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崇道惑奸

字數:7902   加入書籤

A+A-


    世宗登基時,大明朝早已不複洪永盛世的榮光。西北邊境,蒙古部落屢犯邊關;東南沿海,倭寇襲擾漸頻。甘肅境內,流民聚眾為寇;山東鄆城一帶,白蓮教餘孽死灰複燃;河南南陽,饑民因官府賑災不力,揭竿而起。
    世宗調集兵馬平叛,耗時半年有餘,官軍雖終獲全勝,卻也付出了慘重代價。軍士傷亡逾萬,糧餉耗費數百萬兩白銀,原本就空虛的國庫更添虧空。叛亂平息的捷報傳入紫禁城時,世宗獨坐文華殿,望著案頭堆積如山的軍報和奏疏,年輕的臉上滿是疲憊。他原以為登臨帝位後,便是四海升平、萬民歸心,卻未料世事如此艱難。
    然而,命運似乎有意考驗這位年輕的帝王。嘉靖二年初夏,西北諸省滴雨未下。自三月至七月,烈日灼灼,赤地千裏。西安府境內,涇河、渭河水位驟降,河床見底,莊稼盡數枯死,百姓們背井離鄉,沿途乞討,餓殍遍野。
    世宗急命戶部撥款賑災,可國庫早已因平叛耗空,隻得從內庫調撥白銀十萬兩,並令江南各省漕運糧食二十萬石馳援西北。可遠水難解近渴,西北災情日益嚴重,流民潮愈發洶湧,甚至有流民聚集邊境,意圖勾結蒙古部落,再起事端。
    屋漏偏逢連夜雨。同年秋季,南方各省又遭百年不遇的大水。湖廣、江西、浙江一帶,無數良田被淹,房屋倒塌,百姓流離失所。
    朝堂之上,大臣們每日的奏疏不是報災就是請賑,世宗日夜操勞,寢食難安,短短數月,便瘦了一圈,原本清亮的眼眸也添了幾分鬱色。他常常獨自徘徊在乾清宮的回廊上,望著萬裏晴空,心中滿是迷茫:難道自己真的沒有帝王之命,無法帶領大明走出困境?
    世宗被天災人禍攪得憂心忡忡,司禮監太監崔文趁機獻媚,稱修醮可禳災,並舉薦貴溪奇人邵元節,說他得異人傳授、能呼風喚雨的“活神仙”。
    年僅十七歲、缺乏主見的世宗,心中生出希冀,便傳旨征召邵元節入京。
    這邵元節本是農戶出身,不喜讀書卻善裝神弄鬼,隻學了些道家皮毛便謊稱通仙,此次得天子征召,深知是飛黃騰達的良機,當即攜弟子日夜兼程赴京。
    不日,邵元節抵達京師,世宗在文華殿召見了他。隻見邵元節身著一襲青色道袍,頭戴紫金冠,麵容清臒,三縷長髯飄灑胸前,眼神故作深邃,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
    世宗見他氣度不凡,心中先有了幾分信重,連忙問道:“道長,朕近日被天災人禍所擾,百姓流離,國運維艱,不知道長有何仙術,能為朕排憂解難?”
    邵元節聞言,並未立刻作答,而是閉目凝神片刻,隨後緩緩睜開眼睛,一字一頓地說道:“陛下,欲消災禍,必先修心。修心之要,在於一個‘靜’字。”
    世宗不解:“何為‘靜’?”
    “靜者,心無雜念,不為外物所擾。”邵元節侃侃而談:“陛下身為天子,乃天下之主,心之所向,便是天意之所歸。如今陛下憂心過度,心神不寧,陽氣受損,故而天災人禍頻生。唯有靜心安神,方能感召上天,消弭災禍。”
    世宗又問:“除了‘靜’,還需何為?”
    邵元節微微一笑,道:“靜之外,便是‘無為’。陛下隻需順應天道,不妄為,不躁進,讓萬物自然生長,讓百姓安居樂業,災禍自會不驅而散。”
    這番話,說得玄之又玄,卻正合世宗此時的心境。邵元節的話,恰好給了他一個心理寄托。世宗隻覺得邵元節道法高深,玄機莫測,心中大為折服,當即說道:“道長所言極是,朕茅塞頓開!”
    當下,世宗便敕封邵元節為“真人”,賜居宮中,又命人在乾清宮旁開辟一處宮殿,設立醮壇,由邵元節主壇修醮,廣召天下有道之士入宮,念咒誦經,祈求神仙庇佑。
    邵元節得了聖旨,立刻著手布置。他命人在醮壇四周懸掛五彩幡帳,擺放香花燈燭,供奉三清塑像。又從京城各大道觀挑選了百名道士,入宮誦經念咒,日夜不停。為了顯示虔誠,世宗還特意挑選了二十名年輕太監,讓他們改穿道裝,跟隨邵元節學習誦經懺悔之術,隨時聽候差遣。
    自此,紫禁城不再是單純的皇家禁地,反而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修真道院。乾清宮、坤寧宮、西天廠、西番廠、漢經廠、五花宮、西暖閣、東次閣等處,先後都設起了道場。白日裏,香煙嫋嫋,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夜晚時,燈火通明,道士們手持法器,踏罡步鬥,鑼鈸之聲響徹宮闈。莊嚴的大內,處處彌漫著道家符籙的氣息,處處宣呼著神仙的法號,一派烏煙瘴氣。
    世宗對此卻樂此不疲,每日退朝後,便換上道袍,前往醮壇焚香祭拜,有時甚至親自誦經念咒,徹夜不眠。他對邵元節言聽計從,邵元節說什麽,他便信什麽,宮中的道士們也因此雞犬升天,備受尊崇。
    宮中大興齋醮的亂象引發大臣強烈反對。大學士楊廷和聯同內閣大臣上疏,以秦皇漢武求仙無果的先例勸諫世宗,稱此時內憂外患、國庫空虛,應停罷齋醮、專心理政;吏部尚書喬宇也率各部大臣彈劾邵元節妖言惑眾,請求驅逐道士、重振朝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世宗早已被邵元節迷惑,對眾臣忠言置若罔聞。兵科給事中劉最更直接彈劾崔文引進左道、蠱惑聖聰、耗費庫銀,懇請治罪二人。此舉徹底激怒世宗,劉最被革職流放廣西以儆效尤。
    朝野震動之下,楊廷和等人深知再勸諫無益,隻能眼睜睜看著崔文橫行、邵元節惑主、世宗沉迷修道,卻束手無策。
    說來也巧,醮壇設立數日之後,天氣漸寒,世宗見遲遲未下雪,便命邵元節禱雪。邵元節心中暗喜,他知道北方入冬後本就容易降雪,此番不過是順水推舟。當即在醮壇上擺設法器,伏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裝模作樣地折騰了一番。
    過了一兩天,天空果然彤雲密布,紛紛揚揚下起了大雪。那雪下得又大又密,一連下了三日,覆蓋了京城內外,也緩解了北方的旱情。
    經此一事,世宗對邵元節更是深信不疑,敬若神明。他當即下旨,加封邵元節為“致一真人”,命他專主宮中醮事,賜金銀象印各一枚,官秩等同於二品大員。又追封邵元節的師父範文泰為“體元悟法真人”,以示尊崇。
    為了讓邵元節在京城安心居住,世宗還下令在城西修建一座真人府,征調工匠數萬,耗費白銀百萬兩,曆時兩年才建造完成。這座真人府,規模宏大,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堪比王府。府中不僅有亭台樓閣、花園池塘,還設有專門的醮壇和煉丹房。世宗又賜給邵元節官田三十頃,每年供給祿米一百石,以供府中食用,還派遣兵士四十人,負責府中的清掃、護衛等雜役。
    除此之外,世宗還命人為邵元節撰寫傳記,刻碑立傳,宣揚他的“仙跡”。邵元節一時之間,權傾朝野,尊榮備至,朝中官員紛紛巴結討好,連內閣大臣見了他,都要禮讓三分。
    邵元節得勢後,更是變本加厲。他不斷勸說世宗擴大修醮規模,不僅要在宮中設壇,還要在京城四郊建造祭壇,分祭天地日月。世宗一一應允,當即下詔,在京城南郊修建圜丘壇,祭祀昊天上帝;北郊修建方澤壇,祭祀皇地隻;東郊修建朝日壇,祭祀大明之神;西郊修建夕月壇,祭祀夜明之神。
    這些祭壇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僅圜丘壇一項,便征調工匠五萬餘人,耗時三年,耗費白銀三百萬兩。祭壇建成後,世宗每年都要親自前往祭祀,儀式繁瑣,耗資巨大。
    與此同時,邵元節又建議世宗整頓孔廟祀典,尊崇儒學,以顯示帝王的文治武功。世宗自然應允,下詔將孔子的諡號定為“至聖先師”,並對孔廟進行大規模修繕。修繕孔廟,又耗費了白銀數百萬兩,原本就空虛的國庫,變得更加捉襟見肘。
    大臣們對此頗有微詞,卻因懼怕世宗的威嚴,不敢再輕易勸諫。朝堂之上,彌漫著一股壓抑的氣氛,而世宗對此卻渾然不覺,依舊沉迷於修道和祭祀之中。
    然而,有一件事,始終讓世宗耿耿於懷。他即位多年,先後冊封了皇後、妃嬪數十人,可這些後妃們,要麽無子,要麽隻生下公主,始終沒有一個人為他誕下皇子。皇位傳承,乃是國之大事,沒有皇子,大明的江山便無以為繼。這讓世宗憂心忡忡,寢食難安。
    他曾多次詢問邵元節,為何自己遲遲不能得子。邵元節回答道:“陛下一心修道,當以清心寡欲為本。如今陛下後宮嬪妃過多,陽氣外泄,故而難以得子。陛下需減少臨幸,潛心修道,方能感召上天,賜下麟兒。”
    世宗對此深信不疑,便刻意克製自己,減少了臨幸後妃的次數。可過了一段時間,依舊沒有後妃懷孕。世宗心中焦急,漸漸也顧不得邵元節“清心寡欲”的戒訓,他認為,或許是後宮嬪妃的福氣不夠,無法為自己誕下皇子。
    於是,世宗以“後妃未曾生男,需廣選淑女以綿延子嗣”為由,下詔命禮部派遣中使,前往全國各地挑選美女入宮。
    數月之後,各路中使陸續回京複命,此次選秀,共選得美女一千二百餘名。這些女子,有的出自官宦世家,知書達理;有的來自民間,淳樸善良;有的容貌傾城,有的體態婀娜。她們被送入宮中後,一律換上華麗的宮裝,由專人教導宮中禮儀,隨後便等待世宗的檢選。
    檢選之日,世宗親自來到仁壽宮,隻見一千二百餘名美女排成整齊的隊伍,個個如花似玉,窈窕嫵媚,看得世宗眼花繚亂,心花怒放。他左挑右剔,仔細端詳,從清晨一直忙到傍晚,好不容易才選出了九名最為出眾的女子,分別冊封為嬪。其餘的一千餘名美女,則被分入各個宮苑,充作宮女或低階嬪妃,供世宗輪流召幸。
    有了這千餘名美女,世宗以為自己得子的希望大增,可過了一年多,依舊沒有任何後妃懷孕。他心中愈發焦急,對邵元節“清心寡欲”的說法也產生了懷疑。但他並未怪罪邵元節,反而認為是自己的誠心不夠,未能感動上天。
    於是,世宗再次在宮中設立大型醮壇,專門祈求子嗣。他任命禮部尚書夏言為醮壇監禮使,命文武大臣每日排班進香,自己更是親自前往壇前虔誠祭拜,誦經念咒,祈求神仙賜他子嗣。此次主壇的大法師,自然還是那“致一真人”邵元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邵元節又開始裝神弄鬼,每日率領數百名道士,在壇上誦經念咒,踏罡步鬥,鬧得宮中雞犬不寧。可折騰了一年多,後宮的嬪妃們依舊毫無動靜,沒有一個人懷孕。
    朝中兩名正直的大臣,工科給事中顧存仁、刑科給事中高金,素來以敢言著稱。見世宗如此沉迷修道,荒廢朝政,聯名上疏勸諫:“陛下即位以來,沉迷齋醮,耗費國帑數百萬,致使民生凋敝,國庫空虛。邵元節妖言惑眾,祈嗣無效,其所言荒誕無稽,明眼人皆知。大內乃天子居所,設醮祈福,有失政體,貽笑天下。懇請陛下迷途知返,停罷齋醮,驅逐邵元節,專心朝政,體恤民情,如此方能上合天意,下順民心,子嗣自會如期而至。”
    世宗覽罷,龍顏大怒。他此時正盼子心切,滿心指望邵元節能為自己求得麟兒,二人的奏疏,無疑是戳中了他的痛處,也讓他覺得是在羞辱自己的信仰。世宗當即下詔,怒斥二人:“爾等小人,不知天高地厚,妄議朝政,詆毀真人,實屬大逆不道!”隨即下令,將顧存仁、高金二人革職查辦,流放邊關充軍,永世不得回京。
    殺雞儆猴,這一下,朝中大臣再也不敢輕易勸諫。人人自危,隻求明哲保身,朝堂之上,再也無人敢提及“停罷齋醮”四字。
    可邵元節心中卻是忐忑不安。他知道,祈嗣之事,非同小可,若是長久沒有結果,就算世宗現在信任他,日後也難免會遷怒於他。而且,經過這兩年多的折騰,朝中反對他的大臣不在少數,隻是敢怒不敢言罷了。再這樣下去,一旦世宗的耐心耗盡,或者自己露出什麽破綻,必然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思來想去,邵元節決定先避避風頭。他找到世宗,裝出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說道:“陛下,臣近日夜觀天象,見紫微星旁有煞氣環繞,此乃臣留在宮中,與陛下命格相衝之故。若想求得麟兒,臣需暫時歸山,閉關修煉,以化解煞氣,感應上天。臣敢斷言,隻要陛下心誠不已,不出一兩年,定能得償所願,誕下聖嗣。”
    世宗聞言,連忙問道:“道長此言當真?若是道長歸山,宮中醮事如何是好?”
    邵元節道:“陛下隻需每日虔誠祈禱,保持心念純淨,無需大規模設醮。臣歸山之後,會每日為陛下誦經祈福,遙相呼應,上天定會有感。”
    世宗見他說得懇切,便信以為真。為了讓邵元節安心修煉,世宗下令在貴溪山中為他督造仙源宮,規模宏大,耗費白銀五十萬兩,專供邵元節休養修煉之用。又賜給邵元節大量金銀珠寶、綾羅綢緞,並派遣禁軍護送他返回貴溪。邵元節一路風光無限,回到貴溪後,住進了尚未完工的仙源宮,每日廣收弟子,宣揚自己的“仙術”,過得好不愜意。
    而京城之中,世宗盼子之心愈發急切。他不再遵守邵元節“清心寡欲”的戒訓,每日退朝後,便流連於後宮之中,對各宮嬪妃、宮女朝夕臨幸,遍施雨露,隻盼著能有一人懷上龍種。
    或許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或許隻是巧合。過了一個多月,後宮之中,閻貴妃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惡心嘔吐,茶飯不思。宮中太醫前來診治,一番望聞問切之後,麵露喜色,連忙奏報世宗:“陛下,恭喜陛下!閻貴妃脈象平穩有力,乃是喜脈!”
    世宗龍顏大悅,當即下令,重賞診治的太醫,又命人好生照料閻貴妃,衣食住行,皆按最高規格安排,不得有絲毫怠慢。他心中狂喜不已,暗自思忖:“果然是致一真人所言不虛!朕心誠則靈,這才讓愛妃懷上了龍種!”
    於是,世宗當即派遣使者,星夜兼程趕往貴溪,急召邵元節入京。
    此次回京,邵元節的待遇比之前更為隆重。世宗親自到午門外迎接,在便殿設宴款待邵元節,席間賞賜無數。又賜給他彩蟒衣一件,這彩蟒衣乃是一品大員才有資格穿著的服飾,賜給一個道士,實屬罕見。此外,世宗還授給邵元節輔國王印一枚,讓他掌管天下道教之事,權勢更勝往昔。
    次日,世宗便命邵元節在立極殿設立大型醮壇,專門為閻貴妃祈福,祈求上天保佑她順利生產,誕下皇子。為了表示虔誠,世宗親自沐浴齋戒三日,才前往壇前禱祀。
    邵元節每日率領數百名道士,在壇上誦經念咒,踏罡步鬥,儀式搞得極為隆重。世宗每日都會前往壇前祭拜,有時甚至親自參與誦經,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八個月後,閻貴妃順利生下一位皇兒,世宗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激動得熱淚盈眶。這是他即位多年來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大明江山的繼承人!
    次日,世宗為皇子取名朱載基,冊封為皇太子,並大赦天下,減免天下賦稅一年,以慶賀皇子誕生。
    為了嘉獎邵元節,世宗加授邵元節為禮部尚書,給一品服俸,賜白金千兩、文綺百匹、寶冠一頂、法服一套、貂裘一件。又下令在立極殿大設道場,召道士數百人,誦經七晝夜,作為酬神的典禮,耗費白銀百萬兩。
    一時間,邵元節風頭無兩,權傾朝野,朝中官員紛紛巴結討好,甚至有不少大臣主動改穿道裝,前往真人府參拜,以求晉升之路。
    世宗得了皇太子,對道教更是深信不疑。他下令,在全國各地大修道觀,尊崇道教,道教勢力空前壯大。而佛教則備受打壓,世宗下令拆毀天下部分佛寺,強迫僧人還俗,佛教在大明境內日漸衰微。
    此後,世宗更是變本加厲地沉迷於修道煉丹之事。他聽信邵元節的建議,在宮中修建煉丹房,召集天下方士,煉製所謂的“長生不老丹”。為了煉製丹藥,世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宮中庫銀日漸空虛。而那些所謂的“長生不老丹”,大多含有鉛、汞等有害物質,長期服用,對身體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可世宗對此卻渾然不覺,依舊沉迷其中。他每日除了處理少量朝政,其餘時間都用來修道煉丹、設壇祈福。朝堂之上,奸佞當道,忠臣受壓,大明王朝的國運,在這位沉迷修道的帝王手中,漸漸走向了下坡路。
    喜歡龍椅上的欲望:情鎖宮闈之殤請大家收藏:()龍椅上的欲望:情鎖宮闈之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