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意外機遇
字數:4473 加入書籤
參田的肥堆在秋日陽光下靜靜發酵,散發著淡淡的腐熟氣息。
一百三十多畝新開墾的土地,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參種。
他仔細核算過,按照資料上較為密集的播種量,一畝地大概需要五斤左右的參籽。
一百三十多畝,那就是將近七百斤!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野生人參種子本就稀少難覓,而人工栽培的園參種子,也大多掌握在少數國營參場或研究機構手中,屬於管控比較嚴格的物資。
思索再三,李滿倉再次提筆給胡秋萍寫信。
在信中,他先是感謝了她上次寄來的園參種植資料,並高興地告訴她,李家坳生產隊經過全體社員奮戰,已經成功開墾出一百三十多畝適合種植園參的荒地,肥土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接著,他才委婉地提出了最大的難題:
“……參田已備,唯缺種子。按資料所載,粗略估算需參種約七百斤之數。此數巨大,知此事頗為難辦,不知秋萍同誌可否代為打聽,有無渠道可以購得部分?
價格方麵,隊裏可盡力籌措。此事關乎李家坳未來數年之發展,全體社員翹首以盼。”
寫完信,李滿倉封好口,心中也知這請求有些強人所難。
七百斤參種,在這個計劃經濟的年代,幾乎是一個生產隊不可能獨立完成的任務。
但他必須試一試,胡秋萍是他目前能接觸到的、唯一可能解決這個難題的渠道。
信寄出去後,便是耐心的等待。
李滿倉一邊安排社員繼續精細整理參床,開挖排水溝,一邊心裏也做著兩手準備。
如果實在弄不到足夠的參種,就隻能大幅度減少種植麵積,或者再想其他辦法,比如嚐試用自己之前在山裏采集的少量野生參籽進行育苗,但那周期太長。
幾天後,省城,胡家。
胡秋萍收到了李滿倉的來信。當她看到開荒一百三十多畝和需參種約七百斤時,秀眉也微微蹙起。
她拿著信找到正在客廳沙發看文件的父親。
“爸,您看看,李家坳的李滿倉來信,他們真的開出了一百三十多畝參田,現在需要種子,量很大。”胡秋萍將信遞給父親。
胡父接過信,快速瀏覽了一遍,當看到“七百斤”這個數字時,先是愣了一下,隨即忍不住搖頭笑了起來,將信紙遞給旁邊的妻子:“
你看看,這個李滿倉,還真是敢想敢幹啊!一百三十多畝參田!開口就是七百斤參種!他這是要把他們那山坳變成參國啊!
七百斤糧食種子我還能想想辦法,這七百斤參種,讓我上哪兒給他弄去?這可是戰略物資級別的了。”
胡母沈婉如,省農科院的一位分管經濟作物研究的領導,接過信仔細看著。
她不像丈夫那樣覺得完全是天方夜譚,神色反而認真起來。
“老胡,你先別急著下結論。”胡母推了推眼鏡,“這個李滿倉,我之前聽秋萍提過幾次,不是個無的放矢的人。
他們那個李家坳,之前搞食用菌種植,不就搞得有聲有色,連孫副主任都去視察表揚了?
現在能組織力量開墾出一百三十多畝山地,說明這個生產隊很有凝聚力和執行力。”
她指著信紙說道:“你看這裏,全體社員翹首以盼,這說明不是他李滿倉一個人的異想天開,是得到了集體支持的。
大規模種植園參,技術難度高,投資周期長,他們敢這麽幹,要麽是盲目,要麽就是真有幾分把握和長遠規劃。”
胡父聞言,也收斂了笑容,沉吟道:“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這對我們農科院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胡母眼中閃爍著專業性的光芒,
“我們院雖然有園參種植的研究項目,但大多是在實驗田裏小規模進行。
像這種由一個生產隊主導,一次性進行上百畝規模化、規範化種植的案例,極其罕見!
如果成功了,其積累的實踐經驗、遇到的技術難題、最終的經濟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推廣意義!”
她越說越覺得可行:“我們可以將李家坳作為一個院社合作的試點基地!
我們提供技術指導和部分種源支持,他們負責具體種植和管理。
這樣,既解決了他們的種子難題,我們也能獲得寶貴的一手資料和數據。”
胡父被妻子這麽一分析,也意識到了其中的價值:“這麽說,這倒不是個純粹的難題,還是個契機?”
“對!”胡母肯定地點頭,“七百斤種子確實是個大數目,我們一個所的儲備肯定不夠。
我明天就去院裏,協調一下,看看能不能從我們院的試驗基地、還有幾個關係好的兄弟單位、甚至聯係一下吉林那邊的參場,湊一湊。應該問題不大,隻是需要點時間。”
胡秋萍在一旁聽著父母的話,心中也為李滿倉和李家坳感到高興。
她沒想到,母親竟然能從這件事裏看到如此大的潛力和價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媽,那要是成了,咱們農科院是不是還要派技術員下去指導?”胡秋萍問道。
“那是自然。”胡母笑道,“既然作為試點基地,技術跟蹤和服務必須跟上。
等種子協調得差不多了,院裏會派專家下去,實地考察他們的參田情況,並進行播種前的技術培訓。
秋萍,你回頭給李滿倉同誌回封信,把我們的初步想法告訴他,讓他們安心準備,種子的事情,我們農科院來想辦法解決,但需要一些時間協調運輸。”
“太好了!我這就去寫信!”胡秋萍高興地應道。
幾天後,當李滿倉收到胡秋萍這封厚厚的回信時,即便是以他兩世為人的定性,也忍不住激動地握緊了拳頭。
信裏,胡秋萍先是轉達了她父母,尤其是她母親對李家坳大規模種植園參的肯定和讚賞,隨後明確提出了省農科院希望將李家坳作為“院社合作”園參規模化種植試點的構想。
省農科院將負責協調解決七百斤參種的來源問題,並會在種子送達時,派遣專家團隊前來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未來還將持續跟蹤研究。
信中強調,這隻是初步意向,具體細節待專家考察後確定,讓李家坳方麵先做好接待和準備工作,種子可能需要等到秋末或初冬才能送達。
這真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僅種子的難題迎刃而解,還意外地抱上了省農科院這根粗大腿!
有了專業機構的技術支持,種植園參的成功率將大大提高!
這對於李家坳來說,是無形的資產和巨大的機遇!
李滿倉立刻找到王振山和周建黨,將這個消息告訴了他們。
兩人聽完,先是目瞪口呆,隨即狂喜之色溢於言表。
“省……省農科院?要跟咱們合作?還要派專家來?”王振山聲音都激動得變了調。
“我的老天爺!滿倉!你這……你這關係真是通天了!”周建黨使勁拍著李滿倉的肩膀,滿臉紅光,“這下咱們種參,可就是拿著尚方寶劍了!看誰還敢說咱們是瞎胡鬧!”
消息很快在村幹部和部分社員中傳開,所有人都歡欣鼓舞,幹勁更足了。
原本對種參還有最後一絲疑慮的人,也徹底放下了心。
省農科院都認可並支持的項目,那還能有錯?
喜歡1975,別賣我女兒請大家收藏:()1975,別賣我女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