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現場講學

字數:3715   加入書籤

A+A-


    “支書,隊長,放心,我心裏有數。”李滿倉點點頭,“咱們的經驗是實打實幹出來的,不怕人看,也不怕人學。”
    接下來的兩天,整個李家坳都動員起來。
    清掃院壩,整理菌房,將各種菌類生長的不同階段樣品擺放整齊,烘幹灶也清理得幹幹淨淨。
    胡秋萍熬夜準備講解材料,村裏的幾個年輕婦女把隊部會議室收拾得窗明幾淨。
    所有人都憋著一股勁,要把李家坳最好的一麵展現出來。
    現場會當天,李家坳比過年還熱鬧。
    十幾輛自行車、幾輛吉普車和拖拉機停在了村口,來自全縣幾十個公社上百名幹部和骨幹,在王振山、周建黨和李滿倉的引導下,湧向了那幾間菌房。
    菌房內外,人頭攢動。
    李滿倉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站在人群中央,麵對眾好奇的目光,從容不迫地開始介紹。
    他從菌種引進、培養基配製、滅菌消毒,講到發菌管理、出菇調控、采收標準,再到應對市場變化的鮮銷與幹儲結合策略……
    將一項看似複雜的技術,拆解成一個個可操作、可複製的步驟。
    胡秋萍在一旁適時補充,引用大隊的數據,將實踐與初步的理論結合,更提升了講解的層次。
    夏竹則機靈地在一旁展示不同階段的菌瓶菌袋,回答一些基礎的技術問題,眾人看她年紀小小的,居然懂得不少,也讓不少幹部暗自點頭。
    看到層架上那密密麻麻、長勢喜人的各類蘑菇,聞到幹燥房裏那濃鬱的幹菇香氣,再聽到王振山報出的實實在在的收益數字時,來訪者們臉上的懷疑消失了,露出濃厚的興趣。
    提問環節異常熱烈,李滿倉和胡秋萍一一耐心解答。
    幾個人忙的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眾人的問題,都把他們淹沒了。
    “……所以說,搞這個食用菌種植,關鍵不在於投多少錢,而在於肯不肯花心思,能不能把每個環節做細、做到位。”李滿倉最後總結道,“咱們農民,不缺力氣,就怕找不到好門路。這個門路,咱們李家坳躺出來了,也願意跟兄弟公社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村子的致富法子。”
    他的話贏得了陣陣掌聲。孫副主任在現場做了總結發言,再次高度肯定了李家坳的經驗,稱之為立足本地資源、發展集體副業的成功典範,要求各公社認真學習和推廣。
    現場會取得了圓滿成功。送走參觀的人群,王振山和周建黨激動地握著李滿倉和胡秋萍的手,連聲道謝。李家坳的社員們也揚眉吐氣,走在村裏都覺得臉上有光。
    全縣現場會的成功,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的漣漪迅速擴散至整個縣乃至樺市地區。
    李家坳生產隊和能人李滿倉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各級領導的講話和內部簡報中,成了因地製宜、發展多種經營的先進典型。
    這份榮譽帶來的最直接變化,便是絡繹不絕的參觀取經者。
    現場會結束後的十來天裏,幾乎每天都有來自不同公社,甚至鄰縣的隊伍,騎著自行車或坐著拖拉機,風塵仆仆地趕到李家坳。
    他們帶著好奇、審視,甚至是一絲不服氣,想要親眼看看這室內種蘑菇的神奇景象。
    王振山和周建黨起初是紅光滿麵,熱情接待,感覺這輩子都沒這麽風光過。但幾天下來,兩人都有些吃不消了。
    隊裏的正常工作受到不小影響,光是陪著介紹講解,就耗去了大量精力。
    “滿倉啊,這麽下去不是個辦法啊,”王振山咕咚咕咚的喝了整整一杯水,在隊部裏對著李滿倉訴苦,“咱這蘑菇還得種,地裏的活兒也不能落下,天天這麽接待,社員們都有意見了。”
    周建黨也皺著眉頭:“是啊,有些公社的人,問題問得那叫一個細,恨不得把菌種掰開了揉碎了看,核心技術哪能這麽輕易全盤托出?可不說吧,又顯得咱們小家子氣。”
    李滿倉對此早有預料。名聲是把雙刃劍,能帶來便利,也會招來麻煩。
    他沉吟片刻,說道:“支書,隊長,我有個想法。咱們能不能定個規矩?
    比如,每周固定一兩天作為接待日,集中接待外來參觀的。其他時間,非請勿擾,咱們該幹嘛幹嘛。
    來了參觀的,咱們也統一講解,核心的菌種擴繁技術和關鍵溫濕度控製參數,屬於咱們生產隊的集體財產,不能輕易外泄,但基本的流程和思路可以分享。
    這樣既展示了咱們的成果,也保護了咱們的利益。”
    “這主意好!”王振山眼睛一亮,“就得立規矩!不然咱李家坳成菜市場了!”
    周建黨也點頭讚同:“嗯,有道理。幫助兄弟單位是應該的,但不能影響咱們自身生產,核心技術也得有所保留。我看就這麽辦,下次公社開會我就把這事提出來,請上麵給個說法,支持一下。”
    規矩定下後,情況果然好了很多。李家坳恢複了大部分時日的平靜,隻在固定的接待日才熱鬧一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滿倉、胡秋萍和王振山組成了固定的講解小組,分工合作,應對自如。
    胡秋萍負責理論銜接和政策解讀,李滿倉負責技術實操和答疑,王振山則負責介紹集體管理和收益分配,三人配合愈發默契。
    這番頻繁的曝光,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實惠。
    公社信用社主動找上門,表示如果李家坳想擴大菌房規模或發展其他副業,可以提供低息貸款。
    縣供銷社也派人來接洽,希望簽訂幹香菇和黑木耳的長期收購合同,價格給得比市場收購價還略高一些,看中的就是李家坳產品的穩定性和優良品相。
    李滿倉審慎地和王振山、周建黨商量後,決定暫時不貸款擴張,穩紮穩打,但接受了供銷社的長期收購意向,這為菌房的產出提供了一個更穩定的保底渠道。
    名聲在外,李滿倉采購員的身份也變得更加便利。
    他現在去縣裏鋼鐵廠送貨或者聯係業務,隻要報上李家坳李滿倉的名號,往往能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方便。
    劉科長私下裏拍著他的肩膀說:“滿倉老弟,你現在可是名人了!以後有啥好山貨,可得繼續緊著老哥我啊!”
    這一切的順風順水,似乎都預示著李家坳正走在一條康莊大道上。
    然而,兩世為人的李滿倉,卻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本能的警惕。他深知,陽光越盛,陰影下的東西越是蠢蠢欲動。
    喜歡1975,別賣我女兒請大家收藏:()1975,別賣我女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