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5章 功成身退
字數:4147 加入書籤
永樂二年1404),南京皇宮,奉天殿內。
一場規模空前、彰顯新朝氣象的冊封大典正在舉行。龍椅之上,明成祖朱棣威嚴端坐,目光掃過丹墀之下濟濟一堂的文武百官,最終,落在了位列群臣之首,卻依舊身披一襲陳舊黑色僧衣的道衍身上。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毫不掩飾的感激與倚重。
司禮監太監高聲宣旨,聲音在宏偉的大殿中回蕩:“……谘爾僧錄司左善世道衍,秉忠竭誠,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佐命肇基,功冠群臣。茲特授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複爾俗姓,賜名‘廣孝’,望爾克承朕命,永保勳庸!”
“太子少師”,這是輔導皇太子的最高榮譽職銜,正二品,文臣極品;賜還俗姓並禦賜名“廣孝”,更是無上的榮寵,意味著皇帝視其為股肱心膂,欲使其家族亦光耀門楣。一時間,滿朝文武,無論是否參與過“靖難”,皆向這位昔日的黑衣僧人投去或敬畏、或羨慕、或複雜的目光。
然而,姚廣孝自此我們需以此名稱呼他)的反應,卻讓所有人感到意外。他既未激動涕零,也未顯露出絲毫得意。他隻是平靜地出列,以僧人之禮合十躬身,聲音沉穩如古井:“臣,姚廣孝,叩謝陛下天恩。”
更令人驚異的是,受封之後,他的生活並未發生任何顯著的改變。朱棣多次欲賜予他豪華的府邸、成群的奴仆、絕色的美妾,以及享用不盡的財富,卻都被他一一婉拒。他依舊居住在寺廟之中先是南京的寺院,後多居北京慶壽寺),每日晨鍾暮鼓,青燈黃卷,身上穿的,也還是那身洗得有些發白的黑色僧衣。上朝時,他穿上禦賜的官袍,儼然當朝一品;退朝後,他即刻換回僧服,依舊是方外之人。這種“上朝著官服,退朝披僧衣”的獨特景象,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堪稱絕無僅有。他似乎在用這種近乎偏執的方式,提醒著自己,也提醒著世人,他最初的根基本源,以及他對世俗權力和物欲的疏離。
一日,成祖在乾清宮偏殿單獨召見姚廣孝。殿內熏香嫋嫋,氣氛卻有些凝重。朱棣揮退左右,臉上帶著難得的猶豫與困擾,他對著這位亦師亦友的臣子,吐露了心中的難題:
“少師,”朱棣的語氣十分懇切,“朕能得登大寶,開創這番局麵,全賴少師當年擘畫與一路輔佐之功,朕心中從未有一刻或忘。如今,國本未定,朕心難安。朕欲立太子,然心中常有疑慮,難以決斷。滿朝文武,朕能全然信任、且具慧眼者,唯少師一人。請少師為朕決此疑竇。”
姚廣孝立刻明白了皇帝的心結。成祖共有四子,長子朱高熾,性情溫和仁孝,但體態肥胖,行動不便,且武功不彰;次子朱高煦,性情彪悍,勇武過人,在“靖難之役”中多次救朱棣於危難,深得其喜愛,曾有過“勉之,世子多疾”的曖昧承諾。朝中因此形成了支持長子“嫡長”與支持次子“功勳”的兩派勢力,暗流湧動。
這是一個極其敏感,甚至危險的問題,一言不慎,便可能引火燒身。然而,姚廣孝沒有絲毫回避,他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堅定,從容答道:
“陛下,此事關乎國本,非憑個人好惡可定。立嫡以長,此乃太祖高皇帝所定,亦是曆代傳承之成法,不可輕廢。”他頓了頓,觀察了一下朱棣的神色,繼續清晰地說道,“且皇長子世子,仁厚孝悌,天下皆知。其在北平留守期間,以萬人之寡抗李景隆數十萬之眾,全城軍民歸心,足見其能。此正合守成之君所需之德。若立世子,則名正言順,天下歸心,可保社稷安穩。至於漢王朱高煦),雖勇武善戰,然性情暴戾,非萬民之福。陛下當為江山社稷計,為後世子孫計。”
這番話,坦率直接,毫無曲意逢迎,完全是從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出發。朱棣聽罷,沉默了許久。他知道姚廣孝說的是對的,隻是情感上對朱高煦有所偏愛。最終,他長長歎了口氣,帶著幾分無奈,也帶著幾分釋然:“少師啊少師,你總是這般直言不諱,字字千金。朕,知道了。”
永樂二年,朱棣正式下詔,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姚廣孝以其超然的地位和不容置疑的直言,幫助帝國平穩地度過了第一次繼承危機。
姚廣孝的清醒與克製,不僅體現在政治抉擇上,更體現在他對個人和家族的態度上。他身居高位,卻始終堅守著內心的界限。這種不慕榮利的作風,在旁人看來近乎不近人情。他的侄兒姚繼,眼見伯父權傾朝野,便從家鄉趕來南京,希望能憑借這層關係,為自己謀得一官半職,光耀姚家門楣。
姚廣孝在禪房接見了他。聽著侄兒委婉卻又充滿期待的請求,他的臉色漸漸沉了下來。他沒有絲毫猶豫,嚴詞拒絕了姚繼:
“你錯了!”姚廣孝的聲音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冷峻,“我當年輔佐燕王,乃至今日位列朝堂,所為者,乃是天下蒼生,是為結束亂局,開創太平,絕非為了我姚家一姓之私利!倘若憑借我的權勢為你謀官,這與那些結黨營私、禍亂朝綱的佞臣有何區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看著麵露失望和不解的侄兒,語氣稍緩,但依舊堅定:“你若真有經世之才,報國之誌,自可憑本事去參加科舉,正大光明地踏入仕途。我姚廣孝,絕不會為你開此方便之門。回去吧,安心讀書,或務本業,莫要再存此等妄念。”
姚繼悻悻而去。姚廣孝望著侄兒的背影,眼中閃過一絲複雜,但旋即恢複平靜。他寧願背負族人的不解與怨懟,也絕不允許自己親手建立的功業,沾染上裙帶關係的汙點。
隨著年事漸高,姚廣孝似乎越來越傾向於將精力從波譎雲詭的政治前台,轉向能夠傳承文明、塑造曆史的宏大文化工程。這或許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功成身退”,也或許是他內心深處,對因“靖難之役”而喪生的無數生靈的一種精神上的彌補與救贖。
永樂九年1411),他受命監修《明太祖實錄》。這是一項極其重要且敏感的工作,涉及到如何書寫朱元璋一朝的曆史,如何界定建文朝四年的合法性,以及如何為“靖難”定性。姚廣孝以其獨特的身份和威望,主導了這項工程,確保了曆史的書寫符合永樂朝的敘事需求。
而真正耗盡他晚年心血,並使其名垂文化史冊的,是《永樂大典》的編纂。在解縉初修版未能令朱棣滿意後,永樂皇帝於永樂三年1405)下令重修,並任命姚廣孝與刑部侍郎劉季篪、解縉後因事下獄)以及文壇領袖、太子少師姚廣孝的同事——陳濟等人共同總其事。實際上,姚廣孝是最高負責人之一另一位是鄭和,也反映了此工程受重視程度)。
這部旨在囊括“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的曠世巨著,其編纂工作浩繁無比。姚廣孝以其淵博的學識、卓越的組織能力和崇高的地位,匯集了朝野上下兩千多名學者,製定了嚴謹的編纂體例按韻目分列單字,按單字依次填入與此字相聯係的各項文獻記載)。他雖年事已高,仍時常親臨編修館,與學者們討論疑難,審定文稿。
他將自己的餘生,完全投入到了這座人類曆史上最宏偉的百科全書式的文化遺產的構建之中。在泛黃的書頁和浩瀚的文字海洋裏,那位曾攪動天下風雲的黑衣謀士,似乎找到了最終的歸宿。他以這種方式,將曾經的權謀與殺伐,轉化為對文明的匯集與傳承,為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寫下了最後一個,也是最為沉靜和輝煌的注腳。
尊重曆史資料和史書事實,擴寫有關明代宰相姚廣孝的故事情節,不少於3000字:第六章 晚年沉思 永樂十六年1418)春,已經八十四歲的姚廣孝病重。成祖親臨慶壽寺探望。 “少師還有什麽未了的心願?”成祖關切地問。 姚廣孝聲音微弱:“釋放溥洽吧。”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建文失蹤後,他被懷疑知道內情,已被關押十餘年。 成祖沉吟片刻,終於點頭:“朕答應你。” 姚廣孝吃力地合十行禮:“謝陛下。” 成祖離去後,弟子問:“師父為何獨為溥洽求情?” 姚廣孝望著窗外的桃花,緩緩道:“同是佛門中人,何苦相逼太甚...” 他閉目沉思,一生的畫麵在腦海中浮現:少年出家時的雄心,初見朱棣時的試探,靖難之役的烽火,功成名就後的孤寂... 三月初,姚廣孝圓寂。成祖廢朝二日,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恭靖。 臨終前,他留下最後一首詩: “三十餘年寄燕間,來往真如鶴般閑。 幸逢盛世明如日,得保餘生老故山。” 然而在他的遺物中,人們發現了一幅他親筆所繪的《靖難行軍圖》,圖邊小字寫道:“一念之差,血流成河。功過是非,留與後人。” 這位被後人稱為“黑衣宰相”的奇僧,以佛家身份參與世間最殘酷的權力鬥爭,一生充滿矛盾與爭議。他改變了明朝的曆史走向,卻始終保持著出仕者的清醒與淡泊。他的故事,成為永樂盛世最耐人尋味的注腳。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