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 少年礪劍:峨眉淬雪
字數:2168 加入書籤
第二章 少年礪劍:峨眉淬雪
嘉佑元年1056)春,岷江的冰雪初融,眉山城浸潤在濕潤的霧氣裏。二十歲的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在江岸辭別親友,三騎青驢踏上了前往汴京的旅程。程夫人將連夜縫製的棉袍塞進行囊,望著長子腰間佩劍上凝結的晨露,忽然憶起他周歲抓周時緊握毛筆不放的模樣——那支筆,此刻正靜靜躺在書匣最深處。
此行取金牛道北上,過劍門關時正值雨後初霽。蘇軾勒韁仰望,見劍門七十二峰如青銅劍戟直插蒼穹,不禁朗聲吟道:劍門天設險,北向控函秦。 蘇洵在旁頷首:昔年李太白歎蜀道難,今汝輩當知出蜀亦難。 行至大散關,蘇軾特意下馬撫摸城磚上斑駁的箭痕,這些金戈鐵馬的印記與他懷中《戰國策》的篇章漸漸重疊。
兩個月的風塵仆仆,當秦嶺最後的隘口在身後合攏,中原的平疇沃野豁然展開。蘇軾在潼關黃河畔駐足,看渾黃激流撞擊砥柱石,忽然對弟弟說:子由,這河水像極了父親文章的氣象。 是夜宿於洛陽龍門,他對著伊闕石窟的萬千佛影,第一次將蜀地的靈秀與北地的雄渾融成了胸中萬千氣象。
科舉風雲:歐陽修的驚歎。
嘉佑二年1057)正月,汴京尚在春寒中戰栗,禮部南貢院卻已聚滿四方舉子。蘇軾在號舍嗬凍研墨時,不會知道自己的考卷正掀起怎樣的波瀾。主考官歐陽修閱得《刑賞忠厚之論》,見文中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的典故,回頭問副考官梅堯臣:此出何典?梅氏沉吟:何必出處? 歐公仍不放心,疑是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置為第二。
及至殿試唱名,仁宗皇帝在崇政殿見蘇軾策論縱橫捭闔,轉頭對侍臣笑道: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指的正是蘇軾兄弟。瓊林宴上,歐陽修執盞來到新科進士席前,當著曾鞏的麵對蘇軾慨然長歎: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滿座朱衣皆驚,這句斷言隨著禦溝流水傳遍京師,竟比榜文傳得更快。
更大的榮光還在後頭。三年後製科考試,蘇軾以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入第三等——這是北宋開國百年來的最高成績,上次獲此殊榮的還要追溯到天聖年間的吳育。在崇政殿應對時,他論及宮闈節儉、邊備弛廢,甚至直指仁宗畏天省災之實不著,垂簾的曹太後聞之動容,命內侍重錄其策論送福寧殿禦覽。
丁憂守製:文字裏的孝道與愛情。
正當蘇氏兄弟名動京師之際,嘉佑二年四月噩耗突至:程夫人病逝眉山。報信的老仆跪在汴河碼頭上氣不接下氣,蘇軾手中準備寄給母親的《進士及第家書》飄落水中,墨跡在春波裏漸漸暈開。
星夜兼程返鄉的三個月路途,蘇軾第一次真正領略生死之痛。在長江險灘遇風浪時,他緊握船槳想起十歲那年,母親教他《荀子》青出於藍章,他貪玩將藍草汁染滿雙手,程夫人卻笑著把他的小手拓在宣紙上:我兒他日筆墨,當勝這藍草百倍。
守製的三年間,蘇家紗縠行老宅終日飄著墨香。蘇軾與父親將出蜀途中的二百餘篇詩文整理成《南行集》,其中《屈原塔》《巫山》諸作已見磅礴氣象。某夜校稿至《江上看山》,蘇洵忽指著舟中舉手欲與言此語得太白神髓。話音未落,燈花爆響,父子相視恍然——恰是程夫人忌辰。
也是在這段灰暗歲月裏,十六歲的王弗穿著素服嫁入蘇家。這位青神縣鄉貢進士之女,原是蘇軾青梅竹馬的玩伴。新婚夜她不言不語,隻將蘇軾散落的書稿一一理齊,在《南行集》殘頁旁放上新墨。直到某日蘇軾與人論《史記》,她在屏風後輕叩檀板,待客散後提醒:適才張君言匈奴源流,與太史公所述有三處抵牾。又細數對方言語破綻:某人也,言輒持兩端,惟子意之所向,此何異於窺井測天?
蘇軾驚異於妻子的見識,此後常與她談書至深夜。王弗總在丈夫與訪客交談時隱於屏風之後,待客去便款款而出:某進士論政好引喻失義,某官僚言事多隱晦曲折。最妙的是某次識破偽裝名士的騙子,王弗僅憑對方將《漢書·藝文誌》說成《後漢書》便看穿底細,蘇軾撫掌大笑:吾家真有一字師矣!
居喪期滿的嘉佑四年深秋,蘇軾在老家丹棱縣見滿山黃葉紛飛,忽然對正在整理書篋的王弗說:該去京城了。妻子抬頭,見他眼中褪去青澀,三年來的喪母之痛、著述之思、婚姻之暖,已將岷江畔的那個青年淬煉成真正的士人。啟程那日,王弗將曬幹的茉莉花裝入香囊係在丈夫腰間——這是他們未來風雨途中永遠的回甘。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