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5章 天朝首航西洋
字數:3838 加入書籤
永樂十二年1414年),印度洋的季風再次鼓滿了大明船隊巨大的帆篷。這是鄭和第四次奉詔遠航西洋。此時的船隊,已非初次探索時的謹慎試探,而是帶著前三次航行積累的豐厚經驗、詳實海圖以及對沿途各國政情民風的深入了解,以更加自信、穩健的姿態,劈波斬浪,向著已知世界的邊緣進發。
船隊主力已穿越了孟加拉灣,訪問了印度次大陸沿岸的古老邦國,如柯枝今印度科欽)、古裏今印度卡利卡特)——這裏幾乎已成為鄭和船隊往返西洋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和錨地。然而,鄭和的使命感和永樂皇帝那“際天極地皆王臣”的雄心,驅使著他們不能止步於此。
在波斯灣入口處,扼守東西方貿易咽喉的霍爾木茲海峽當時稱“忽魯謨斯”),船隊進行了長時間的停靠與貿易。這座位於烈日炙烤下的島嶼城市,其繁華程度令見多識廣的明朝使團成員也為之驚歎。集市上匯聚著來自阿拉伯世界、波斯、印度、乃至更遙遠西方的商旅。空氣中彌漫著黴藥、乳香、藏紅花的濃烈氣味,金線織就的波斯地毯、閃爍著幽光的波斯灣珍珠、鋒利無比的大馬士革鋼刀,無不彰顯著這裏作為財富與信息交匯中心的地位。
鄭和在王宮中拜會了忽魯謨斯國王,遞交國書,賞賜絲帛瓷器,儀式莊重而友好。但在官方交往之外,他更注重從那些見多識廣、常年奔波於海上的阿拉伯商船船長和老者口中,搜集更遙遠地域的信息。通過隨船通事其中不乏精通阿拉伯語、波斯語的穆斯林翻譯)的轉述,一些此前隻在模糊傳說中出現的名字,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將軍,那位白須的老船長說,向西,越過這片阿拉伯海,沿著‘阿丹’今亞丁)、‘祖法兒’今阿曼佐法爾)的海岸線一直向前,會抵達一片巨大的陸地,那裏森林茂密,河流寬闊,……”通事仔細地轉述著,“他說,那裏的居民,皮膚如同深沉的夜色,身體矯健,部落眾多,擁有巨大的象牙和一種脖子長得驚人的神奇動物……”
“皮膚如墨……長頸之神獸……”鄭和沉吟著,目光投向西方那片蔚藍之外未知的海域。這些描述,與之前在南洋、在印度聽聞的零碎傳聞相互印證,在他心中勾勒出一片神秘大陸的模糊輪廓。他知道,古裏以西,已超出了傳統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範圍,是連宋元時期最富冒險精神的海商也較少涉足的領域。
“陛下有旨,令我等‘齎幣往賚,示中華之富強’,‘廣交天下友邦’,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大明友好之邦。”鄭和對身邊的副使王景弘、侯顯等人說道,語氣中帶著探索的決斷,“既然有此未知大國,我等豈能過門而不入?傳令各船,補充足量淡水、果蔬,待信風穩定,繼續向西航行!”
命令下達,龐大的船隊再次啟航。他們沿著阿拉伯半島南岸的荒涼海岸線謹慎前行,經過了“阿丹”亞丁),進入了當時明朝人稱之為“木骨都束”海域即非洲東海岸)的廣袤水域。航行是艱苦的,漫長的海岸線時而呈現無垠的沙漠,時而又是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與他們在東南亞和印度所見的景致大相徑庭。他們依靠著星辰、羅盤和積累的航海經驗,小心翼翼地記錄著航道、避開暗礁。
終於,在一個黎明,了望員發出了信號——前方出現了一片規模可觀的聚居地。低矮的土石建築群蔓延在海岸線上,這便是非洲東岸的重要城邦之一:摩加迪沙在今索馬裏)。
當大明寶船那如同移動城堡般的巨大身影,在晨霧中緩緩逼近海岸時,在摩加迪沙引發了前所未有的震動。對於當地居民而言,他們世代見過的最大船隻,也不過是阿拉伯人的單桅三角帆船dhos)。此刻,數十艘高達數層、桅杆如林、船體巍峨的巨艦突然出現在海平線上,帆篷遮天蔽日,其視覺衝擊力不啻於天神降臨。岸上頓時一片恐慌,號角鳴響,人們奔走呼號,手持長矛、盾牌的部落戰士迅速集結到海灘,如臨大敵。
鄭和站在旗艦船頭,清晰地看到了岸上的混亂與戒備。他深知,如此龐大的武力展示,若處置不當,極易引發誤解和衝突,違背“懷柔遠人”的初衷。
“傳令!各船於深海下錨,保持安全距離。無令不得放下小艇,軍士不得擅動兵刃!”他果斷下令,抑製了船隊可能帶來的天然威懾力。隨後,他親自挑選了數十名精幹隨從,其中包括手持友好信物的禮官、捧著絲綢瓷器的貢品隊員、以及至關重要的阿拉伯語通事。他們乘坐一艘裝飾華美的禮賓座船,緩緩向岸邊駛去,明確示意沒有敵意。
登陸後,鄭和鎮定自若,他讓隨從們停留在身後,自己僅帶著通事和兩名手捧禮盤的隨從,走向那群緊張而好奇的部落首領和長老。通過通事費力的翻譯和大量的手勢比劃,鄭和努力傳達著和平的意願。
“我們來自遙遠的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一個名為‘大明’的帝國。”鄭和的聲音平和而莊重,“我們的皇帝,奉天承運,統治著廣袤的土地和億萬人民。他派遣我們穿越重洋,並非為了征服與掠奪,而是為了傳遞友誼與和平。我們希望能與遠方的朋友建立聯係,互通有無,共享太平之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示意隨從將精美的青花瓷器、光鮮亮麗的綢緞、還有晶瑩剔透的琉璃器皿呈上。這些製作精良、在非洲大陸聞所未聞的器物,立刻吸引了所有酋長和長老的目光,他們臉上的戒備逐漸被驚歎和好奇所取代。摩加迪沙的酋長在初步理解了鄭和的來意後,也放下了疑慮,命令族人以傳統的方式歡迎遠方的客人。他們拿出了當地最珍貴的特產:色澤沉厚的龍涎香、紋理精美的象牙、珍貴的鴕鳥羽毛,以及各種熱帶特有的香料。
盡管語言不通,文化迥異,但通過禮物交換和友善的舉止,雙方初步建立了信任。鄭和船隊在摩加迪沙及其後訪問的麻林今肯尼亞馬林迪)、幔八撒今肯尼亞蒙巴薩)等東非城邦,都受到了類似的、從警惕到歡迎的接待。他們與這些非洲古國進行了初步的官方接觸和易貨貿易,用中國的絲綢、瓷器換取了大量象牙、香料和珍禽異獸。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麻林迪國王為表示對大明皇帝的敬意,贈送的“麒麟”。當這頭體型優雅、頸項修長、皮毛斑駁、溫順異常的動物被小心翼翼地引上寶船時,所有船員都圍攏過來,發出陣陣驚歎。在中國傳統的祥瑞觀念中,“麒麟”是仁獸,象征太平盛世,它的出現被視為極其吉祥的征兆。雖然這實際上一頭來自非洲的長頸鹿,但其外形與古籍中描述的麒麟確有幾分神似,立刻被船隊視為此次遠航最珍貴的收獲之一。此外,凶猛的非洲獅、體型巨大的鴕鳥等,也都成為了船隊“動物園”中的一員。
返航的航程,因這些前所未有的收獲而顯得格外不同。寶船的船艙中,不僅裝滿了物質的珍寶,更承載了關於一片全新大陸的見聞。夜晚,鄭和常常獨自站在船頭甲板上,任由帶著鹹味的海風吹拂麵龐。腳下是深不見底的墨色大洋,頭頂是南半球璀璨而陌生的星空如南十字座)。
他的心中感慨萬千,思緒如潮。恍惚間,他似乎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雲南昆陽州的那個山坡,那個望著群山、對未來一無所知的穆斯林少年馬和。那時的他,最大的世界不過是眼前的滇池和遠方的群山,最大的憂慮不過是家族的命運。他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命運的洪流會將他席卷至此,站在世界的另一端,回望來路。
“將軍,我們此次航行,曆時兩載,行程數萬裏,訪問大小邦國逾三十。”副手王景弘來到他身後,恭敬地匯報,語氣中帶著圓滿完成使命的欣慰。
鄭和緩緩點頭,目光卻依然投向星光下無盡延伸的海平線,仿佛要望穿更遙遠的未來。“景弘啊,這確實是一次成功的航行。我們抵達了前人未曾詳載的陸地,帶回了陛下期待的祥瑞,結交了新的友邦。”他頓了頓,聲音變得愈發深邃,“但這,或許僅僅是一個開始。這片海洋如此廣闊,這片大陸如此深邃。世界上定然還有更多我們未知的國度、未識的文明、未解的秘密,隱藏在這波濤與星空的彼端,等待著我大明舟師,等待著你我,去發現,去探尋。”
他的話語,消散在印度洋的夜風與浪濤聲中,卻昭示著一個偉大探索時代永不滿足的雄心。船隊正朝著東北方向,滿載著非洲的奇珍、異域的友誼和更廣闊的世界觀,駛向歸家的航路,也駛向下一次更加波瀾壯闊遠航的起點。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