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藤蔭漸濃

字數:1789   加入書籤

A+A-


    入夏的第一場雨過後,新藤架上的種子終於破土了。青核的芽頂著冰紋帽,紅核的苗裹著浪痕衣,金核的尖綴著星斑,三股新藤像是約好了似的,順著架杆往上竄,日均能爬半尺高,把鬆木柱與竹橫梁纏得越來越密。
    陳默清晨巡查時,總發現藤葉上凝著奇特的水珠——青核藤的水珠落地成冰,轉眼又化作水汽;紅核藤的水珠沾著細沙,滾到哪裏就留下道浪痕;金核藤的水珠映著日光,碎成星星點點的光。“是藤在吐納三地的氣,”他用指尖接住顆金核藤的水珠,涼意裏裹著暖,“你看這水珠,比傳訊符還靈,能瞧見北境的雪、南洋的沙。”
    蘇清月的繡繃上,“藤蔭圖”正繡到關鍵處。她用漸變的綠線繡藤葉,讓青、紅、金三色在葉色裏自然過渡,葉隙間還繡了些細碎的光斑,是總壇的陽光漏下來的樣子。“老繡譜說,藤蔭濃到一定程度,光斑會變成三地的景,”她戳著繡麵裏的光斑,“你看這團光,像不像北境的馴鹿在雪地裏跑?”
    石敢當帶著阿吉給藤架加支撐,新添的斜杆用了北境的老樺木,杆身纏著南洋的舊漁網,網眼裏塞著總壇的幹草。“這樣能讓藤爬得更穩,”他拍著樺木杆笑,“樺木硬,漁網韌,幹草暖,跟咱們仨似的,湊一塊兒才頂用。”
    阿海在藤架下挖了條淺溝,引來碼頭的海水與總壇的同源水匯合,溝裏的水泛著淡淡的藍,紅核藤的根須順著溝往裏鑽,竟在水麵上織出層綠網,網住了些順流而來的小魚苗。“這些魚苗能吃水裏的蟲,”他往溝裏撒了把南洋的魚食,“藤護著魚,魚養著藤,跟礁盤上的規矩一樣。”
    守脈亭的孩子們在藤蔭下鋪了層光藤葉,當作天然的涼席。紮羊角辮的小姑娘躺在葉上,指著藤葉間的光斑喊:“我看見南洋的船啦!還有北境的氈房!”孩子們跟著起哄,伸手去夠光斑,指尖觸到的地方,藤葉就輕輕晃,像在跟他們玩捉迷藏。
    阿木的陶窯新出了批藤蔭下用的小桌凳,凳麵刻著藤紋,桌麵嵌著塊透明的雲母片,能透過片兒看見地上的光斑。“在這兒喝茶,茶裏能映出三地的景,”他往桌上擺了壺合果酒,酒液裏果然浮著北境的雪山、南洋的船帆、總壇的九州柱,“瘋和尚說這叫‘一器納三境’,是藤蔭的靈氣護著呢。”
    七月中旬,藤蔭已經能遮住小半個空地。正午時分,三地的守脈人都愛來藤架下歇腳,北境的牧民捧著奶酒,說藤蔭比氈房陰涼;南洋的漁人嚼著海菜幹,誇藤葉的香比海風清;總壇的人則端著星核糕,笑說這蔭涼裏有三地的味。
    陳默躺在藤蔭下的光藤葉席上,聽著藤葉沙沙響,像北境的風、南洋的浪、總壇的鍾在一塊兒哼歌。他看見青核藤的須纏上了阿吉帶來的樺木杆,紅核藤的葉遮住了阿海挖的水溝,金核藤的花正往石敢當添的幹草裏鑽,三股藤早已分不清彼此,卻又各自帶著老家的印記。
    “所謂藤蔭,哪是光擋太陽啊,”他對著藤葉輕聲說,“是把北境的涼、南洋的潤、總壇的暖,都聚在一塊兒,給咱們搭個能安心歇腳的地兒。”
    話音剛落,藤葉突然晃得更歡,落下的光斑裏,北境的雪、南洋的浪、總壇的星圍著他轉了個圈,像在應和。藤根的嫩尖從溝邊鑽出來,在泥上畫了個大大的“蔭”字,字的筆畫裏,青、紅、金三色藤紋纏成一團,然後緩緩縮回深處,隻留下道閃著微光的痕跡,像在說:“這兒,就是家。”
    陳默知道,這藤蔭會越來越濃,明年能遮住整個空地,後年能漫過暖房,總有一天,會把總壇的每個角落都裹進綠裏。而藤蔭下的人,會帶著北境的故事、南洋的笑話、總壇的家常,在光斑裏喝酒、聊天、看藤長,讓三地的暖,在這片藤蔭裏,慢慢釀成時光的味。
    喜歡骨戒:剩餘壽命730天請大家收藏:()骨戒:剩餘壽命730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