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6章 晚年沉思
字數:3674 加入書籤
永樂十六年1418),春。
北京的春天來得總是稍晚一些,料峭的寒風尚未完全退去,但慶壽寺庭院中的幾株老桃樹,枝頭已頑強地綻出些許粉白的花苞,試探著這人間春色。然而,在這座姚廣孝居住多年的禪院深處,一股沉重的氣息卻壓過了初春的生機。昔日那位運籌帷幄、精神矍鑠的黑衣宰相,如今正纏綿於病榻之上。八十四載的漫長歲月,如同風中的殘燭,火光搖曳,即將燃盡。
他的身體已極度衰弱,清臒的麵龐上刻滿了深深的皺紋,那是智慧、謀略與漫長時光共同雕琢的痕跡。唯有那雙曾洞悉世事、看透人心的眼睛,在偶爾睜開時,仍能閃過一絲澄澈而深邃的光芒。消息傳入宮中,明成祖朱棣立即擺駕,親臨這間簡樸得與主人身份全然不符的禪房。
皇帝摒退了所有隨從,獨自坐在病榻前的矮凳上,這位叱吒風雲、威加海內的帝王,此刻眼中流露的是毫不掩飾的關切與一絲不易察覺的惶惑。他俯下身,聲音低沉而懇切:
“少師,”他依舊使用著這個最為尊崇的稱呼,“朕來看你了。你……還有什麽未了的心願,但說無妨。朕無有不允。”
姚廣孝緩緩睜開眼,看著眼前這位自己一手輔佐上位的君王,氣息微弱,聲音如同遊絲,卻異常清晰地說道:“老臣……確有一事,懇請陛下恩準。”
“講。”
“請陛下……釋放溥洽法師吧。”
朱棣聞言,身體不易察覺地微微一震,臉色瞬間變得複雜起來。溥洽,那是建文朝的主錄僧,相當於建文帝的宗教導師和精神顧問。當年南京城破,建文帝於宮中大火中神秘失蹤,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溥洽作為最接近建文帝的方外之人,被普遍懷疑知曉內情,甚至可能參與了其逃亡隱匿的計劃。十幾年來,無論朱棣是軟硬兼施還是嚴刑拷問,這位高僧始終一言不發,因此被長期囚禁於天牢之中。釋放他,意味著朱棣要放棄追查建文下落這條最重要的線索,也意味著對那段敏感曆史的一種“放手”。
禪房內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隻有姚廣孝微弱的呼吸聲。朱棣的眉頭緊鎖,內心顯然經曆著激烈的權衡。他看著病榻上氣息奄奄的姚廣孝,回想起這幾十年來他為自己、為這個王朝所做的一切,那份超越君臣的情誼,以及這或許是對方最後一個請求的份量……終於,他深吸一口氣,沉重地點了點頭:
“好。朕……答應你。即日便下旨,釋放溥洽。”
一抹釋然的神情,如同微風吹過湖麵,在姚廣孝蒼老的臉上輕輕漾開。他掙紮著想撐起身子行禮,被朱棣輕輕按住。他隻好吃力地合十雙手,用盡最後的力氣說道:“老臣……代溥洽,謝陛下……慈悲。”
朱棣又停留了片刻,囑咐太醫好生照料,這才帶著沉重的心情起駕回宮。
皇帝離去後,一直侍奉在側的弟子忍不住輕聲問道:“師父,您一生所求甚少,為何在這最後關頭,獨獨要為那位素無往來的溥洽法師求情呢?”
姚廣孝沒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緩緩移向窗外,投向那在寒風中微微顫抖的桃花苞,仿佛看到了遙遠南京寺廟中,另一種可能的命運。良久,他才用一種充滿疲憊與悲憫的語調,緩緩說道:
“同是佛門中人,剃度出家,本為尋求解脫,渡己渡人……他不過盡其所職,忠於其主,何苦……相逼太甚?這十餘年的囚禁,還不夠麽……放下此事,於陛下,於天下,於他,或許都是一種……解脫。”
弟子似懂非懂,卻見師父已閉上雙眼,似乎沉入了自己的世界。
在生命最後的寧靜或許並非寧靜)裏,姚廣孝的腦海中,過往的一幕幕如同走馬燈般飛速流轉,清晰而又恍惚:
他看到了少年天禧,在父親病榻前立下“讀聖賢書,觀天下事”的宏願,眼神灼灼;看到了妙智庵中,青燈下苦讀《資治通鑒》的那個年輕僧人道衍,拍案叫絕,意氣風發;看到了南京燕王邸內,自己對著那位英氣逼人的親王,說出“送白帽子”的驚世之語,那一刻的緊張與決絕;看到了北平慶壽寺的密室內,與朱棣對弈縱橫,剖析天下大勢;看到了靖難烽火中,北平城頭潑水成冰的寒夜,以及信鴿穿越烽火,傳遞著決定帝國命運的信息;看到了金川門開,燕軍入城,宮中火起,那頂沉重的“白帽子”終於送達……他也看到了自己位極人臣後,那依舊孤寂的黑色僧影,拒絕了所有繁華與誘惑,獨自走在寺廟與皇宮之間的那條路上。
功蓋天下,策勳第一。“黑衣宰相”,名動寰宇。然而,這真的是他最初想要的嗎?那個少年所尋求的“濟世安民之路”,是否必然要踏過“靖難”戰場上無數將士和平民的累累白骨?那場由他一手策劃並推動的戰爭,究竟是撥亂反正,還是一場裹挾了無數私欲與野心的巨大劫難?他輔佐明主,開創了“永樂盛世”的基業,這煌煌功業,是否能完全抵消那場內戰帶來的創傷與戾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些思緒,如同無聲的潮水,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反複衝刷著他的內心。他一生理智、冷靜,算無遺策,但在生死邊界,那份深藏於佛心深處的悲憫與對人世無常的慨歎,終究難以完全抑製。
永樂十六年1418)三月二十八日,姚廣孝,這位大明王朝最具傳奇色彩的開國元勳,在慶壽寺溘然長逝,如同油盡燈枯,平靜而終。
消息傳出,成祖朱棣悲慟不已,為之廢朝二日,以示哀悼。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號恭靖。以文臣之身追贈“榮國公”這等頂級勳爵,在明代極為罕見,哀榮至極。皇帝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文,賜葬於房山縣今北京房山區),並下令配享太廟,成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僧人。
在他臨終前,曾留下最後一首詩,詩風平和衝淡,仿佛已看破一切:
“三十餘年寄燕間,來往真如鶴般閑。
幸逢盛世明如日,得保餘生老故山。”
詩中以“閑鶴”自比,感念盛世,似乎對自己得以善終於熟悉的寺廟視為故山)而感到欣慰。這無疑是他希望留給世人的最終形象——一個功成身退、安然歸去的智者。
然而,在整理他極其簡樸的遺物時,人們在他常讀的經卷之下,發現了一幅他親筆繪製的《靖難行軍圖》。圖上精細地標注了當年燕軍南下的大小戰役、行軍路線、關鍵節點。而在圖卷的邊緣,有一行幾乎難以辨認的、筆力已顯顫抖的蠅頭小字,那墨跡新舊不一,似乎是在不同時期,反複斟酌後添加上去的:
“一念之差,血流成河。功過是非,留與後人。”
這十六個字,與那首示人以平靜的絕筆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仿佛是他內心深處從未真正平息的風暴,是那襲黑色僧衣之下,最終也無法完全超脫的、屬於“人”的複雜靈魂的獨白。
這位集僧侶、謀士、政治家、學者於一身的“黑衣宰相”,以其深不可測的智慧與矛盾重重的一生,徹底改變了明朝的曆史走向。他身陷世間最殘酷的權力鬥爭核心,卻始終保持著一種出世者的清醒與淡泊。他既是永樂盛世的締造者之一,也是那場骨肉相殘內戰的主要策劃者。他的故事,他的功過,他的內心世界,正如他自己所預言的那樣,永遠地“留與後人”,成為了永樂盛世乃至整個大明王朝曆史中,最耐人尋味、也最難以簡單評說的傳奇注腳。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