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滿倉歸家
字數:5026 加入書籤
長途汽車在塵土飛揚的公路上顛簸了幾個小時,終於在縣城破舊的汽車站停下。
李滿倉隨著人流下了車,沒有在縣城多做停留。
他拎著那個不起眼的人造革提包,步履從容地穿行在縣城的街道上,仿佛隻是一個普通的歸鄉客。
他沒有直接去搭乘回李家坳的順路馬車或步行,而是繞道去了縣城外一條偏僻的小河邊。
此時正值午後,河邊寂靜無人,隻有潺潺的流水聲和偶爾的鳥鳴。
李滿倉蹲在河邊,先是仔細地用冰冷的河水洗了把臉。
他對著水麵,小心翼翼地擦拭、揉搓,將臉上刻意加深的眉毛和痕跡一點點清理幹淨。
河水蕩漾,倒映出他原本那張棱角分明、膚色健康的麵容。
整理好儀容,他這才不緊不慢地走向縣城通往東崗公社的路口,恰好趕上一輛回公社的馬車。
李滿倉熟稔地跟車把式打了聲招呼,遞上一根煙,便坐了上去。
馬車吱呀呀地行駛在鄉間土路上,望著道路兩旁熟悉的田野和遠山,李滿倉的心漸漸安定下來。
回到李家坳時,已是傍晚。夕陽給村莊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色,炊煙嫋嫋,雞犬相聞,一派寧靜祥和。
“爹回來啦!”眼尖的冬蘭第一個發現了他,像隻快樂的小鳥般飛奔過來。
秋菊和夏竹也聞聲從屋裏跑出,臉上洋溢著喜悅。
王秀芹在灶房門口探出頭,笑著招呼:“他叔回來啦?正好,飯快好了!”
李滿屯和鐵柱也從自留地回來了,看到他,都露出憨厚的笑容。
家裏的一切都和他離開時一樣,忙碌、充實、溫暖,仿佛樺市那幾日的驚心動魄隻是一場遙遠的夢。
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炕桌旁,秋菊和冬蘭好奇地問起市裏的見聞。
李滿倉早已準備好說辭,隻挑了些山貨銷售、見了見世麵之類的尋常事來說,關於林為國和那場暗中的生死較量,他深藏在心底。
那不是屬於這個溫暖家庭應該承受的沉重。
接下來的日子,李滿倉的生活似乎恢複了以往的節奏。他重新投入到菌房和藥田的管理中。
菌房這邊,規模又擴大了一些。
胡秋萍和夏竹帶領的菌種小組已經能夠獨立完成大部分菌種的擴繁工作,平菇、木耳、香菇以及新引進的榆黃蘑長勢都很好,持續為生產隊帶來可觀的收入。
胡秋萍已經完全融入了村子,臉上多了以前在知青點少見的開朗笑容。
藥田裏的柴胡和黃芪,在靈泉水的暗中滋養和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苗情茁壯,綠意盎然,長勢明顯比旁邊地裏同樣的藥材要好上一大截。
李滿倉每天都會去地裏轉悠,除草、捉蟲,查看墒情,像個最普通的、期盼著豐收的老農。
他依舊每天清晨雷打不動地練功,五隻沙袋揮舞得呼嘯生風,身手越發矯健淩厲。
偶爾,他也會帶著火雲進山,打些野物改善夥食,同時也時刻留意著山裏的動靜,警惕著是否還有不明身份的人出現。
外界,關於樺市第一機械廠幹部林為國叛逃的消息,似乎被嚴格控製在了一定的範圍內進行調查。
報紙和廣播裏依舊是一片形勢大好的報道。
至少表麵上,沒有任何異常的風聲吹到這個寧靜的山溝裏。
盛夏時節,長白山換上了濃綠的盛裝。林木蔥鬱,雜草瘋長,山澗溪流水量豐沛,空氣中彌漫著濕熱的氣息。
對於靠山吃山的農民來說,這也是山裏物產最為豐富的季節。
隨著野生蘑菇、木耳進入自然生長期,附近十裏八鄉的村民,甚至更遠地方的人,都開始湧入山林,采摘這些大自然的饋贈。
公社的收購站和縣城的集市上,新鮮的野生蘑菇、木耳一下子多了起來,價格也隨之有所下滑。
這股風潮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李家坳。
雖然他們種植的香菇、平菇品質穩定,木耳也黑厚飽滿,但麵對大量湧上市場的、價格更低的野生菌類,銷售速度明顯慢了下來。
之前不愁賣的局麵被打破,一些社員開始流露出擔憂的情緒。
“滿倉,這外麵采蘑菇的人一多,咱們種的就不好賣了呀。”
“是啊,收購站今天壓價壓得厲害,說野生的都這個價。”
“咱們這又是搭房子又是費心伺候的,成本可比他們上山采高多了,這要是賣不上價,豈不是虧了?”
菌房裏,幾個負責銷售的社員帶著剛送回來的消息,圍著李滿倉,臉上寫滿了愁容。
就連一向沉穩的王振山,眉宇間也帶著一絲隱憂。
投入了這麽多人力物力,要是效益大幅下降,對剛剛嚐到甜頭的社員們會是個不小的打擊。
李滿倉聽著大家的議論,神色平靜。
這個情況,其實早在他的預料之中。
夏季野生菌類集中上市,衝擊人工種植產品的市場,這是必然規律。
“大家別急。”李滿倉抬手壓了壓眾人的議論,“這事兒我琢磨過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咱們跟那些靠天吃飯的野生菌不一樣,咱們的優勢在於可控和反季。”
他看向王振山和聞訊趕來的周建黨、胡秋萍,說道:“振山哥,周書記,胡知青,我的想法是,咱們調整一下策略。”
“哦?怎麽調整?”王振山立刻問道。
“第一,平菇這類生長快、主要以鮮食為主的,咱們繼續供應鋼廠和本地市場,價格適當靈活一點,保住基本盤和現金流。但像木耳和香菇,尤其是香菇,我建議,”李滿倉頓了頓,清晰地說道,“大量進行幹製儲存,放到秋冬季再賣!”
“放到冬天賣?”周建黨有些疑惑,“那時候能好賣嗎?”
“能!而且能賣得更貴!”李滿倉肯定地說,“大家想想,到了冬天,大雪封山,哪裏還有新鮮的蘑菇木耳?市麵上基本就見不著了。
可過年過節的,誰家桌上不想添個山珍?那時候,咱們這幹木耳、幹香菇,就是獨一份的俏貨!價格絕對比現在賣鮮菇要高出一大截!”
這話如同撥雲見日,讓在場眾人的眼睛都亮了起來!
“對啊!冬天沒這玩意兒!咱們存到冬天,不就是稀罕物了?”一個社員拍著大腿道。
“還是滿倉腦子活!這主意好!”
胡秋萍也讚同地點頭:“李大哥說得對。物以稀為貴,反季節銷售確實是很好的策略。而且幹製後的菌類更容易保存和長途運輸,我們可以嚐試開拓更遠的市場。”
王振山和周建黨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讚同。這確實是個化解當前困境、甚至能獲取更高利潤的好辦法。
“不過,這幹製儲存,也需要地方,還得保證不受潮、不生蟲。”周建黨考慮得更細致。
“這個好辦。”李滿倉顯然已經想好了,“咱們找幾間通風、幹燥的空房,作為倉庫。
幹製好的木耳、香菇,用麻袋或者大缸裝好,裏麵放上些石灰包吸潮,定期檢查就行。咱們種出來的品質好,幹製得當,存到冬天絕對沒問題。”
“成!就按滿倉說的辦!”王振山一錘定音,“從今天起,采收的木耳,除了少量應付現有訂單,大部分都進行幹製。香菇也是,尤其是品相好的,都烘幹存起來!平菇這邊,銷售上靈活點,別積壓。”
策略定下,立刻執行。
李滿倉指導社員們搭建了更多的簡易烘幹架,利用晴朗的天氣進行天然晾曬,同時也準備了炭火烘幹的備用方案,以防連綿陰雨。
胡秋萍則利用她的知識,幫助製定更規範的幹製標準和儲存要求,確保產品的品質。
菌房的工作重點悄然發生了變化。從之前追求快速采收、快速銷售,轉向了更注重品質、以及為冬季儲備進行精細加工。
社員們雖然忙碌,但心裏有了底,不再為暫時的銷售受阻而焦慮,反而對冬季的市場充滿了期待。
盛夏的山林依舊熱鬧,采菇人的身影穿梭其間。
但李家坳的菌房裏,卻在進行著一場靜悄悄的冬藏。
那些黑亮的木耳、香氣濃鬱的香菇,在陽光和炭火的精心照料下,脫去水分,凝聚精華,等待著在寒冬時節,綻放出更加誘人的價值。
喜歡1975,別賣我女兒請大家收藏:()1975,別賣我女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