏:慈母嚴師,植柏培仁。
蘇軾的母親程氏,出身眉山名門,其父程文應官至大理寺丞。她不僅熟讀經史,而且深明事理,品行高潔。嫁入蘇家後,她相夫教子,操持家務,是蘇洵能夠安心問學的堅實後盾。
對蘇軾、蘇轍兄弟的啟蒙教育,程氏傾注了無數心血。她親自擔任他們的啟蒙老師,不僅教授書本知識,更注重通過曆史故事來培養他們的品德與氣節。
那堂影響蘇軾一生的課,發生在蘇軾約十歲時。程氏為兄弟二人講解《後漢書·範滂傳》。範滂是東漢末年的清議領袖,因反對宦官專權而被捕,臨刑前與母親訣別,心感連累母親,悲痛不已。範母卻深明大義,對兒子說:“汝今得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複求壽考,可兼得乎?” 範滂從容赴死,時年三十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故事講完,年幼的蘇軾被範滂的剛正不阿和範母的深明大義深深震撼,他昂起頭,鄭重地問母親:“軾若為滂,母親許之乎?”
此言一出,程氏心中百感交集。她既為兒子小小年紀便能慕賢思齊、胸懷大誌而欣慰,也隱約預感到這種剛直性格在未來宦海風波中可能遭遇的艱險。然而,她沒有絲毫猶豫,正色答道:“汝能為滂,吾獨不能為滂母乎?”
這一問一答,如同一次莊嚴的精神洗禮與傳承。它不僅在蘇軾心中種下了“以天下為己任”、“直道而行”的種子,更讓他深切理解了何為忠義,何為擔當,何為超越生死的精神價值。程氏用她的智慧與剛毅,為蘇軾兄弟塑造了最初的精神骨架。
眉山底蘊與少年光影。
眉山,這座位於岷江之濱、峨眉山麓的古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五代以來,蜀地相對安定,文風鼎盛,藏書之家眾多。蘇家亦是如此,藏書頗豐,為蘇軾兄弟提供了暢遊知識海洋的優越條件。
少年蘇軾在這片靈秀山水的滋養和深厚家學的熏陶下,茁壯成長。他與弟弟蘇轍一同在家塾中讀書,兩人感情深篤,既是兄弟,也是學友,時常切磋學問,詩文唱和。蘇軾天資超逸,悟性極高,讀書“每抄錄,皆經史百家之言,未嚐分門別類,但以年月為次”,顯示出融會貫通的宏大誌向。他不僅沉浸於經典,也對自然萬物充滿好奇,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皆能引發他無窮的思索與靈感。
庭院中那些曾在降生之夜顯現異象的山石,也成了他幼年時常對坐冥想的夥伴。那內蘊的光華,仿佛一種象征,預示了這個嬰孩未來將以其不朽的文采,照亮一個時代,乃至千年的文化星空。
在祖父的仁俠、父親的沉博、母親的剛毅以及眉山山水靈氣的共同孕育下,一個未來的文壇巨擘、千古風流人物,正悄然長成,即將邁出他走向廣闊天地的第一步。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