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參種到家

字數:4130   加入書籤

A+A-


    秋日的陽光暖融融地灑在李家坳的土路上。
    村頭的老槐樹下,六七個五六歲的娃娃正撅著屁股彈玻璃珠,用樹枝挖“地道”。
    狗蛋剛贏了一顆花芯玻璃球,正美滋滋地對著太陽瞧,忽然聽到了不同於村裏手扶拖拉機的引擎聲。
    “有車!”狗蛋一個激靈,踮起腳往村口土路盡頭望。
    其他孩子也呼啦一下圍過來。隻見兩輛綠色的吉普車,卷著黃色的塵土,正朝著村子穩穩駛來。
    “是汽車!大汽車!”
    “沒見過!快去看!”
    “快去告訴隊長!”
    孩子們也顧不上彈珠和“地道”了,如同受驚的麻雀,又像一股歡快的小旋風,赤著腳丫子,“噔噔噔”地就往大隊部跑,邊跑邊扯著嗓子喊:
    “隊長!支書!來汽車啦!”
    “大汽車!兩輛!”
    “到村口了!”
    稚嫩的呼喊聲打破了晌午的寧靜,也驚動了正在大隊部核算工分的王振山和周建黨。
    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驚喜和期待。
    “來了!肯定是秋萍回來了!”王振山把算盤一推,激動地站起身就往外走。周建黨也趕緊跟上,臉上是壓抑不住的喜色。
    幾乎是同時,李滿倉也從自家院子走了出來,顯然也聽到了動靜。三人匯合,快步走向村口。
    他們剛到村口,那兩輛吉普車也恰好停下。
    前麵一輛車的副駕駛門打開,胡秋萍利落地跳了下來,笑容明媚地朝他們揮手。
    後麵那輛車門打開,下來了三位戴著眼鏡、氣質斯文卻又不失幹練的中年人,他們提著一些看起來就很精密的儀器箱子和帆布包。
    “秋萍同誌,一路辛苦了!”王振山熱情地握手,目光卻忍不住往車後備箱瞟。
    胡秋萍心領神會,笑著介紹身後三位專家給眾人認識,然後拍了拍第一輛吉普車的後備箱:“王隊長,周支書,滿倉叔,種子都在這裏,七百斤,一斤不少。”
    王振山和周建黨一聽,心裏那塊最大的石頭終於落了地,激動得連連道謝。
    連忙招呼聞訊趕來的趙衛國、王鐵錘等年輕人,小心翼翼地將一袋袋用專用布袋包裝、貼著標簽的參種從車上卸下來。
    三位省農科院的專家,土壤與分析研究室的張工,藥用植物栽培研究室的劉工,種子檢驗與繁育研究室的陳工,沒有過多寒暄,他們的目光已經投向了那片已然脫胎換骨的北坡。
    “各位專家,咱們先去參田看看?”李滿倉適時提議。
    “好!正有此意!”三位專家異口同聲,顯然迫不及待。
    一行人立刻簇擁著專家們上了北坡。
    當那片依著山勢開墾、層層疊疊、規模達一百三十多畝的參田全景展現在眼前時,盡管早有心理準備,三位專家還是忍不住發出了低聲的驚歎。
    土壤專家張工快步走到田邊,蹲下身,幾乎是以一種虔誠的態度抓起一把黑土,在指間細細撚磨,又湊近深深一嗅:“這土……腐殖質含量極高,結構鬆軟,手感潤而不黏,好土!真是好土!”
    栽培專家劉工的目光如炬,掠過整齊的參床、標準的間距和縱橫交錯的排水溝,連連點頭:“這田做得很好!坡度、朝向、排水都考慮得很周到,絕非一日之功。老鄉們,你們下了大力氣啊!”
    種子專家陳工更關注細節,他沿著田埂深入,檢查土壤的均勻度和周邊環境,記錄著數據,眼中滿是讚賞。
    隨後,三位專家打開了隨身攜帶的儀器箱,開始了嚴謹的現場檢測。
    張工和劉工在不同區域、不同深度取樣,用速測盒和試紙分析著土壤的酸堿度和基礎肥力。
    陳工則記錄著光照、風速、濕度等環境參數。
    他們的操作專業而專注,讓周圍包括王振山、周建黨在內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心中交織著緊張與期盼。
    李滿倉站在一旁,神情相對平靜。他對這片傾注了全村心血、並且暗中用靈泉水滋養過的土地,有著充足的信心。
    緊張的檢測持續了大半天。當夕陽開始給山巒鑲上金邊時,三位專家匯總了初步結果。
    張工拿著記錄本,臉上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麵向所有翹首以盼的社員,聲音洪亮地宣布:“
    經過我們初步檢測,這片參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遠超預期,酸堿度完美適合園參生長,不同區域土壤條件均勻性極佳!
    可以說,這片參田的立地條件,是我們目前見過的、最適合進行規模化園參種植的基地之一!”
    劉工緊接著肯定道:“整地水平非常高,環境條件優越!”
    陳工笑著總結:“基礎打得非常牢固,隻要後續管理跟上,豐收在望!”
    權威的肯定如同點燃了爆竹的引信,瞬間引爆了北坡上所有人的情緒!
    “成了!專家說咱們的地是最好的!”
    “能種成!一定能種成!”
    “哈哈哈!咱們的心血沒白費!”
    震耳欲聾的歡呼聲、笑聲、掌聲響徹山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社員們激動地互相擁抱、拍打,許多老把式看著這片自己一鎬一鍬開出來的土地,眼眶濕潤,布滿老繭的手微微顫抖。
    所有的辛勞,在這一刻都得到了最高的回報和認可。
    王振山和周建黨激動得滿臉通紅,緊緊握著幾位專家的手,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專家們也被這淳樸而熾熱的喜悅深深打動。
    栽培專家劉工笑著示意大家安靜,高聲說道:“鄉親們,地是好地,種是好種!根據本地氣候,我們建議,最佳的播種時間,定在秋收之後,土壤上凍之前!
    大家再加把勁,先把糧食顆粒歸倉,然後,咱們一起把這金種子,播下去!”
    “好!聽專家的!”山呼海嘯般的回應,展現了李家坳社員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信心。
    當晚,生產隊辦公室前的空地上擺開了豐盛的宴席,悶河魚、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幾道大菜,為幾位專家接風洗塵。
    歡聲笑語伴隨著飯菜的香氣,在秋夜的星空中飄蕩。
    李滿倉陪著幾位專家,細致地請教著播種密度、覆土厚度、越冬防寒等具體技術細節。
    專家們見他理解力強,問題切中要害,講解得也格外投入。
    胡秋萍看著眼前這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場麵,看著與專家侃侃而談的李滿倉,唇角彎起了欣慰的弧度。
    她知道,李家坳這艘航船,已經找到了通往富裕彼岸的正確航道。
    金種已至,隻待秋收落鐮時,便是希望入土日。
    喜歡1975,別賣我女兒請大家收藏:()1975,別賣我女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