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戰略抉擇與獨立之路
字數:4158 加入書籤
麵對量子資本拋出的橄欖枝以及其他蜂擁而至的投資意向,林風並沒有被衝昏頭腦。他在風園書房裏,與張偉、趙默以及特意請來的法律顧問,進行了一次關乎風行科技未來命運的戰略會議。
量子資本的條件確實優厚,估值給得很高,承諾的資源支持也極具誘惑力。但對方要求一個董事會席位,並在國際化戰略上擁有較強的話語權。
“林總,量子資本的實力毋庸置疑,有他們背書,我們無論是在後續融資、海外市場拓展還是人才招募上,都會容易得多。”張偉從商務角度分析,傾向於接受。
趙默則更關注技術本身:“他們的資源確實能加速我們的技術落地,但我擔心……如果失去部分控製權,我們的技術發展方向會不會受到幹擾?”
林風靜靜地聽著雙方的討論,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他理解張偉對速度和資源的渴望,也明白趙默對技術純粹性的擔憂。
“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林風終於開口,聲音沉穩,“引入量子資本,無疑是條捷徑,能讓我們快速站到更大的舞台上。但是,”他話鋒一轉,“捷徑往往也意味著需要妥協,需要讓渡部分自主權。”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畫了一條路徑圖。“我們還有另一個選擇。不接受量子資本的領投,而是以我們現有的技術認證和市場前景,吸引一批規模稍小、但更能尊重我們獨立性的投資機構進行聯合投資。估值可能會低一些,資源也可能沒那麽集中,但好處是,我們能牢牢掌握公司的發展方向和控製權。”
他看向張偉和趙默:“風行科技的核心價值,在於我們的技術獨特性和發展潛力。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技術和團隊有信心,就不必為了短期的高速而犧牲長遠的獨立性。我們要做的,不是某個資本巨頭的附庸,而是能夠獨立成長、最終能與他們平等對話的參天大樹。”
他的話語帶著一種強大的自信和遠見,讓張偉和趙默都陷入了沉思。
“我明白了,林總。”張偉深吸一口氣,“是我想得不夠長遠。獨立發展,雖然前期會慢一些,但根基會更穩。”
“技術這邊,我們有信心持續突破!”趙默也堅定地表態。
最終,團隊達成共識:拒絕量子資本的領投方案,轉而尋求由兩到三家理念契合、能提供,產業協同資源的投資機構進行A輪聯合投資,確保林風和創始團隊對公司的絕對控製。
為了緩解前一段時間的緊張工作氛圍,也為了增進風行科技這個新團隊之間的凝聚力,林風決定在風園舉辦一次小型的夏日團建活動。
周六的風園,熱鬧非凡。趙默帶領的技術團隊,張偉負責的商務運營團隊,加起來二十多號人,大多是年輕人,一下子讓寧靜的莊園充滿了活力。
活動沒有安排什麽複雜的項目。上午,大家在趙大山的帶領下,參觀了茶園、果園和月湖,親身感受風園農業的運作模式和生態環境。對於這些整天與代碼和數據打交道的年輕人來說,親近自然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不少人好奇地詢問著各種農業知識。
中午,就在湖邊的草地上進行了露天燒烤。食材自然是風園自產的最佳——新鮮的蔬菜、土雞翅膀、月湖的鮮魚。林風親自上手烤製,蘇婉清和葉小蝶則忙著準備飲料和水果沙拉。氣氛輕鬆愉快,歡聲笑語不斷。
下午是自由活動時間。有的在湖邊釣魚,有的在樹蔭下玩桌遊,有的則圍著趙默,繼續討論著技術問題。林風沒有擺老板架子,而是和員工們打成一片,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困難。
“林總,沒想到您這裏這麽棒!”一個剛入職不久的年輕程序員興奮地說,“在這裏工作,感覺靈感都多了不少!”
“是啊,比待在寫字樓裏舒服多了!”另一個女孩附和道。
張偉也感慨地對林風說:“林總,這次團建效果真好。大家明顯放鬆了很多,彼此之間也更熟悉了。感覺團隊的凝聚力一下子提升了不少。”
林風看著眼前這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心中欣慰。他知道,一個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還是人。營造一個能讓員工感到歸屬感、價值感和快樂的工作氛圍,與技術和資金同樣重要。
夕陽西下,團建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員工們帶著放鬆的心情和對風園的美好印象踏上歸程。這次簡單的團建,不僅放鬆了身心,更在無形中強化了團隊成員對“風行”這個集體的認同感,為接下來迎接更大的挑戰,注入了新的動力。
盛夏的喧囂漸漸沉澱,風園迎來了初秋的靜謐。距離“月湖雲霧”秋茶的采摘製作還有一個多月,但相關的準備工作已經悄然啟動。相比於春茶的嬌嫩鮮爽,秋茶更顯醇和甘潤,別有一番風韻,林風對其同樣寄予厚望。
這一次,他決定在春茶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風園茶葉的“匠心”內涵。他再次請來了那位經驗豐富的老茶師,並讓趙大山挑選了幾名心思靈巧、對製茶有濃厚興趣的年輕村民,組成一個核心的製茶小組。
在製茶工坊裏,林風沒有急於傳授具體的技法,而是先讓老茶師講述他與茶葉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經曆,講述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茶葉的微妙變化,講述那些隻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手上的感覺”。
“做茶,急不得,也快不得。”老茶師用布滿老繭的手輕輕撫摸著炒茶的鐵鍋,眼神悠遠,“火候差了分毫,味道就變了。就像養孩子,你得懂它的性子,順著它來。”
年輕的學徒們聽得似懂非懂,但都屏息凝神,努力捕捉著老茶師話語中蘊含的古老智慧。林風在一旁安靜地聽著,他知道,這種口傳心授、經驗與感覺並重的傳承方式,正是現代工業化生產中最缺乏,也最珍貴的部分。
他讓蘇婉清將老茶師講述的關鍵節點和心得體會,用文字和視頻記錄下來,嚐試將這些模糊的經驗,進行初步的梳理和固化。這並非要取代感覺,而是為後來的學習者提供一個入門的路徑和參照。
同時,他也引入了更精確的溫濕度監測設備,要求對攤晾、殺青、揉撚、幹燥每一個環節的環境參數進行記錄,並與最終成茶的感官審評結果進行關聯分析。他要做的,是在尊重傳統匠心的基礎上,用科學的方法去理解和複現那些“極致”的瞬間。
“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生產一批好茶,”林風對製茶小組的成員們說,“更要將這份對待自然的敬畏、對待手藝的專注,傳承下去,並讓更多人通過我們的茶,感受到這份心意。”
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風行科技基於新型數據存證模型打造的首款產品——“風信鏈”溯源平台,終於迎來了內部測試版的發布。
這是一個輕量級的SaaS(軟件即服務)平台,企業用戶可以輕鬆地將自家商品的唯一標識(如二維碼、RFID標簽)與“風信鏈”平台綁定。平台會為每一次流通、每一次查詢記錄生成不可篡改的存證,消費者掃描標識即可清晰了解到商品從原料、生產、物流到銷售的全程可信信息。
首批內部測試用戶,自然是近水樓台的風園農業。趙大山為最新一批準備上市的秋茶貼上了內測版的“風信鏈”二維碼。掃描之後,不僅能看到茶葉的產地介紹、采摘時間、製作師傅,甚至還能看到茶園當時的溫濕度數據和部分製茶環節的記錄影像。
“這個好!這個好!”趙大山拿著手機,興奮地掃描著,“以後誰再說咱們的茶不是風園產的,一掃就清清楚楚!”
蘇婉清也試用了一下,從消費者的角度提出了不少優化用戶體驗的建議。連葉小蝶都興致勃勃地參與進來,覺得這個技術能讓她的設計作品和背後的故事更完整地傳遞給消費者。
內部測試反饋良好,張偉團隊迅速整理了優化意見,趙默帶領技術團隊連夜進行版本迭代。一周後,一個更加穩定、用戶體驗更佳的“風信鏈”1.0版本正式推向市場,首先麵向高端農產品、藝術品、奢侈品等對真偽和溯源需求強烈的領域進行小範圍推廣。
市場的反應比預想的還要熱烈。之前法國之行結識的皮埃爾主廚率先為其合作餐廳采購的頂級食材引入了“風信鏈”;伊莎貝拉也積極推動陳氏財團代理的幾家歐洲小眾奢侈品品牌進行試用;甚至天都市博物館都聯係過來,谘詢能否用於重要展品的數字身份管理。
“風信鏈”的初戰告捷,不僅驗證了技術的市場價值,更重要的是,它為風行科技打開了一條清晰的商業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