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北明
字數:7163 加入書籤
洛陽湖決戰的硝煙尚未完全散盡,陳友諒敗亡的消息便如驚雷般傳遍天下。這位曾坐擁江南半壁、手握六十萬水師的梟雄一死,其麾下疆域瞬間陷入無主之亂——各州守將或擁兵自立,或獻城投降,短短半月內,曾經的“大漢”疆域便被各方勢力瓜分殆盡。
朱元璋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命湯和率水師沿長江而上,一路接收陳友諒占據的江州、武昌等重鎮,將江東與荊北之地盡數納入麾下;同時派徐達率軍南下,收服江西諸州,昔日與陳友諒爭奪多年的江南霸權,終於徹底落入他手中。
而荊州以南的武陵、黔中一帶,卻被另一股勢力捷足先登——正是明玉珍建立的明夏國。明玉珍早年間在蜀地割據,一直蟄伏待機,聽聞陳友諒敗亡,立刻派大將萬勝率軍東進,以“助平亂局、保境安民”為名,迅速拿下荊州南部的澧州、辰州等城。這些地帶多山多水,易守難攻,且與明夏國的蜀地疆域相連,明玉珍此舉,既擴大了版圖,也為自己構築了一道抵禦朱元璋北上的天然屏障。
除此之外,張士誠也趁機搶占了陳友諒在淮東的幾座小城,雖地盤不大,卻也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浙西的勢力;甚至連西南的一些土司部族,也紛紛出兵,占據了陳友諒麾下較為偏遠的羈縻州,一時間,天下格局因陳友諒的敗亡而重新洗牌。
消息傳到豫州時,宋青書與王勝正在巡查洛陽城防。聽聞明夏國納入荊州以南地帶,王勝忍不住皺眉:“明玉珍這步棋走得快啊!荊州乃中原門戶,他占了南部,日後若想北上,咱們豫州又多了一個潛在威脅。”
宋青書望著南方的天際,羽扇輕搖,語氣中帶著幾分凝重:“不止明夏國。朱元璋吞並了陳友諒的核心疆域,實力大增,接下來他定會著手統一江南;張士誠雖暫時安分,卻也不會甘心久居浙西。這天下,怕是不會太平太久了。”
他頓了頓,轉頭對王勝道:“傳令下去,加強豫州南部的防務,尤其要盯緊荊州方向的動靜。同時快馬傳信給主公,讓他知曉南方的新變局——咱們得提前做好準備,應對接下來可能出現的更大風波。”
王勝點頭應下,目光投向城外操練的兵士。陽光灑在兵士們的甲胄上,泛著冷硬的光澤,一如他們此刻麵臨的局勢——陳友諒的敗亡並非亂世的終結,而是新一輪角逐的開始,豫州作為中原要地,仍將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他們的守護,遠未結束。
大都議事殿內,檀香與墨香交織,張無忌手中捏著豫州送來的急報,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殿中諸臣皆屏息等待,目光落在這位未定國號卻已統禦北方的主君身上——陳友諒敗亡、明夏國崛起、朱元璋勢力大增,南方格局的劇變,已容不得他們再觀望。
“主公,如今南方勢力重新洗牌,朱元璋吞並陳友諒核心疆域後,下一步極可能北上。咱們若再不建立政權、定立國號,不僅難以凝聚民心,更會讓各方勢力小覷。”兵部尚書上前一步,語氣急切,“此前臣等多次進言,如今正是時機!”
戶部尚書亦附和:“尚書所言極是。北方各州賦稅、防務需統一調度,建立政權後,新製方能推行,百姓也能有明確的歸屬,不再受‘無主之地’的流言困擾。”
張無忌緩緩抬頭,目光掃過殿中諸臣,聲音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諸位所言,我已思慮許久。陳友諒一死,天下角逐之勢愈發明顯,若再拖延,恐誤大事。”他頓了頓,擲地有聲道:“即日起,建立政權,國號為‘北明’,我自號‘明稷王’——不求稱孤道寡,隻求能凝聚北方力量,護百姓安穩,禦外敵侵擾。”
“主公英明!”諸臣聞言,齊齊躬身行禮,殿內壓抑多日的氣氛瞬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振奮與期待。
長史連忙上前:“主公,既已定國號與王號,臣請即刻草擬詔書,昭告北方各州,同時完善官製、稅製,讓北明政權盡快步入正軌。”
“準。”張無忌點頭,將急報放在案上,指著其中“明夏國納入荊州以南”的字句,“官製、稅製可按此前擬定的框架推進,但防務需優先調整——命燕雲十六州守軍加強戒備,防止瓦剌、韃靼部族趁勢襲擾;再調三萬兵力南下,支援豫州防務,緊盯朱元璋與明夏國的動向,若有異動,即刻回報。”
“臣遵旨!”兵部尚書躬身領命。
張無忌走到殿中懸掛的疆域圖前,指尖落在“北明”疆域的標記上,眼中滿是堅定:“北明的建立,非為爭權奪利,而是為了給北方百姓一個安穩的依托。日後施政,務必以‘民為本’,輕徭薄賦,整頓吏治,待根基穩固,再圖長遠。”
諸臣齊聲應和,殿內響起整齊的“遵主公令”,聲音穿透殿宇,回蕩在大都的晨光中。北明政權的建立,如同一顆定海神針,不僅穩住了北方的局勢,也讓天下格局迎來了新的轉折點——一邊是迅速崛起的北明,一邊是雄踞江南的朱元璋,還有割據蜀地的明夏國,三方鼎立之勢初顯,亂世的角逐,即將進入更激烈的階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大都議事殿的朝會剛散,殿外的晨光已灑滿宮道。張無忌走下丹陛,望著殿簷下新換的“北平府”匾額,指尖輕輕拂過衣擺上的暗紋——自北明政權建立後,他便決意將“大都”改名“北平”,取“北方平定”之意,同時設立北平府,以新府衙統管京畿政務,徹底擺脫舊朝遺留的印記。
“主公,北平府的官員任免名單已擬定,您要不要過目?”長史捧著卷宗上前,語氣恭敬。張無忌接過卷宗,卻並未立刻翻閱,隻是望向宮牆外的市井方向:“新府衙設立後,首要之事是整頓京畿賦稅,此前舊製苛雜,百姓負擔過重,北平府需重新核定稅目,務必做到輕徭薄賦。”
他頓了頓,繼續道:“另外,燕雲十六州的邊軍糧草調度,也交由北平府統籌,讓府衙與兵部各司其職,卻又相互配合,避免此前調度遲緩的問題。”長史一一記下,躬身應道:“臣這就去傳令北平府,按主公之意推行新政。”
待長史退下,張無忌剛要返回內殿,宮道拐角處突然傳來一陣輕響。他抬眼望去,隻見一名身著玄色勁裝的男子快步走來,男子身形挺拔,腰間係著一枚黑色令牌,令牌上的“丐”字隱約可見——竟是丐幫弟子。
玄色勁裝的丐幫弟子走到近前,單膝跪地,雙手高舉一封密信,聲音低沉卻清晰:“草民拜見王上,王上萬福。屬下奉丐幫長老之命,特從浙江趕來,送來張士誠轄地的密保。”
張無忌上前扶起他,接過密信,語氣平和:“辛苦你了,一路奔波,先隨我到偏殿歇息,慢慢說。”兩人走進偏殿,張無忌拆開密信,目光掃過信上的字跡,臉色漸漸沉了下來。
密信上詳細寫著:張士誠占據浙江以北的蘇州、常州、揚州等地後,為擴充軍力,近半年來頻繁更迭賦稅製度,原本每畝地的稅銀從三錢增至五錢,還額外加征“軍餉稅”“漕運稅”;徭役更是愈發繁重,青壯男子需輪流戍邊,工期從三個月延長至半年,若有違抗,便以“通敵”論處,百姓苦不堪言,已有不少農戶因繳不起賦稅、逃不掉徭役,被迫背井離鄉,逃往他處。
“竟有此事?”張無忌將密信放在案上,指尖微微收緊,“張士誠早年以‘輕賦’籠絡民心,如今卻為爭權奪利,如此壓榨百姓,實在可恨。”
玄色勁裝的丐幫弟子站在一旁,補充道:“王上,屬下在浙江以北暗訪時,親眼見農戶們將僅存的口糧上交賦稅,孩童因吃不飽飯啼哭不止;城門外更是有不少逃荒的百姓,想要逃往咱們北明的地界,卻被張士誠的兵士阻攔,不少人還被抓回原籍,嚴加懲處。”
張無忌聞言,心中愈發沉重。他起身走到窗邊,望著北平府的方向,沉思片刻道:“你回去轉告丐幫長老,多謝他們送來如此重要的消息。另外,讓丐幫在浙江以北的分舵暗中相助逃荒百姓,若有百姓能順利抵達北明疆域,各州府需妥善安置,不可讓他們再受顛沛之苦。”
他頓了頓,繼續道:“至於張士誠的苛政,我會即刻命人草擬文書,昭告天下,揭露他的所作所為,讓天下百姓知曉其真實麵目。同時,調派斥候密切關注張士誠的動向,若他敢派兵侵擾北明邊境,咱們定要給他一個教訓。”
玄色勁裝的丐幫弟子躬身應道:“屬下遵命,這就返回浙江,向長老傳達王上的指令。”待他離去,張無忌拿起案上的密信,再次仔細閱讀。窗外的陽光透過窗欞灑進來,卻未能驅散他心中的憂慮——張士誠的苛政,不僅是百姓的苦難,更是天下動蕩的又一隱患,北明要想守護北方安穩,未來要應對的,還有更多挑戰。
歲月如奔湧的江河,三年時光倏忽而過。
這三年裏,張無忌始終恪守保疆自守的初心,將全部心力傾注於北明疆域的治理——燕雲十六州的風煙漸息,雍州的沃土重煥生機,豫州的城郭固若金湯,昔日飽受戰亂侵擾的土地上,終於重現炊煙嫋嫋、阡陌縱橫的太平景象。他廢除舊朝苛捐雜稅,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之策,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整頓吏治、廣開言路,讓北明官場風氣清明;興修水利、開墾荒地,讓糧倉充盈、府庫豐實。民心如草木,向陽而生,北明境內的百姓,早已將這位不慕帝位、隻重民生的明稷王奉若神明,提及張無忌之名,無不肅然起敬,為其赴湯蹈火。
百姓們還為他立起宗廟,每月祈福,虔誠而真摯。
而北明的兵力,也在這三年間臻至鼎盛。其中最令四方震顫的,便是張無忌親自締造的王牌精銳——碧血營。
這支部隊由兩大勁旅融合而成:一是張無忌早年親授武學的洛陽騎,二是王勝一手帶出來的王家軍,取“碧血丹心,以衛家國”之意,號為碧血營,成了北明疆域最堅固的屏障,冠絕北境。
洛陽騎的威名,早已傳遍北境。他們人人配備百斤重的純鋼拳甲,拳甲無鋒無刃,卻暗藏千斤之力,憑的正是“一力降十會”的霸道。十年前,張無忌將武當九陽功、太極功的內家心法傾囊相授,又輔以金鍾罩、鐵布衫的橫練功夫,外功更傳下擒龍功、獅吼功,大伏魔拳以及八級、長拳、六合、南拳等諸般實戰拳術。三年來,洛陽騎的老兵們日夜苦修,個個練就鋼筋鐵骨,內勁渾厚如淵海,外功剛猛如驚雷。衝鋒時,他們無需兵刃,僅憑一雙拳甲,便能砸碎敵軍甲胄、撞破營寨壁壘;近身搏殺時,擒龍功可隔空攝物、鎖拿敵將,獅吼功一聲長嘯便能震潰敵軍陣型;金鍾罩與鐵布衫護體,尋常刀槍箭矢難傷分毫。每逢操練,洛陽騎列陣而行,虎賁之氣直衝雲霄,氣血浩蕩如熾烈明光,仿佛能吞天鎮萬疆,那股一往無前的悍勇,足以讓任何強敵望而生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家軍則是另一番鐵血風貌。他們同樣修習武當九陽功打底,內勁綿長醇厚,再輔以易筋經的淬體之術與鐵布衫的防禦法門,更得張無忌改良聖火令神功的靈動,運功時內力猶如烈焰,附在槍中,招式剛柔並濟、變幻莫測。王家軍最擅用槍,以嶽家槍法的“精忠報國、一往無前”與楊家槍法的“巧變靈動、虛實相生”為根基,多年征戰中更融入實戰心得,演化出一套套克敵製勝的槍法絕技。戰場上,王家軍的鐵騎錚錚作響,槍芒如燎原之火,槍尖寒光閃爍,所過之處,外敵紛紛落馬;防守時,長槍結成槍陣,密不透風,如銅牆鐵壁般阻截敵軍攻勢,浴火封疆,誓要除盡一切外來魍魎。
這一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張無忌心念一動,身影已在北平府宮城之內消失——他的乾坤大挪移與聖火令神行百步步法早已練至登峰造極之境,瞬移之間,便能跨越千山萬水。下一刻,他已立於北境一座巍峨山巔之上。
山巔狂風獵獵,吹動他素色勁袍,獵獵作響。張無忌負手而立,身姿偉岸,目光掃過腳下連綿的疆域:燕雲十六州的草原上,牧民趕著牛羊悠閑放牧,炊煙與白雲共舞;雍州的平原上,良田萬頃,稻浪翻滾,農夫們揮汗勞作,臉上帶著安穩的笑意;豫州的城郭之內,商旅往來不絕,市井喧囂熱鬧,孩童們在街巷間嬉笑奔跑。這三年的心血,化作了眼前這幅國泰民安的畫卷,讓他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豪情。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力量在北境大地上匯聚——那是民心,是千萬百姓對他的信賴與擁戴,以他為中心,凝聚成一股磅礴浩瀚的意誌。這意誌純粹而熾熱,帶著對太平的渴望、對守護的期許,如百川歸海般湧向山巔,環繞在他周身。張無忌閉上眼,心神與這片土地共鳴,與千萬百姓的心聲相通,那份被萬民信奉、敬若在世天帝的歸屬感,讓他胸中激蕩著萬般豪情壯誌。
忽然,陽光刺破雲層,灑在張無忌身上,將他的身影鍍上一層金色光暈。他周身匯聚的無形之氣驟然翻騰,如浪潮般湧動、凝聚,漸漸化作盤坐在九重天上盤坐的人影。
都閃爍著琉璃般的光澤,栩栩如生;周身散發著光暈,氣吞寰宇,仿佛能撕裂蒼穹;一雙目光如炬,威嚴赫赫,俯瞰著這片被守護的土地。
仿若仙王臨九天。
人影盤坐在山巔雲海之上,人首微微低垂,似在向這位蓋世君王致意,又似在守護這片疆土,那股睥睨天下的氣勢,讓天地都為之失色。
山腳下,幾名恰巧路過的獵戶抬頭望見山巔的人影異象,頓時驚得匍匐在地,叩拜不止,口中高呼“明王顯聖,天佑北明”!
聲音裏滿是敬畏與虔誠。這人影,是民心所聚,是堯舜之意,是張無忌三年來護境安民、勵精圖治的印證。
然而,張無忌隻是淡淡瞥了一眼天上盤坐的自己,神色依舊平和,沒有半分張揚。他心中雖有吞天納地的豪情,有護佑萬民的壯誌,卻始終記得初心——他不貪圖皇圖霸業,不願因征戰而讓百姓再受苦難;但他也有私心,有對這片天下的執著,執著於讓更多人遠離戰亂、安居樂業,執著於守護這份來之不易的太平。
心念微動,九重天上的蓋世帝威化作無形之氣,重新融入這片土地。張無忌依舊負手立於山巔,目光望向南方的天際。那裏,朱元璋已一統江南,勢力強盛;明夏國割據蜀地,不偏安一隅;張士誠的苛政雖引發民怨,卻仍據守浙北一帶。天下三分的格局雖暫穩,卻暗藏洶湧,北明要想長久太平,仍需時刻警惕。
狂風依舊吹拂著他的衣袍,卻吹不散他眼中的堅定。這位蓋世君王,胸中藏著萬千丘壑,卻始終保持著平和沉穩的心態;身懷通天徹地的本領,卻隻用之於守護。他知道,前路或許布滿荊棘,但隻要民心在、碧血營在,他便能率領北明,抵禦一切外敵,守護這片土地的安寧。
山巔之上,張無忌的身影與天地融為一體,那份內斂的豪情、深沉的守護之心,如豐碑般矗立,讓人心生敬畏,忍不住跪地叩拜。
豪情壯誌藏於胸,平和初心守四方。
這位蓋世君王立在山巔之上,身影如峰,目光如炬,靜靜等待著未來的風雨,也默默守護著眼前的山河與蒼生。北明的傳奇,仍在繼續,而他的名字,也將隨著這份守護與執著,永遠銘刻在百姓心中,流傳於千古歲月之中。
喜歡倚天霸業記請大家收藏:()倚天霸業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