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思想的交流
字數:2622 加入書籤
秋意漸深,省城大學的梧桐葉已落了大半,光禿禿的枝丫指向高遠的藍天,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圖書館,帶著一種清冽的暖意。淩霜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麵前攤開的是徐瀚飛的回信。信紙是那種粗糙的、泛黃的材料,字跡卻一如既往的清晰有力,帶著一種沉靜的力量。
她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拆開信,一字一句地讀著。他描述了秋收的勞累,腰背酸痛,但筆鋒一轉,寫到稻穀滿倉的踏實感,讓她仿佛能看到陽光下金燦燦的穀堆和村民們疲憊卻滿足的笑臉。這種紮根於土地的、樸素的喜悅,是她在象牙塔裏難以真切體會的。
然而,最讓她心潮澎湃的,是信的後半部分。她上次信中提及了一位經濟學教授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講座,其中提到了因地製宜發展副業的重要性,她隻是覺得有啟發,便順筆寫了下來。沒想到,徐瀚飛的回信,花了很長的篇幅來回應這一點。
他沒有空談理論,而是緊密結合薑家坳的實際。他寫道:“你提到的副業,確是一條路子。但需審慎。薑家坳山地多,平地少,勞力秋收後便閑散。若論副業,首重資源與銷路。” 接著,他條分縷析:“後山竹林茂盛,春筍秋筍產量大,但鮮筍易腐壞,運出山成本高,若能在村內粗加工,如製成筍幹、醃筍,便可儲存,價亦更高。此為一。”
“其二,山間多野生楊梅、獼猴桃,口感酸澀,鮮食不佳。我曾翻閱舊書,見有土法釀製果酒、蜜餞的記載。若試驗成功,或可成特色。但此需技術,且銷路是關鍵,需提前尋訪縣市土產公司,甚至鄰省需求,不可盲目生產。”
“其三,組織方式更為重要。若由各戶零星製作,質量參差,難成規模,議價能力弱。須由生產隊牽頭,統一標準,集中銷售,利潤按勞分配。然集體經營,易生惰性,管理監督須得力公正。”
他甚至提到了風險:“副業投入,亦有風險。氣候無常,技術可能失敗,市場可能波動。需有預案,不可將雞蛋置於一籃。初始可選一兩種易成者試點,見效後再擴。”
淩霜讀到這裏,心中震撼不已。他的分析,遠遠超出了她信中所提的簡單概念,而是將一個“發展副業”的想法,具體化、係統化、可操作化了。他考慮到了資源稟賦、技術門檻、組織形式、市場風險這些實實在在的環節,邏輯嚴謹,思路清晰,完全不像一個被困在山村的、失意青年的臆想,更像是一個深思熟慮的規劃草案。這種基於深厚現實觀察和敏銳洞察力的思考,比她課堂上聽到的許多理論都更加鮮活、更有力量。
她立刻鋪開信紙,研墨添筆,心中充滿了與他深入探討的急切。
“瀚飛同誌:來信收悉,秋收辛苦,望勞逸結合。你關於副業的分析,讀後受益匪淺,茅塞頓開!” 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敬佩,“你所慮極是,資源、技術、組織、銷路、風險,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我此前想法,確實過於籠統了。”
她接著寫道,結合他所提的幾點,進一步發散思維:“關於筍幹,除了曬幹,是否可嚐試更精細的包裝,提升價值?關於果酒,我校農學院有農產品加工專業,或許我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或請教老師,看有無適合鄉村的簡易釀造技術?至於銷路,我想到,可否嚐試與學校後勤或附近廠礦食堂聯係,作為特色農產品推薦?當然,這些都需一步步來,如你所言,試點為先。”
她還提到了他信中所說的“管理監督”問題:“集體經營,激勵與監督確是難點。或許可借鑒一些書上說的‘責任製’雛形,將任務、質量與工分、分紅更緊密掛鉤?”
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思想的火花在字裏行間迸濺。淩霜發現,這種跨越空間的書信交流,竟有一種獨特的好處。它迫使她將自己的想法梳理得更加清晰、有條理,才能準確地傳達給他。而他的回信,總能從最實際的角度,給予她最接地氣的啟發和補充。他們一個在理論的前沿眺望,一個在實踐的土壤裏深耕,思想的碰撞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她在信的最後寫道:“與你通信討論,比課堂上收獲更多。你的見解,源於實際,深刻而寶貴。盼常交流。” 這句話,是她發自內心的感慨。
幾周後,徐瀚飛收到了這封厚厚的回信。深夜,煤油燈下,他仔細讀著淩霜的字句。看到她對自己觀點的肯定和延伸,看到她積極地去查閱資料、尋找資源,他的嘴角不自覺地帶上了一絲極淡的笑意,眼神中也有了光彩。她不僅理解了他的想法,還在努力地將這些想法與現實資源對接,試圖為他、為薑家坳做點什麽。這種被認真對待、被深入探討的感覺,是他許久未曾體驗過的。
他再次提筆回信,這次,他針對淩霜提出的新想法,給出了更具體的反饋。關於包裝,他寫道:“精致包裝固然好,但成本需考量,初期應以實惠、易保存為主。”關於請教技術,他提醒:“學校技術或先進,但需考慮農村能否落地,工具、原料是否易得。”關於銷路,他肯定了她的想法,並補充:“可先小量試銷,探探市場反應。” 對於責任製,他結合村裏人情世故的複雜性,提出了更審慎的看法。
書信往來間,他們不再僅僅是互道平安、表達牽掛,更是在共同關注著一個有意義的話題,進行著一次次深刻的思想交流。淩霜驚歎於徐瀚飛紮根現實的洞察力和縝密的思維,徐瀚飛則欣賞淩霜的聰慧、敏銳和將理論聯係實際的努力。這種超越風花雪月、建立在共同思考和精神共鳴基礎上的聯係,讓他們的情感紐帶更加堅韌和深厚。
書信,成了他們專屬的思想園地,在遙遠的距離間,架起了一座堅固的心靈橋梁。每一次通信,都讓他們的心靠得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