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2章 幸運女神的垂青

字數:4970   加入書籤

A+A-


    洪武十七年1384年),大明帝都南京。
    皇城的紅牆黃瓦在江南的煙雨中顯得格外肅穆,層層疊疊的宮殿如同蟄伏的巨獸,沉默地見證著權力中心的每一次呼吸與悸動。對於十四歲的馬和而言,這座象征著無上榮耀與威嚴的紫禁城,在過去的三年裏,卻是他學習生存、磨礪心性的巨大牢籠與課堂。
    三年前,那個從雲南山野中被擄來的、滿身血汙與悲憤的男孩,已經逐漸適應了宮廷森嚴的等級與繁複的規矩。身體的巨大創傷與精神的痛楚,並未擊垮這個心智早熟的少年,反而如同淬火的鋼鐵,在他內心深處鍛造出異乎尋常的堅韌與隱忍。他清楚地知道,在這深宮之中,想要活下去,甚至想要活得有尊嚴,僅憑不屈的意誌是遠遠不夠的。他必須學習,必須觀察,必須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
    他聰明伶俐,手腳勤快,更難得的是心思縝密,口風嚴謹。在經曆了最初一段時間的雜役生涯後,他因其出色的表現,被上司賞識,推薦到了一個更具前途的地方——北平的燕王府。這對一個初入宮廷的小宦官而言,無疑是幸運女神的垂青和一次重要的轉機。燕王朱棣,是當今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鎮守北疆,素有雄才大略之名,其府中正是用人之際。
    於是,馬和告別了煙雨朦朧的金陵,隨著北上的隊伍,來到了雄渾開闊的北國都城北平。燕王府的氣象,與南京皇宮的精致典雅不同,更多了幾分邊塞的豪邁與軍事重鎮的肅殺之氣。府中規矩雖然同樣森嚴,但氛圍相對開闊,這給了馬和一絲喘息和成長的空間。
    他被分配做一些文書傳遞、庭院打掃之類的雜役。然而,與其他安於現狀的內侍不同,馬和內心深處那團被殘酷現實壓抑已久的求知火焰,從未熄滅。父親馬哈隻早年對他的啟蒙教育,那些關於聖賢之道、曆史興衰的講述,如同沉睡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下開始複蘇。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學習。替書房打掃時,他會偷偷記下書籍的位置和名稱;為王府的學士、官吏服務時,他會留心傾聽他們的談論;他甚至用自己微薄的俸祿,小心翼翼地換取一些筆墨和廉價的書籍。
    一個夏日的傍晚,夕陽的餘暉將燕王府的花園染成一片溫暖的金色。朱棣處理完一天的軍務政務,在園中散步舒緩心神。當他走過一片假山時,瞥見一個年輕的內侍正倚坐在山石旁,借著天邊最後的光亮,聚精會神地閱讀著一卷竹簡。那專注的神情,與尋常內侍的恭順麻木截然不同,不由得引起了朱棣的好奇。
    朱棣放輕腳步,走到近前,沉聲問道:“你在讀什麽?”
    馬和悚然一驚,抬頭見是燕王殿下,慌忙起身,恭敬地行禮,手中緊緊握著那卷竹簡,答道:“回殿下,是……是《史記》。”
    “《史記》?”朱棣眼中閃過一絲真正的驚訝。一個宦官,閑暇時讀史書,這在他閱曆豐富的生涯中,也屬罕見。“你能讀懂?”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審視,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探究。
    馬和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緊張,謙遜而清晰地回答:“小人愚鈍,隻是略知一二,勉強識得字句罷了。”他頓了頓,似乎在斟酌詞句,然後繼續說道:“太史公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小人雖身份卑微,身處掖庭,但讀到此言,亦深感震撼,常思……人生於世,無論身處何境,總該有所追求,活得……活得有些價值,方不負此身。”
    這番話,說得不卑不亢,既表達了謙遜,又隱隱透露出不凡的誌向。朱棣聞言,不禁重新打量起眼前這個年輕的宦官。他身材高大,麵容雖帶稚氣,但眉宇間已有英武之色,尤其那雙眼睛,明亮、沉靜,卻又仿佛蘊藏著波濤。這絕非一個甘於平庸、隻會唯唯諾諾之人。
    朱棣欣賞地點了點頭,沒有再多說什麽,轉身離開了。但這次短暫的對話,在馬和不知道的情況下,已經在他命運的河流中投下了一塊決定性的巨石。
    自那以後,燕王朱棣開始有意無意地考驗馬和的學識。有時是在議事間隙,隨口問他幾句經史子集;有時是在觀摩兵法演練後,詢問他的看法;甚至在與幕僚討論星象、地理時,也會讓侍立一旁的馬和發表見解。
    而馬和的表現,一次次超出了朱棣的預期。他不僅對儒家經典有著紮實的理解,更展現出對兵法韜略的濃厚興趣和獨到見解。他能清晰地分析《孫子兵法》中的虛實之道,也能談論曆代著名戰例的得失。更讓朱棣感到驚奇的是,這個來自雲南內陸的少年,對天文、地理,尤其是航海,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豐富的知識。他能說出一些海外異域的風物,能辨識星辰以辨方向,所言所論,雖不乏書本上的局限,但其視野之開闊,思路之清晰,遠非尋常書生或武將可比。
    朱棣不知道的是,這些關於遠方、海洋和星空的種子,早已由馬和那曾遠赴麥加朝聖的祖父和父親,在他童年的心中種下。如今,在燕王府相對寬鬆和鼓勵“實用之學”的氛圍裏,這些種子破土而出,瘋狂生長。馬和如饑似渴地吸收著一切能接觸到的知識,王府的藏書、往來於北平的各方人才包括一些懂得航海技術的南方人),都成了他學習的源泉。他深知,自己的命運已然與宮廷、與王府緊密相連,唯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抓住那渺茫的機會,實現內心那個“重於泰山”的誓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燕王府的歲月裏,馬和逐漸褪去了少年的青澀,成長為一個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青年才俊。他不僅以學識智慧見長,因出身雲南,本就體格健壯,在朱棣的默許甚至鼓勵下,他也開始接觸軍事訓練,弓馬騎射亦不落人後。他處事沉穩,心思縝密,又對燕王忠心不二,逐漸從眾多內侍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朱棣頗為倚重的親信,常隨侍左右,甚至參與一些機要事務的討論。
    時光荏苒,曆史的洪流再次洶湧而至。洪武皇帝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新帝登基,銳意削藩,以鞏固中央皇權。一時間,諸位手握重兵的藩王人人自危,尤其是鎮守北疆、功勳卓著且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更是成為了削藩政策的首要目標。朝廷不斷派出官員接管北平防務,監視燕王府,形勢劍拔弩張。
    建文元年1399年),削藩之舉已圖窮匕見,燕王朱棣被逼至懸崖邊緣。在道衍和尚姚廣孝)等心腹的鼓動和支持下,朱棣毅然決定起兵“靖難”,以“清君側”為名,反抗建文朝廷。
    在這場決定大明王朝未來命運的巨大風暴中,馬和緊緊跟隨在朱棣身邊。他的角色,已不僅僅是一個侍奉起居的內官,更是朱棣信賴的參謀和得力幹將。他利用自己精通文墨、熟悉輿圖的特長,參與軍情分析、文書起草;他憑借對兵法的理解,在一些戰術討論中也能提出中肯的建議。
    在一次關鍵戰役中,朝廷軍隊兵多糧足,固守營壘,燕軍久攻不下,士氣受挫,後勤補給也開始出現困難。朱棣與眾將議事至深夜,苦無良策。此時,一直沉默旁聽的馬和,在得到朱棣示意後,謹慎地開口了。
    他分析了敵軍糧草囤積的位置和運輸路線,指出其守衛雖嚴,但存在一處因地形而產生的巡查間隙。他大膽建議,選派精銳死士,深夜繞道奇襲敵軍糧草大營,不求殲敵,隻求縱火焚糧。“敵軍糧草若失,數十萬大軍不戰自亂,其勢必不能久持。屆時我軍再全力出擊,可獲全勝。”
    這個計劃風險極高,但一旦成功,收益巨大。朱棣權衡再三,被馬和的膽識和縝密的分析所說動,采納了他的建議。是夜,燕軍精銳如暗夜幽靈,依計而行,果然成功焚毀了官軍的大量糧草。霎時間,朝廷軍心大亂,朱棣趁機揮軍猛攻,大獲全勝,一舉扭轉了戰局。
    捷報傳來,朱棣意氣風發,在慶功宴上,他當著眾多將領的麵,用力拍著馬和的肩膀,眼中滿是激賞,朗聲笑道:“好!好你個馬和!運籌帷幄,奇功一件!昔日漢有鄭吉,威震西域,撫慰外邦,今日觀你之才,真乃我之鄭吉也!”
    “鄭吉”之名,出自《漢書》,是漢代一位以安撫和鎮守西域而名垂青史的將領。朱棣以此相比,不僅是對馬和此次戰功的褒獎,更是對他綜合能力的極高認可,隱隱然已有將他視為可托付方麵之任的心腹重臣之意。此言一出,帳中諸將看向馬和的目光,也更多了幾分敬重。馬和跪拜謝恩,心中激動萬分,他知道,自己終於在這波瀾壯闊的時代舞台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經過三年多的浴血奮戰,“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最終勝利而告終。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登基為帝,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新皇登基,萬象更新。在論功行賞、犒勞“靖難”功臣之時,永樂皇帝沒有忘記那個在關鍵時刻獻上奇策、在無數艱難時刻忠誠不貳的年輕宦官。
    在一次隆重的朝會上,皇帝特別嘉獎了馬和。他目光炯炯,看著跪在丹陛之下的熟悉身影,聲音洪亮而清晰:“內侍馬和,爾昔在藩邸,勤勉謹慎,博學多才。靖難以來,隨侍朕之左右,參讚軍務,屢有建樹。尤在鄭村壩一戰此為‘靖難’中的關鍵戰役之一,朱棣在此處曾麵臨巨大危險並最終取勝,馬和可能在此戰或相關戰役中表現出色),爾臨機獻策,英勇機智,功不可沒!”
    皇帝略作停頓,整個大殿鴉雀無聲。他接著宣布了一個足以改變馬和一生榮辱的恩典:“昔漢武帝有鄭吉,鎮撫西域,揚威絕域。今日朕賜你‘鄭’姓,望你效仿古之賢臣,為朕,為大明,再立新功!從今往後,你就叫鄭和吧!”
    “鄭和……”
    馬和——不,從現在起,是鄭和了——聽到這個名字的瞬間,渾身一震,隨即一股巨大的、混雜著激動、榮耀與感念的熱流湧遍全身。他深深叩首,額頭觸碰到冰涼的金磚地麵,聲音因極力克製的情感而微微顫抖,卻清晰無比地響徹大殿:
    “奴婢鄭和,叩謝陛下隆恩!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一拜,他拜別了那個承載著家族記憶與童年悲歡的“馬”姓,也拜別了那個曾經充滿屈辱與掙紮的過去。朱棣賜予他的,不僅僅是一個象征著無上榮寵的姓氏,更是一個全新的身份,一個廣闊的未來,一個足以讓他施展畢生所學、實現“重於泰山”之誌的舞台。
    “鄭和”,這個簡潔而有力的名字,如同一聲號角,宣告著他人生嶄新篇章的開啟。他知道,腳下的路,將從這金碧輝煌的廟堂,延伸向更遙遠、更浩瀚的遠方。而那片他童年時就從父輩口中聽聞、在燕王府夜深人靜時無數次神遊的蔚藍海洋,正在命運的彼岸,等待著他的到來。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