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0章 救時宰相:於謙清白留人間

字數:3289   加入書籤

A+A-


    於謙1398–1457)生平年表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官至兵部尚書。他在明朝危亡之際,領導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挽救了國家命運,被譽為“救時宰相”。其一生清正廉明,忠勇愛國,最終卻含冤遇害。其代表作《石灰吟》正是其一生的寫照。
    早年求學與入仕1398 – 1430)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 出生於浙江錢塘 生於一個普通的官宦家庭。自幼聰慧好學,誌向遠大。
    1421年 (永樂十九年) 考中進士 年僅二十三歲,考中辛醜科進士,從此步入仕途。
    1422年  1425年 巡按江西 初入官場即被任命為禦史,巡按江西。他公正執法,平反冤獄數百起,打擊貪官豪強,政聲卓著,展現出非凡的理政才能。
    1426年 (宣德元年) 隨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 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叛亂,於謙隨明宣宗朱瞻基親征。在朱高煦出城投降時,於謙秉承聖意,以其犀利的口才,當眾曆數朱高煦的罪狀,詞正色嚴,罵得朱高煦伏地戰栗,自稱“罪該萬死”。此舉深得宣宗賞識。
    1427年1430年 巡撫河南、山西 因表現突出,被越級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長達十九年。在此期間,他深入民間,體察民情,興修水利,賑濟災荒,改革弊政,深受兩地百姓愛戴,被視作“於青天”。
    宦海沉浮與中樞任職1430 – 1448)
    1430年1445年 在地方與中央間調任 在巡撫任上政績斐然,但因不向當權宦官王振獻媚,曾一度被貶官下獄,甚至被判處死刑。但由於他在兩省的民望極高,百姓和藩王聯合上書力保,王振不得不將其釋放官複原職。後調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1445年1448年 留京輔佐兵部 雖然不再擔任巡撫,但其在地方和軍隊中的威望已深入人心,為其在未來的危機中領導全國軍民奠定了基礎。
    力挽狂瀾:北京保衛戰1449 – 1450)
    1449年 (正統十四年) 七月 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禦駕親征瓦剌,在土木堡遭慘敗,全軍覆沒,英宗本人被俘。消息傳回北京,舉國震驚,朝廷上下陷入一片恐慌。
    1449年 八月 臨危受命,反對南遷 ,英宗被俘,國無君主,京城空虛。侍講徐珵徐有貞)等人主張南遷避難。於謙挺身而出,厲聲喝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他力主堅守北京,穩定了人心。被皇太後任命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北京防務。
    1449年 九月 擁立新君,穩定政局 為了斷絕瓦剌利用英宗進行政治訛詐的企圖,於謙與群臣一同勸請孫太後,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此舉使明朝的指揮中樞得以重新確立。
    1449年 十月 領導北京保衛戰 瓦剌太師也先挾持英宗,兵臨北京城下。於謙親自披甲持劍,在德勝門外指揮作戰。他調集重兵,嚴令諸將出城迎敵,並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明軍士氣大振,經過數日激戰,屢挫瓦剌精銳,成功保衛了北京城。
    1450年加強邊防,迫還英宗。 北京保衛戰後,於謙繼續整頓京營軍製,創立團營,加強邊防。也先見無機可乘,在軍事和政治上均未能得逞,被迫於景泰元年將英宗釋放回朝。
    功高權重與晚年悲劇1450–1457)
    1450  1457年 (景泰年間) 總理朝政,勵精圖治 於謙作為景泰帝最倚重的大臣,日夜操勞,處理繁重軍國政務。他生活簡樸,居住的府邸僅能遮蔽風雨,景泰帝曾賜其府第,他堅決推辭。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但因其性格剛直,不結黨營私,也得罪了部分朝臣,包括石亨、徐有貞等。
    1457年 (景泰八年) 正月 奪門之變。景泰帝病重,石亨、徐有貞、宦官曹吉祥等人勾結,發動“奪門之變”,迎立被軟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複辟。
    1457年 (天順元年) 正月二十二 含冤遇害。 英宗複辟後,石亨、徐有貞等為報複舊怨並鞏固自身權力,誣陷於謙“意欲”迎立外藩即謀反)。英宗雖心知於謙有功,但在徐有貞“不殺於謙,此舉為無名”的蠱惑下,最終下旨將於謙在崇文門外處斬,其家被抄。於謙臨刑前,悲憤交加,天下冤之。史載“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身後平反與曆史評價1457年後)
    1465年 (成化元年) 平反昭雪。明憲宗朱見深英宗之子)即位後,為於謙平反昭雪,恢複其官爵名譽。
    1489年 (弘治二年)追贈諡號,立祠紀念。明孝宗追贈於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湣”。後在杭州故居建“旌功祠”祭祀。
    1573年 (萬曆元年)改諡“忠肅” 。明神宗改諡號為“忠肅”,此後多稱於謙為“於忠肅公”。
    後世影響 不朽的豐碑 於謙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其一生清正廉明,忠勇為國,尤其在危難之際力挽狂瀾,保全了明朝的江山社稷。其詩作《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正是其一生的真實寫照,激勵了後世無數仁人誌士。
    總結:於謙的一生,是忠勇、清廉與悲劇的交織。他以其非凡的膽識和政治魄力,在帝國最危急的時刻挺身而出,拯救了國家,其功績彪炳史冊。然而,他最終卻死於腐朽的宮廷政治和帝王私心,成為明代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冤案之一。但他那“清白在人間”的高尚品格和力挽狂瀾的功業,使他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脊梁的象征。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