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3章 奉旨造船下海
字數:4106 加入書籤
永樂二年1404年),南京,龍江港。
長江的浩蕩之水在此處顯得格外開闊,江風獵獵,吹拂著港口旌旗,也吹動了站立在碼頭高處的鄭和那身簇新的內官監太監袍服。他目光如炬,凝視著眼前這片綿延數裏、喧囂鼎沸的宏大工場。這裏,已不再是尋常的官船修造之所,而是被永樂皇帝欽點,匯聚了大明帝國最頂尖工匠與無限物力,旨在創造一個航海史上前所未有奇跡的核心之地——寶船造船廠。
自那日金殿賜姓,榮寵加身,鄭和並未沉溺於榮耀之中,反而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壓力。陛下賦予他的,是一項曠古爍今的使命:組建並統帥一支史無前例的龐大遠洋船隊,揚帆出海,遠涉“西洋”。這“西洋”,在當時的認知中,是一片遠比東海、南海更加浩瀚、神秘,充滿了未知與挑戰的廣袤海域,其範圍大致涵蓋今天的南海、印度洋,直至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海岸。
“鄭公公,這是工部與將作監諸位大匠根據您的要求,反複商議後繪製的寶船設計圖稿,請您過目。”一名工部郎中恭敬地呈上一卷厚實的圖紙,語氣中帶著幾分疲憊,更帶著幾分難以抑製的興奮。
鄭和接過圖卷,在隨從展開的瞬間,他的呼吸也不由得一滯。盡管早有心理準備,但圖紙上所呈現的巨艦雛形,依然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線條勾勒出的船體雄渾龐大,結構複雜精密。
他仔細審視著每一個細節,手指在圖稿上緩緩移動,時而停頓,眉頭微蹙。良久,他抬起頭,看向身旁簇擁的工部官員和幾位須發皆白、眼神卻銳利如鷹的老匠師,語氣沉穩而堅定:
“諸位辛苦了。此圖已顯我大明工匠之巧思,然,尚有不足。”他指向船體的龍骨和舷側結構,“船體,還需更加堅固、更加宏大。我們所要麵對的,並非內河風浪,亦非近海波濤,而是大洋深處,那能撕裂尋常舟楫的狂瀾與颶風。這船,不僅要能載人載貨,更要能成為移動的堡壘、海上的城池,經得起數月乃至數年的遠洋顛簸。”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仿佛能穿透圖紙,看到那未來將劈波斬浪的巨艦。“記住,我們要去的,是一片前人記載模糊、充滿未知的海域。那裏的水文、氣候、暗礁、巨浪,皆是我等未曾親曆。寶船之設計,首重‘穩’與‘耐’,其次方是‘快’與‘大’。一切用料,必須是最上乘的鐵力木、柚木;一切榫卯、釘鋦,必須做到毫厘不差;水密隔艙的設計,更要萬無一失。”
在鄭和的主導和嚴格要求下,設計圖被一次次修改、優化。最終定稿的“寶船”,其規模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根據後世研究與考古發現推斷,最大的寶船可能長達一百四十餘米,寬近六十米,設有九根桅杆,懸掛十二麵巨大的帆篷,其排水量預計可達萬噸級別,足以容納上千名乘員。如此規模,不僅在當時的中國是空前的,即便放眼全球,在接下來的數個世紀裏,也罕有木質帆船能夠超越。這已不僅僅是船隻,它們是漂浮在海上的山嶽,是大明國力的具象化體現,是那個時代工程學的巔峰之作。
造船廠內,熱火朝天。數以萬計的工匠、役夫如同忙碌的工蟻,在各自的崗位上揮灑汗水。巨大的木材從遙遠的西南、嶺南地區,通過水陸聯運,艱難地運抵龍江。斧鑿的敲擊聲、鋸木的嘶鳴聲、號子聲、監工的指令聲,交織成一曲雄渾的勞動交響。空氣中彌漫著木材的清香、桐油的氣味以及汗水的鹹澀。鄭和每日必親臨工地,巡視進度。他並非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每一個環節,從龍骨的鋪設,到船板的鉚接,從桅杆的選料,到帆索的編織,他都要仔細詢問,甚至與老匠師討論良久。他雖非工匠出身,但憑借在燕王府時期積累的廣博學識和驚人的學習能力,很快便能抓住技術關鍵,提出的問題往往切中要害,令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也暗自佩服。
這一日,碼頭上的氣氛陡然變得更加莊嚴肅穆。旌旗儀仗,由遠及近,永樂皇帝朱棣竟親自駕臨龍江港視察。鄭和聞訊,急忙整理衣冠,率眾前往迎駕。
朱棣站在碼頭高處,眺望著江岸旁那已初具規模、如同巨獸骨架般的幾艘寶船船體,眼中閃爍著難以掩飾的興奮與豪情。在鄭和的陪同下,他深入船廠,參觀了正在合攏的船體結構,詢問了木材的供應、工匠的待遇以及工程的難點。
行至一艘已鋪設好甲板、正在安裝主桅杆的巨艦旁,朱棣停下腳步,手撫著那需要數人合抱的巨大桅杆底座,轉向身旁的鄭和,意味深長地問道:
“鄭和,你可知朕,為何要傾舉國之力,組建這支前所未有的遠洋船隊?”
鄭和略微躬身,恭敬地回答:“陛下聖明,文治武功,超越前古。組建此隊,自當是為了‘宣德化而柔遠人’,揚我大明國威於四海,使萬邦來朝,共沐天恩。”這是朝堂之上公認的官方理由,也是此次遠航的核心政治目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棣點了點頭,目光卻投向更遙遠的南方天際,仿佛已穿越千山萬水,看到了那些傳說中的國度。他緩緩說道:“你說得對,但也不全對。揚威四海,固然重要。然朕從一些商旅、前朝遺篇,乃至西域來客口中得知,在西方、南方,越過重重大海,尚有無數邦國。他們或茹毛飲血,或各有文明,卻多不知我中華之盛、物產之豐、禮儀之雅。”
他的聲音變得深沉而富有感染力:“朕要讓他們親眼見識,何為天朝上國!我們要帶去的不隻是詔書與賞賜,更是精美的瓷器、光潔的絲綢、醇香的茶葉,讓他們知曉中華物產之豐饒,技藝之精湛。同時,我們也要敞開胸懷,將彼地的奇珍異寶、珍禽異獸、藥材方物,乃至他們曆法、典籍之精華,帶回中土,以豐富我大明之庫藏,開闊我臣民之眼界。這,是一場亙古未有的‘厚往薄來’的盛舉,既要彰顯武功,亦要傳播文教,溝通有無,探索未知。”
皇帝這番話,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鄭和心中更深層的使命。他瞬間心領神會,陛下所圖,絕非簡單的耀兵異域,更是一種建立在強大自信基礎上的、主動的文明交流與探索。這與他內心深處,自童年起便因家族背景而對遠方世界懷有的好奇與向往,不謀而合。
他深深一揖,聲音堅定而充滿使命感:“陛下高瞻遠矚,胸懷四海,臣頓開茅塞。臣定當竭盡心力,督造好每一艘船,選拔好每一名隨員,絕不辱沒陛下賦予的使命,必將我大明之文明與威儀,播撒於萬裏波濤之外,亦將異域之風采,帶回呈於禦前!”
接下來的日子裏,鄭和的工作重心,從專注於造船,擴展到了更為全麵的遠航籌備。他深知,如此規模的遠航,絕非僅有巨艦便可成功。他需要一張精準的海圖,需要熟悉海洋的向導,需要能駕馭巨艦的舵手與水手,需要能觀測星象、判斷方位的火長導航員),需要能維護修理船隻的工匠,需要能與異邦溝通的通事翻譯),需要保障隊伍健康的醫師,需要記錄沿途風物的文書,甚至需要為可能的軍事行動做準備的精銳官軍。
他在龍江港設立了臨時的“遠航籌備司”,廣泛搜集一切與航海相關的資料。無論是官修的《輿地圖》,還是民間流傳的《針路簿》航海指南),甚至是宋元時期留下的海外見聞錄,他都命人悉心整理、校勘。他親自召見來自福建、廣東、浙江等地的老船工、老海商,不厭其煩地詢問他們關於南海、印度洋的季風規律、洋流走向、暗礁分布、港口情況。他將這些口述的、零散的經驗知識,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試圖拚湊出一幅盡可能準確的遠航路線圖。
同時,招募人員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告示貼遍沿海州縣,優厚的待遇和“奉旨出海,揚威異域”的榮譽,吸引了各色人等前來應募。鄭和親自麵試關鍵崗位的人選,考察他們的技藝、膽識和品性。他需要的是既能耐得住漫長航行的寂寞與艱苦,又能應對突發海況與陌生環境的可靠之人。
夜幕降臨,龍江港的喧囂漸漸平息,但鄭和住所的燈火常常亮至深夜。案頭上,堆積著造船進度報表、人員名冊、物資清單、海圖草稿。他時而凝神細思,時而提筆批注。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編織的,不僅僅是一支船隊,更是一條連接大明與未知世界的紐帶。這次航行,不僅僅關乎他個人的榮辱成敗,更關乎國家的聲譽,關乎永樂皇帝的宏圖大願,甚至關乎中華文明與世界的一次曆史性碰撞。
江風透過窗欞,帶來遠方潮汐的氣息。鄭和放下筆,走到窗前,望向南方漆黑的夜空。那裏,星辰閃爍,仿佛在為他指引方向。童年的記憶、父親的講述、燕王府的苦讀、靖難戰場上的硝煙、金殿賜姓的榮光……過往的一切,似乎都在為這一刻做準備。一股混合著沉重責任與無限憧憬的激情,在他胸中澎湃。
萬裏航程,始於足下。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在這燈火通明、斧鑿聲聲的龍江港。巨艦的龍骨已經鋪就,一個時代的傳奇,正即將拔錨起航。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