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三線烽煙
字數:4902 加入書籤
曆史的車輪,裹挾著血與火,以令人窒息的速度碾過江南大地。
休整不過半月餘,多鐸的大軍便如同決堤的洪流,轟然撞向了南京城。
十萬大軍,二百門火炮,光這陣勢就把人嚇壞了!
南京,號稱虎踞龍蟠的帝王之都,擁有兩萬多守軍,城牆高厚,本可一戰,如今卻有點異常。
消息傳來,城內的弘光朝廷早已魂飛魄散,留下的勳貴大臣們各懷鬼胎。
連個帶軍的人都選不出來。平日裏自稱能征慣戰的各位將軍走的走,逃的逃,留下來的都是眼觀鼻,鼻觀口,一聲不吭。
弘光帝徹底慌了手腳,一時間半點主意都沒有。
馬進英建議皇上“北狩”,暫去揚州避一避。
“臣願領兵一戰!”一名麵色白皙的文官挺身而出。
此人正是前幾日力諫守城的吏部侍郎閻應元。
一點反對聲音都沒有,這個時候,平時爭著搶著的守城主帥絕對沒人爭了。
有人肯出來,大家眾口一詞,一片聲地叫好。
“閻愛卿,朕封你為守城主使,務必守住南京!”弘光帝已經打算北狩了,別的事情已經不想管了。
“臣領旨!”閻應元一點沒推辭,直接接旨了。
清軍豫親王多鐸的大軍,如黑雲壓城,將南京圍得水泄不通。
昔日歌舞升平的秦淮河畔,如今隻聽得到戰鼓隆隆和戰馬的嘶鳴。
城頭,“明”字大旗在硝煙中獵獵作響,旗下,站立著一個並非以勇武著稱的文人——南京守城使閻應元。
他並無沙場征戰的經驗,但此刻,他眼中閃爍著的是超越武夫的冷靜與謀略。他知道,麵對清軍尤其是那令人聞風喪膽的紅衣大炮,硬碰硬唯有死路一條。
他是一介文人,指尖本該沾染墨香,此刻卻不得不撫過冰冷粗糙的城磚,計算著每一寸土地可能付出的鮮血。清軍的紅衣大炮如同懸頂之劍,讓守軍的心蒙上一層陰影。
硬碰硬,唯有城毀人亡一途。他苦思冥想,卻難覓萬全之策,胸中如同壓著巨石。
夜色漸深,寒意侵衣。閻應元回到臨時辟作的衙署,對著一盞孤燈,仍是愁眉不展。牆上簡陋的城防圖,已被他勾畫了無數遍,卻總覺得處處是漏洞。
就在這時,老管家輕手輕腳地進來,低聲道:“老爺,門外有一女子求見,說是……有破敵之策要獻於老爺。”
閻應元一怔,心下疑惑。非常時期,怎會有女子深夜來訪?但他此刻正是苦思冥想之時,不容錯過任何可能,便道:“請她進來。”
片刻,一名身著素色布衣、頭戴帷帽的女子悄然入內。她舉止沉穩,雖風塵仆仆,卻不見慌亂。她摘下帷帽,露出一張清秀而堅毅的麵容,正是奉命前來的李貞娘。
“民女李貞娘,見過閻大人。”她盈盈一禮,不卑不亢。
“姑娘不必多禮。”閻應元打量著她,疑惑的問道:“你說有破敵之策?”
李貞娘並不多言,從懷中取出一卷 仔細保管的圖紙,雙手奉上道:“此物乃一位友人托民女務必送至大人手中,或可解南京今日之困。”
閻應元疑惑地接過,在燈下緩緩展開。
圖紙之上,線條清晰,標注詳細,繪製的是一種他從未見過的城防工事結構——空心台。
他的目光瞬間被吸引,越看越是心驚,越看越是激動!
這“空心台”構思極為精巧:它是在原有城牆垛口處,向外延伸搭建一個三尺許的木質或磚石小平台,如同從城牆主體伸出的一個個“耳朵”。台子三麵開有射擊孔,內部可容納三至四名兵士,火銃、弓箭乃至小型爆炸物皆可從中發射,對城下之敵形成交叉火力,毫無死角。
更妙的是其防禦設計:此台與城牆主體相連處設有小門,一旦敵軍重炮轟擊,台上士兵可迅速退回城牆後方躲避炮火,待炮火延伸、敵軍開始攀爬時,再迅速返回台內進行阻擊。
台體本身結構相對獨立,以木料、磚石混合搭建,足以抵禦尋常弓箭和火銃射擊,即便被炮彈部分摧毀,維修或重建也遠比重修主城牆要快捷容易得多。
圖紙下方還有幾行小字注解,詳述了搭建要點和戰術用法。落款處,是一個簡單的“劉”字。
閻應元的雙手微微顫抖起來,呼吸變得急促。他猛地抬頭,眼中爆發出難以置信的璀璨光芒,連日來的疲憊和焦慮一掃而空!
“妙啊!妙極!!”他忍不住擊節讚歎,聲音因激動而有些嘶啞,大聲叫道:“以此台據守,虜賊重炮威力大減,我守軍傷亡可銳減!而殺傷效率倍增!這…這繪圖者真乃神人也!姑娘,你這位友人……”
李貞娘微微欠身,輕輕地一笑道:“閻大人覺得有用便好。友人囑托,此策僅供大人參考,望能助南京軍民,多阻虜賊幾日。”
“何止是多阻幾日!”閻應元如獲至寶,將圖紙緊緊攥在手裏,仿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不,是破敵的利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物可抵萬千兵!姑娘,代我謝過尊友!此恩此德,南京軍民沒齒難忘!”
他再無睡意,立刻高聲呼喚家丁和親隨:“快!立刻去請城中最好的幾位工匠師傅前來!快馬去各門,傳我的令,讓守備千總以上的軍官即刻來衙署議事!”
深夜裏,原本沉寂的守城使衙署瞬間燈火通明,人聲鼎沸。
閻應元將圖紙鋪在桌上,對著匆匆趕來的將領和工匠,興奮地講解著“空心台”的妙用。
眾人初時疑惑,細聽之下,無不麵露驚喜,嘖嘖稱奇。希望的光芒,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照亮了這張被焦慮籠罩的會議桌。
次日,南京城開始忙碌起來。
“快!依圖施工,不得有誤!”閻應元的聲音沉著,指揮著守軍和征發的民夫。
在他的命令下,南京高大寬闊的城牆上,出現了奇特的景象:無數用沙袋、磚石、木頭快速壘砌起來的簡易堡壘——“空心台”。
這些堡壘錯落分布,彼此呼應,形成了層次化的防禦體係。
“閻大人,清虜的紅衣大炮……”部將憂心忡忡。
閻應元臉色沉著,絲毫不慌,沉聲道:“傳令下去,炮擊之時,除了望哨外,所有人。藏於牆後。待其炮火稍歇,步卒蟻附登城時,再聽號令殺出!”
與此同時,北方的大戰陰雲也愈發濃重。
滄州軍的主力,以及大量糧草、軍械,正明目張膽地向德州方向集結。
旌旗招展,車馬轔轔,意圖昭然若揭——南下,再打臨清!
劉體純絲毫沒有掩飾他的戰略目標,仿佛在向鼇拜,向整個清廷宣告他的決心。
清廷的反應迅猛而狠辣。嶽托的一萬精銳京營,攜帶著令人望而生畏的重型攻城器械,自西而來;河間府的阿巴泰,盡起四萬大軍,自東而進。
兩路清軍如同巨大的鐵鉗,目標直指滄州,意圖趁劉體純主力南下的空虛時機,一舉端掉他的老巢,徹底解決這個心腹大患。
戰爭的態勢,瞬間演變成三條幾乎同時燃起的激烈戰線。
江南,多鐸橫掃殘餘,兵圍南京,吳三桂兵抵揚州,即將完成對南明弘光政權的最重一擊。
山東,劉體純揮師南下,劍指臨清,與嚴陣以待的鼇拜即將爆發第二次決戰。
河北,嶽托、阿巴泰東西對進,合圍滄州,考驗著滄州軍留守力量的韌性。
滄州城外十裏,景象已然大變。不再是開闊的野戰預設戰場,而是被無數縱橫交錯的塹壕、土壘、鹿砦所覆蓋。
留守的滄州軍將士,在劉體純預先的命令下,正瘋狂地進行著土工作業。
他們仿佛要將整個城池外圍都用泥土和汗水武裝起來,構建一道縱深防禦體係。
這是劉體純應對優勢敵軍圍攻的新戰術,一種試圖用工事和鮮血換取時間的殘酷策略。
空氣中,彌漫著從南方飄來的若有若無的焦糊味,以及北方原野上揚起的幹燥塵土氣息。
更濃烈的,是無形卻無處不在的硝煙味,它源於正在緊張備戰的臨清城頭,源於向滄州開進的清軍炮車,也源於每一個士兵手中緊握的、已經填裝完畢的火銃。
硝煙彌漫,大戰一觸即發!華夏的命運,將在這一片震耳欲聾的鐵火轟鳴中,走向下一個未知的岔路口。
喜歡京城,我擋住了吳三桂和清軍請大家收藏:()京城,我擋住了吳三桂和清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