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恒河之悟
字數:2514 加入書籤
印度,瓦拉納西。
恒河在晨曦中泛著渾濁的金光,河畔台階上擠滿了沐浴祈禱的信徒,誦經聲、鍾聲與水聲交織,空氣中彌漫著香料、火焰與河水特有的氣息。
一種古老而沉重的宗教氛圍,籠罩著這片土地。
徐文武引著楊烈,避開喧鬧的主要階梯,沿著河岸向下遊步行數裏,來到一處僻靜的河灣。
這裏有一座半塌的古舊石屋,屋前空地上,一位皮膚黝黑、布滿褶皺,幾乎與身後古老石壁融為一體的老瑜伽士,正以一種匪夷所思的姿勢盤坐著,氣息微弱如風中殘燭,卻又仿佛與腳下的大地、身旁的河水連為一體。
“納拉揚大師。”徐文武以當地語言親切問候,顯然與之相熟。
老瑜伽士緩緩睜開眼,那雙眼睛卻清澈如同恒河深處的星空,他看了看徐文武,目光最終落在楊烈身上,用帶著濃重口音的梵語緩緩道:
“來自遠方的追尋者……你的體內,流淌著不同於此地的‘生命之息’,強大,卻……有些束縛之感。”
楊烈心中微凜,這位看似行將就木的老者,感知竟如此敏銳。他執弟子禮,坦然道:“懇請大師指點。”
納拉揚沒有多言,開始演示並講解古瑜伽術。
並非華麗的體式,而是最根本的呼吸法、冥想法與一些極其古老、專注於激發內在潛能的體式。
他著重闡釋了“三脈七輪”的體係——人體內三條主要能量通道左脈、右脈、中脈)與七個能量中樞從海底輪到頂輪)。
“經脈學說,重在循環連通,如江河網羅全身。”
楊烈在傾聽與實踐中,與自己熟知的中土經脈理論相互印證。
“而這‘三脈七輪’,更像是在描繪生命能量中樞與主幹道,更側重於能量的匯聚、升華與精微控製。”
尤其當納拉揚引導他觀想“海底輪”位於脊柱底端)時,楊烈清晰地感覺到,那一直被自愈因子強化的生命本源元精)似乎受到了某種獨特的觸動,變得更加活躍。
隨著觀想深入至“臍輪”、“心輪”,他體內那江河般的先天真氣,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運轉間少了幾分刻意,多了幾分源於生命本能的自然流暢。
“很有意思的力量體係。”徐文武在楊烈結束一次冥想後,看著他在晨曦中周身隱隱流動的、更加潤澤的氣勁,評價道,
“它似乎在幫你更好地‘喚醒’並‘運用’你本身就如瀚海般深厚的生命底蘊,而非單純從外界汲取。你的‘氣’,變得更加靈動了。”
楊烈點頭,深有同感。他能感覺到,先天真氣的總量增長依舊緩慢,這是境界瓶頸所限。
但其本質卻在發生微妙變化,與肉身的結合更為緊密、自然,仿佛每一分真氣都浸透了他獨特的生命印記。這無疑讓他的根基更為紮實。
一日,兩人離開河灣,行至附近一座供奉濕婆的古廟。
廟宇的石雕充滿了力量與狂野的美感,描繪著宇宙的創造與毀滅,生命的狂歡與寂滅。
站在那象征著生殖與毀滅的林伽麵前,感受著周遭信徒們對生死輪回的虔誠與坦然,楊烈陷入沉思。
這與道家追求長生、超脫輪回的理念有所不同,印度哲學更傾向於直麵生命的循環,在毀滅中看到新生,在欲望中窺見神性。
“生命、死亡、輪回……”他喃喃自語。這與他在北美見證部落存亡、在歐洲經曆時代變遷的感受隱隱共鳴。
或許,“道”並非隻有超然物外一種形態,包容生死,理解輪回,亦是認識生命本質的重要一環。
在印度的時日仿佛過得很快,當楊烈感覺對古瑜伽術的精髓已初步掌握,並能與自身之道相融合時,徐文武提出了新的方向。
“回東南亞,在緬甸的山林中,有一些古老的傳承,擅長駕馭自然之力,與蟲獸為伍,其兵器運用也別具一格。”
徐文武望向東方層疊的山巒,“或許,能為你那正在孕育的‘百兵’之意,增添幾分野性與靈動。”
楊烈自無不可。他辭別了恒河與那位沉默的納拉揚大師,與徐文武再次踏上旅途。
身後的聖河奔流不息,而他對自身之“道”的求索,也如這河水般,向著更廣闊處蔓延開去。
本章 完)
喜歡漫威修行:從全真心法開始請大家收藏:()漫威修行:從全真心法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