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6章 暮年遠航謝幕
字數:3445 加入書籤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一個消息如同驚雷,震撼了大明帝國,也徹底改變了鄭和的命運:雄才大略的永樂皇帝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的回師途中,駕崩於榆木川。
南京的夏日的溽熱,此刻在鄭和感受來,卻透著一股徹骨的寒意。他站在南京守備府的庭院中,手中可能還握著關於海船維護或某份海外輿圖的文書,但思緒已飛向了北方的茫茫草原。那位將他從卑微中拔擢,賦予他曠世使命,與他有著半生知遇之恩的君王,就此龍馭上賓。鄭和心中湧起的,不僅是臣子對君王的哀慟,更有一絲對未來的深切憂慮。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下西洋的壯舉,與永樂皇帝個人的雄心和氣魄息息相關,是“永樂盛世”最外在的華彩樂章。
憂慮很快成為了現實。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洪熙帝。新帝的執政風格與其父迥異,他更著眼於帝國內部的治理與財政的緊縮。在審視龐大的國家支出時,那耗資甚巨、在部分朝臣看來“厚往薄來”以致“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的下西洋活動,自然成為了首要的裁撤對象。即位詔書中,明確下令“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
詔書抵達南京,鄭和恭敬地接旨,麵容平靜如水,但內心仿佛聽到了一聲巨錨沉入海底的悶響——一個屬於他的時代,似乎就此終結了。他被正式任命為南京守備,與宦官王景弘等人共同負責留守南京的各項事務。這是一個顯要的職位,標誌著皇帝對他的信任,但對他而言,這無異於將翱翔於大洋的蛟龍,圈禁於一方精致的池塘。往後的日子裏,他雖恪盡職守,處理著繁冗的政務,修繕著南京的城牆與宮闕,但每當長江上的風帆掠過他的眼簾,每當夜晚聽到隱約的江濤之聲,他的思緒總會不由自主地飛向那浩瀚無垠的印度洋,想起占城的椰林、古裏的佛寺、忽魯謨斯的喧囂,以及非洲海岸那壯麗的日落。這段歲月,是他人生中一段看似顯赫卻內心黯淡的沉寂期。
然而,曆史的走向再次出人意料。洪熙帝在位不足一年便驟然離世。其子,年輕的朱瞻基繼位,改元宣德,是為明宣宗。這位在祖父永樂皇帝身邊長大的新君,身上似乎流淌著與其祖相似的、開疆拓土、揚威四海的血液。他目睹過永樂盛世的萬國來朝,感受到祖父那囊括宇內的氣魄。麵對其在位期間,西洋諸國朝貢漸稀的局麵,宣德皇帝決心重振祖父的遺風,再現“際天極地,罔不臣妾”的盛況。
宣德五年1430年)的一道諭旨,如同一聲春雷,驚醒了鄭和沉寂多年的心海。皇帝力排眾議,決意重啟下西洋的壯舉。而承擔這一使命的不二人選,依然是那位年近花甲、經驗豐富的老將——鄭和。
詔書送達時,鄭和正在南京守備府中處理公務。他展開黃綾,一字一句地讀著,握著詔書的手,竟微微有些顫抖。那熟悉的使命,那遠方的呼喚,再次清晰地回蕩在耳畔。然而,此時的鄭和,已不再是當年那個精力充沛、意氣風發的壯年將領。長年的海上顛簸、繁重的政務,以及歲月的侵蝕,都已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鬢角早已斑白,額上也刻滿了風霜的溝壑。
消息傳開,許多故舊親友紛紛前來勸諫。“鄭公,您年事已高,海上風波險惡,何必再受此奔波之苦?”“如今位高權重,正當在京安享晚年,含飴弄孫,豈不美哉?”這些勸告,充滿了關切與善意。
鄭和靜靜地聽著,目光卻穿越了廳堂,投向了窗外遙遠的南方天際。他緩緩搖頭,語氣平和卻蘊含著鋼鐵般的意誌:“諸位好意,鄭和心領。然我這一生,自入宮闈,便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這二十餘載,劈波斬浪,訪問異域,已是我生命之全部。海洋,既是我的使命,亦是我的歸宿。若能為陛下、為大明再盡最後一次綿力,最終能死在航海的路上,對我而言,非但不是悲哀,反而是莫大的幸事與圓滿。”
他的決心,無人能移。接下旨意,鄭和立刻以全部身心投入了第七次遠航的準備工作中。盡管輕車熟路,但他依然事無巨細,親自過問。招募人員、修繕寶船、籌備賞賜物資、整理更新海圖……一切都在他的督導下緊張而有序地進行。這一次的船隊規模,據《明宣宗實錄》等史料記載,空前龐大,擁有超過一百艘各色船艦,隨行人員包括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書算手、醫士、水手、各類民匠……總計高達兩萬七千五百五十餘人。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龐大的船隊從南京龍江灣啟航,先至太倉劉家港集結,隨後於宣德六年1431年)冬季,利用東北季風,正式揚帆南下。這第七次遠航,成為了鄭和生命的絕唱,也是一次集大成的總結之旅。船隊重訪了熟悉的東南亞、印度、阿拉伯世界乃至非洲東岸的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如占城、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古裏、忽魯謨斯、祖法兒、阿丹,乃至木骨都束、幔八撒等。在沿途,他們一如既往地宣詔賞賜,調解糾紛,撫慰番王,進行貿易,將大明和平友好的形象,最後一次深刻地烙印在這條漫長的海上絲綢之路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歲月不饒人,連年的辛勞和艱苦的航程,終於拖垮了這位老航海家的身體。在船隊抵達古裏今印度卡利卡特)——這個他第一次下西洋時就抵達並立碑紀念的重要港口,這個他無數次往來停靠的“老地方”時,鄭和病倒了。起初隻是疲憊不適,但病情迅速加重,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將在這異國他鄉燃到盡頭。
在臨時布置的、充滿藥石氣息的船艙或住所內,鄭和將副使王景弘、洪保等主要將領召集到病榻前。他的臉色蠟黃,呼吸微弱,但那雙曾眺望過無數遠方、指引過整個船隊航向的眼睛,卻依然保持著清醒與堅定。
他氣息虛弱,一字一句地交代後事:“我……大限已至,不能再與諸位同行了。我死後,船隊……不可因我而廢弛使命。一切按原定計劃,繼續航行,完成陛下交托的……所有任務,直至安全返回大明。”他艱難地喘息著,目光掃過每一張悲戚的麵孔,“記住,我們……代表的是大明,是天朝上國。所到之處,當以德服人,以禮待人……切不可……恃強淩弱,墮了我大明的聲威……和平、友好……乃陛下之本意,亦是……我等始終秉持之道……”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在印度古裏,偉大的航海家、明代外交家鄭和,溘然長逝,終年六十二歲。
他的逝世,令整個船隊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按照長期航海的古老傳統,以及考慮到歸途漫長,氣候炎熱,遺體無法保存,船員們為他舉行了莊嚴而隆重的海葬儀式。在那片他為之奮鬥終生的蔚藍色國土上,在無數白帆的環繞下,在僧侶或隨船阿訇的誦經聲中鄭和出身穆斯林家庭,但亦尊崇佛教),他的遺體被緩緩沉入浩瀚的印度洋,與他摯愛的海洋永遠融為一體。
船隊並未因主帥的離世而潰散,他們謹遵鄭和的遺命,在王景弘等人的率領下,繼續完成了剩餘的訪問任務,最終滿載著各國使節與貢物,於次年1434年)七月返回中國。他們帶回了鄭和的發辮、衣冠和朝靴,以及他未竟的使命已由繼任者完成的訊息。明宣宗聞訊,深為痛悼,下旨追諡,並敕令在南京中華門外的牛首山南麓,為鄭和修建衣冠塚,以紀念這位功勳卓著的航海英雄。
牛首山,俯瞰著長江,遙望著他曾無數次啟航的方向。鄭和的衣冠在此安息,而他的靈魂,則與他那七次偉大的航行、與那無盡的波濤和星漢燦爛的遠方,永遠地聯結在了一起。一個來自雲南山區的少年,最終將自己的名字,以最壯麗的方式,刻在了世界航海史的巔峰。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