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鹽池泛銀光,藥香漫四鄉
字數:2699 加入書籤
清明過後,東頭荒地的“淋鹵池”終於建成了。三個相連的土池用夯土拍得結結實實,池底鋪著細沙和油紙,防漏效果極好。林辰站在池邊,看著阿木指揮著後生們往沉澱池裏注入鹵水,渾濁的液體在池裏緩緩流動,經過過濾池的蘆葦席,流進結晶池時,已經變得清亮如琥珀。
“這蘆葦席得三天換一次,不然濾不幹淨。”林辰叮囑道,手裏拿著根竹篙,時不時攪動一下鹵水,“看這濃度,再過兩天就能煮了。”
青禾提著個竹籃走來,裏麵是剛做好的玉米餅:“歇會兒吃點東西吧,李嬸和張婆婆都在藥鋪等著呢,說要看看這新鹽池到底能不能出好鹽。”
林辰接過玉米餅,咬了一口,香甜的玉米味混著鹵水的鹹香,格外踏實。“讓她們放心,王師傅的法子錯不了。”他指著結晶池裏的鹵水,“你看這泡沫,細密均勻,說明雜質少,煮出來的鹽定是雪白的。”
正說著,村裏的人都湧了過來,圍著鹽池看新鮮。李嬸踮著腳往池裏瞅:“林辰大哥,這鹵水真能煮出鹽?我活了大半輩子,隻知道鹽是從石頭裏熬出來的。”王大爺也捋著胡須:“要是這法子成了,咱們村可就富了,不用再花高價買鹽了。”
林辰笑著給大家解釋:“這鹽堿地的鹵水裏就有鹽,咱們隻是把它提出來。等出了鹽,我教大家用草木灰去苦味,保證比鎮上買的還好吃。”
兩天後,結晶池的鹵水已經濃縮成了粘稠的漿狀。林辰在池邊支起大鐵鍋,阿木燒火,青禾則準備好陶盤和木鏟。村裏的人都來看熱鬧,孩子們圍著鐵鍋跑,嘴裏喊著“出鹽嘍,出鹽嘍”,引得大人們笑個不停。
“火候別太大,保持微沸就行。”林辰一邊攪動鹵水一邊叮囑,“等煮到像蜂蜜似的,能掛在鏟上拉絲,就倒出來。”
鹵水在鍋裏翻滾,漸漸冒出細密的白泡,一股淡淡的鹹味彌漫開來。張婆婆湊過來聞了聞:“這味兒純,沒有那股子澀氣。”蘇文軒也點頭:“看來這‘淋鹵法’確實比古法先進,既能保留鹽分,又能去除雜質。”
太陽偏西時,鹵水終於煮成了膏狀。林辰用木鏟將鹽膏舀進陶盤,青禾趕緊撒上一層細細的草木灰,用鏟子拌勻:“這是林辰大哥說的去苦味的法子,草木灰能中和鹵水裏的澀味。”
等鹽膏冷卻凝固,林辰用刀把鹽塊切成小塊,雪白的鹽塊上沾著淡淡的草木灰,像撒了層細雪。他拿起一塊遞給張婆婆:“您嚐嚐。”
張婆婆放進嘴裏,慢慢嚼著,眼睛一亮:“不苦!還有點淡淡的草木香!比我年輕時在縣城買的‘貢鹽’還好吃!”
孩子們也爭著嚐,嘴裏含著鹽塊,齁得直伸舌頭,卻笑得合不攏嘴。阿木拿起一塊鹽,跑到藥圃邊,給剛種下的白術澆了點鹽水:“林辰大哥說,用淡鹽水澆藥材,能防蟲害。”
鹽池出鹽的消息很快傳開,鄰村的人都跑來參觀。周大夫從縣城趕來,看著雪白的鹽塊,連連讚歎:“林辰啊,你這可是給鄉親們做了件大好事!我已經跟縣太爺說了,他說要給咱們村掛塊‘惠民鹽坊’的匾額。”
林辰笑著擺手:“這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勞不是我一個人的。”他指著鹽池邊忙碌的村民,“阿木搭的池架,青禾炒的草木灰,張婆婆和李嬸幫忙曬的蘆葦席,少了誰都成不了。”
接下來的日子,林辰開始在東頭荒地試種新藥材。他帶來的白術和白芷種苗適應性極好,剛種下沒幾天就冒出了新葉。他還教大家用鹽池的廢料——過濾後的鹵水殘渣施肥,“這殘渣裏有鉀肥,能讓藥材長得更壯實。”
青禾的藥鋪也添了新業務,用新製的鹽炮製藥材。她按照林辰教的法子,將鹽炒熱,與杜仲一起翻炒,直到杜仲表麵鼓起,呈現焦黑色:“這樣炮製後,杜仲的補肝腎作用更強,還能去除腥味。”
晚晴派來的學徒也到了,帶來了蘇州府的石斛種苗。林辰帶著大家在藥圃南邊搭了暖棚,棚頂覆蓋著透光的油紙,地麵鋪著腐葉土:“石斛喜陰喜濕,這裏正好合適。”他手把手教學徒如何分株、如何澆水,“每隔三天澆一次水,水要用沉澱過的雨水,不能用井水,井水堿性大。”
蘇文軒則忙著整理新的藥方,他把林辰帶來的揚州驗方與本地的草藥結合,新編了本《鄉野便民方》,裏麵有用紫蘇和新鹽治風寒的方子,有用石斛和薄荷治口瘡的法子,字裏行間都是實用的暖意。
入夏時,“惠民鹽坊”的匾額掛上了村口的老槐樹。縣太爺親自來揭牌,看著鹽池裏雪白的鹽塊和藥圃裏茂盛的藥材,感慨道:“真沒想到,這窮山村能出這麽多能人!林先生,青禾姑娘,你們真是百姓的福氣啊!”
揭牌那天,村裏擺了流水席,李嬸帶著媳婦們蒸了兩籠屜的茯苓糕,裏麵摻了新製的鹽,甜鹹適中,格外好吃。阿木編了十幾個新竹籃,裏麵裝滿了剛采的金銀花和薄荷,送給來道賀的鄉親們。
林辰坐在席間,看著眼前熱鬧的景象,心裏一片安寧。他想起在京城的驚心動魄,在江南的漂泊輾轉,最終發現,最踏實的日子,還是在這方小小的村莊裏——有熟悉的藥香,有親切的鄉音,有一起勞作的夥伴,有把日子過成詩的尋常。
夕陽西下,餘暉灑在鹽池上,泛著銀光;藥圃裏的紫蘇開了,紫瑩瑩的一片,香氣漫過田埂,繞著村莊,飄向遠方。林辰知道,這裏的故事還在繼續,就像這鹽池裏的鹵水,源源不斷;像這藥圃裏的新苗,生生不息。
喜歡蝕靈玄途請大家收藏:()蝕靈玄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