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北糧盈倉與海上暗流
字數:3313 加入書籤
時序深秋,嶺南的最後一批晚稻也顆粒歸倉,鬱鬱蔥蔥的稻田隻留下枯黃。
鄭家那支堪稱海上長城的龐大艦隊,已安然往返於南北航線三次,將堆積如山的稻穀源源不斷輸往北方,
同時將北方的毛皮、藥材、乃至部分清廷特許的“賞賜”運回。
這條避開運河、縱貫整個東部沿海的全新商路,在鄭家船隊的碾壓式實力保障下,竟顯得異常“太平”和“通暢”。
南北物資得以流轉,某種程度上緩解了清廷初占區域的糧荒,也為鄭家帶來了肉眼可見的、遠超尋常海貿的巨額利潤。
鄭芝龍誌得意滿,愈發覺得自己的選擇明智無比。
而在山東,金秋帶來的則是另一種踏實與喜悅。廣袤的田野裏,比人還高的玉米稈上,掛著一個個飽滿堅實的玉米棒子,
這是滄州軍大力推廣的新作物迎來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豐收季。
得益於相對溫暖的氣候和精心的田間管理,部分區域甚至成功實現了一年兩季,糧食產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青州、濟南等地的市集上,一種金黃色的、用玉米麵烙成的大煎餅成為了最搶手的貨品。它耐儲存,飽腹感強,價格遠比小麥煎餅低廉,迅速成為了平民百姓和軍中幹糧的主力。
一張圓圓的大煎餅,卷上大蔥、麵醬、鹹菜條,吭哧吭哧幾口下去,絕對是人間美味!
各州縣的農林司官吏們更是深入鄉裏,指導農戶們如何將玉米磨麵,製作成窩窩頭、貼餅子,甚至嚐試製作口感略顯粗糙但能果腹的“玉米麵條”。
與此同時,番薯和馬鈴薯也迎來了大豐收,這些埋藏於地下的寶貝被小心地挖掘出來,堆滿了官倉和農戶的地窖。雖然口感上可能不如精細的米麵,但它們那驚人的產量和對貧瘠土地的適應性,徹底扭轉了山東長期以來糧食不足的窘迫局麵。
望著滿倉的金黃與深紅,劉體純一直緊繃的臉上,終於有了一絲真正的舒緩,他這兩年的苦心、努力總算是沒有白廢。
糧食,是亂世中最大的底氣。
輕鬆的氛圍並未持續多久。來自西南的八百裏加急,帶來了張獻忠兵敗身死,孫可望、李定國殘部潰退川南的噩耗。
劉體純聞訊,站在輿圖前沉默良久,最終隻能化作一聲沉重的歎息。
張獻忠,這位與他出身相似、曾攪動半壁江山的農民軍領袖,其失敗固然有其殘暴失民心的內因,但某種程度上,也是這個時代農民起義局限性的縮影——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穩固的根據地思想和有效的政權建設。
“曆史的局限性啊……”劉體純喃喃自語,仿佛在哀悼張獻忠,也像是在警醒自己。
他曾經寫過一封密信,讓其大西軍暫避風頭,經營雲貴,適時南下,拿下中南半島。可惜張獻忠並未采納,選擇了和清軍硬抗。
大西軍太相信自己的過往了,根本就不知道,現在的清軍在武器裝備上、在戰法上已經截然不同,大西軍根本就不是對手。
但劉體純也清楚,現在的中南半島,甚至是雲貴高原,還是一片蠻荒狀態,很少有人願意前去。
更重重的是,他們也認識不到中南半島的重要性,這也怨不得他們。
消息傳到北京,紫禁城內一片歡騰。多爾袞與滿朝王公大臣彈冠相慶,席卷天下的主要對手,如今隻剩下龜縮山東的劉體純了!
在他們看來,掃平這個憑借“奇技淫巧”負隅頑抗的最後一個釘子戶,似乎已是指日可待。清廷的目光,開始更多地投向東方。
特別是鄭家船隊開通了南北航線,已經是向清廷示好了。
多爾袞相信,再派使者前去洽談,鄭家的歸順就是個時間問題。
嶺南的何騰蛟,他從來沒有把他當做真正的對手。
前明的官員,他早就看透了,隻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損,貞節牌坊立不立都無所謂。
“是時候了。”
劉體純在青州將軍府內,對著麾下核心文武,斬釘截鐵地說道。
“鄭芝龍助紂為虐,以海運資敵,此風不可長!若任其往來,則清廷無糧草之憂,我軍危矣。且其艦隊橫行我門戶之外,如鯁在喉!我水師雖新成,然利器已備,當主動出擊,斷其爪牙,震懾宵小!”
他目光掃過陳嘯海、方暉等人,臉色一正說道:“傳令下去,各艦加緊最後磨合演練,‘海狼’計劃進入最後準備階段。我要在春節之前,讓鄭芝龍在這渤海之上,收到我劉體純送他的第一份‘大禮’!”
“請主公放心!誓滅鄭家船隊!”方暉、陳嘯海唰地一聲立起身來,齊齊拱手領命。
“滄州、德州、臨清等地,也要做好準備,以防戰事一起,清軍趁機進攻!”劉體純又下了第二道命令。
“謹遵主公吩咐!”鄧鐵牛、王猛、於大虎等人也是齊聲應諾。
閑了小半年了,軍中不斷演練新式裝備,各個將領早就憋著一股勁兒,要找個對手比劃比劃。
馳騁疆場,建功立業才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青州工坊裏新出的一種防護裝備開始悄悄的裝備最精銳的突擊部隊。
傳統笨重的鐵甲被換下,取而代之的是鋼盔和胸前的板甲。
冶煉出好鋼,又有了蒸汽動力的鍛壓機,板甲產量急速上升。
宋應星等人做過測試,五十步,弓箭的箭矢及燧發槍鉛彈,對於板甲毫無傷害。三十步上,也僅僅是造成一個凹槽,並不會傷到人體。
輕便,不妨礙行動,又易於生產,讓宋應星等一眾研製人員都是心裏暗讚。
他們都不知道,這個農民軍出身的主公,怎麽滿腦子都是奇思妙想!
喜歡京城,我擋住了吳三桂和清軍請大家收藏:()京城,我擋住了吳三桂和清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