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短視頻 “內容瓶頸” 與 AI 破局
字數:6950 加入書籤
淩晨一點,林薇盯著電腦屏幕上的短視頻後台數據,眉頭緊緊皺在一起。連續一周,她的視頻播放量都在兩萬左右徘徊,點讚率不足 3%,和之前動輒十萬播放、上萬點讚的熱度相比,落差懸殊。最新發布的 “職場媽媽通勤穿搭技巧”,甚至出現了 “內容老套”“沒新意” 的負麵評論,這是她做短視頻以來,第一次遭遇如此明顯的 “滑鐵盧”。
“還沒睡?” 張遠端著一杯熱牛奶走進書房,看到林薇疲憊的側臉,心疼地說,“都淩晨了,數據的事明天再看不行嗎?你這幾天都沒睡好,黑眼圈都快掉到下巴了。”
林薇接過牛奶,卻沒喝,隻是指著屏幕上的評論區:“你看,粉絲都說內容重複了。我翻了翻之前的視頻,發現最近一個月,要麽是職場技巧,要麽是育兒經驗,確實沒什麽新東西。再這樣下去,粉絲該流失了。”
“別急,” 張遠坐在她身邊,翻看她的視頻列表,“你之前拍的‘帶娃學 AI’‘婆媳合作拍視頻’這些,不都挺受歡迎的嗎?或許可以從生活裏找靈感,不一定非要局限在‘技巧’和‘經驗’上。”
“我也想過,” 林薇歎了口氣,“可每天除了帶娃、做兼職,就是拍視頻,生活圈子就這麽大,能拍的素材早就拍得差不多了。而且粉絲關注我,就是為了看實用的內容,要是拍些無關緊要的日常,又怕他們覺得我‘不務正業’。”
兩人沉默了片刻,張遠突然眼睛一亮:“對了,你做兼職項目時,不是用 AI 工具分析過用戶需求嗎?短視頻也可以試試啊!讓 AI 幫你看看,粉絲現在最想看什麽。”
林薇猛地抬起頭,像是被點醒了。是啊,她之前幫親子閱讀 APP 做優化時,就是靠 AI 分析用戶畫像,才精準找到優化方向。短視頻粉絲也是 “用戶”,或許 AI 真能幫她找到突破瓶頸的辦法。
第二天一早,林薇就打開了之前常用的 “用戶需求分析 AI 工具”,將自己賬號的粉絲數據、近三個月的視頻播放量、評論關鍵詞等信息全部導入。半小時後,AI 生成了一份詳細的 “粉絲需求報告”:
核心用戶群體(2535 歲職場媽媽)當前最關注的三大話題:一是 “產後重返職場的心理調適”(評論提及率 42%),二是 “兼顧工作與育兒的時間管理痛點”(提及率 38%),三是 “職場媽媽的自我情緒疏導”(提及率 35%)。報告還特別指出,粉絲對 “真實經曆分享” 的偏好度(68%)遠高於 “純技巧輸出”(32%),尤其是 “失敗經曆”“焦慮時刻” 等 “不完美” 內容,更容易引發共鳴。
看著報告,林薇茅塞頓開。她之前總想著展現 “光鮮亮麗” 的一麵,分享的都是經過篩選的 “成功經驗”,卻忽略了粉絲真正需要的 —— 是能看到 “和自己一樣的困境”,是能從別人的經曆中獲得 “被理解” 的安慰。
“我知道該拍什麽了!” 林薇激動地抱住張遠,“AI 說粉絲想看‘真實經曆’,那我就拍‘產後重返職場的焦慮時刻’,把我麵試失敗、擔心被淘汰的真實心情講出來,肯定能引起共鳴!”
張遠笑著點頭:“這個主意好!你之前總怕暴露‘不完美’,其實粉絲就是因為你真實才喜歡你的。對了,你可以拉上我一起拍,重現一下你當初麵試失敗後,咱們倆在家互相打氣的場景,肯定更有代入感。”
有了方向,林薇立刻行動起來。她沒有寫複雜的腳本,隻是和張遠一起,在客廳裏還原了麵試失敗那天的場景:她穿著職業裝,疲憊地坐在沙發上,手裏捏著沒通過的麵試通知;張遠遞過一杯水,輕聲安慰她 “沒關係,我們再找別的機會”。鏡頭前,林薇沒有刻意煽情,隻是平靜地講述當時的心情:
“那天從公司出來,我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曾經以為,隻要有能力,就能在職場上站穩腳跟,可當了媽媽後才發現,‘平衡’兩個字,比想象中難太多。我怕自己跟不上行業節奏,怕被年輕同事淘汰,更怕有一天,除了‘媽媽’這個身份,我什麽都不是……”
說到動情處,林薇的聲音有些哽咽,張遠適時地握住她的手,畫麵溫暖而真實。視頻結尾,她對著鏡頭微笑:“後來我才明白,職場媽媽不需要‘完美’,隻需要‘勇敢’—— 勇敢麵對不完美的自己,勇敢接受暫時的失敗,勇敢一步步往前走。”
視頻剪輯好後,林薇猶豫了很久才點擊 “發布”。她怕暴露脆弱會讓粉絲失望,更怕負麵評論再次出現。可讓她沒想到的是,視頻發布兩小時後,播放量就突破了五萬,評論區裏全是溫暖的留言:
“看哭了,我現在也在備孕,一直擔心生完孩子回不去職場,看了你的視頻,突然沒那麽害怕了”
“原來厲害的薇姐也會有焦慮的時候,感覺離你更近了。我上周也麵試失敗了,明天繼續加油!”
“求多分享一些‘不完美’的經曆,比起完美的技巧,我更想知道你是怎麽熬過那些難捱的日子的”
看著這些評論,林薇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她突然意識到,粉絲喜歡的,從來不是 “無所不能” 的 “職場媽媽導師”,而是和他們一樣,會焦慮、會迷茫,卻依然努力向前的 “普通人”。
借助 AI 的 “東風”,林薇又接連拍攝了幾條 “真實經曆” 係列視頻:“帶娃學 AI 時,我也曾把代碼看哭”“和婆婆因育兒觀念吵架後,我們是怎麽和好的”“兼職項目搞砸時,我如何調整心態”。每條視頻都沒有刻意包裝,而是真實展現她的 “狼狽” 與 “成長”,播放量節節攀升,粉絲數也從二十五萬漲到了三十萬。
更讓她驚喜的是,一條 “職場媽媽時間管理痛點” 的視頻,吸引了國內知名母嬰品牌 “暖芽” 的注意。品牌負責人通過後台私信聯係她,希望能合作推出 “職場媽媽高效時間管理” 係列短視頻,還邀請她擔任品牌 “職場媽媽賦能計劃” 的形象大使。
“暖芽?就是那個主打‘科學育兒、媽媽優先’的品牌嗎?” 張遠看到消息,興奮地說,“他們家的吸奶器和背奶包,口碑特別好!能和他們合作,對你的賬號來說,可是質的飛躍。”
林薇也很激動,但沒有立刻答應,而是認真研究了品牌的理念和產品。她發現 “暖芽” 不僅注重產品實用性,還經常舉辦 “職場媽媽分享會”“產後心理疏導公益課” 等活動,和她 “賦能職場媽媽” 的初衷不謀而合。
幾天後,林薇和 “暖芽” 的品牌負責人李總見麵談合作細節。李總笑著說:“林女士,我們關注你很久了。你的視頻真實、有溫度,和我們品牌‘讓媽媽們既能做好媽媽,也能做好自己’的理念非常契合。這次合作,我們不想做硬廣,而是希望你能結合自己的經曆,分享職場媽媽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兼顧工作、育兒和自我成長。”
林薇點點頭,說出自己的想法:“我想用‘一天時間軸’的形式,展現職場媽媽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的真實時間安排,比如用你們的背奶包高效背奶,用吸奶器節省時間,再穿插一些時間管理的小技巧。這樣既自然,又能體現產品的實用性。”
李總很認可這個思路,當場敲定合作細節:林薇每月拍攝 4 條係列視頻,參與 2 場品牌直播,品牌則提供此產品支持和豐厚的合作費用,還會借助自身渠道,幫她的賬號引流。
合作啟動後,林薇再次借助 AI 工具,優化視頻內容。她用 AI 分析 “暖芽” 目標用戶的需求,發現她們最關注 “背奶過程中的尷尬時刻”“如何在辦公室高效擠奶” 等痛點。結合這些,她拍攝了 “職場媽媽背奶全攻略”:早上用暖芽吸奶器快速擠奶,裝入保溫背奶包;中午在公司母嬰室,用品牌提供的消毒器清潔用具;晚上下班,背奶包還能當普通通勤包使用,既實用又美觀。
視頻中,林薇沒有刻意誇讚產品,而是真實展現背奶的辛苦與不便,以及產品如何幫她解決這些問題。比如她笑著說:“以前用其他背奶包,要麽太重,要麽保溫效果不好,奶容易變質。這個背奶包不僅輕便,還能精準控溫,讓我在公司也能給小糯米喝上新鮮的母乳。”
這條視頻發布後,播放量突破十五萬,“暖芽” 背奶包的銷量也環比增長了 80%。很多粉絲在評論區留言:“終於找到適合職場媽媽的背奶包了,已經下單!”“謝謝薇姐真實分享,沒有像其他博主那樣硬吹,以後會一直支持你。”
李總特意給林薇發來消息:“林女士,你的視頻效果遠超我們預期!很多用戶都說,是因為看了你的真實體驗,才決定購買我們的產品。我們想和你續簽長期合**議,還想邀請你參與我們新品‘職場媽媽多功能辦公桌’的研發,給我們提出產品需求建議。”
接到消息時,林薇正在陪小糯米玩積木。她看著懷裏咯咯笑的孩子,又想起剛休產假時那個焦慮迷茫的自己,突然覺得像做夢一樣。從麵試失敗到兼職成功,從短視頻瓶頸到品牌合作,短短幾個月,她不僅走出了產後抑鬱的陰影,還找到了屬於自己的 “事業賽道”。
“在想什麽呢?笑得這麽開心。” 婆婆端著水果走進來,看到林薇手裏的手機,笑著問,“是不是合作的事談成了?”
“嗯,” 林薇把手機遞給婆婆,“他們想跟我長期合作,還讓我參與新品研發呢!”
婆婆接過手機,雖然不太懂 “研發” 是什麽意思,但看到林薇眼裏的光亮,也跟著開心:“太好了!我就說我們薇薇是個有本事的!以後你忙不過來,媽就多幫你帶帶小糯米,讓你安心做大事。”
晚上,林薇把 “暖芽” 的合作消息和短視頻數據整理好,發到了家庭群裏。遠在老家的父母看到後,立刻打來視頻電話。媽媽看著屏幕裏的女兒,眼眶紅紅的:“薇薇,看到你現在這麽好,媽就放心了。當初你說想回職場,媽還擔心你太辛苦,現在看來,你不僅做得好,還幫助了這麽多和你一樣的媽媽,媽為你驕傲。”
掛了電話,林薇靠在張遠懷裏,心裏充滿了幸福感。她打開備忘錄,寫下一段話:“曾經以為,產後的人生隻能圍著孩子打轉,是 AI 幫我找到突破瓶頸的方向,是粉絲的支持給了我堅持的勇氣,更是家人的陪伴讓我有了前行的底氣。未來,我要繼續用真實的經曆,溫暖更多職場媽媽;用專業的能力,做好每一個合作項目。或許我永遠成不了‘完美’的職場媽媽,但我會努力成為‘勇敢’的自己。”
放下手機,林薇看著窗外的星空,嘴角揚起一抹微笑。她知道,短視頻的 “瓶頸期” 隻是暫時的,隻要保持真實,善用資源,不斷創新,就能持續給粉絲帶來有價值的內容。而品牌合作的成功,也讓她明白,“職場媽媽” 這個身份,不是阻礙,而是優勢 —— 她能更懂用戶的需求,更能產出打動人心的內容。
接下來的日子,林薇一邊忙著兼職項目,一邊拍攝 “暖芽” 的合作視頻,還抽出時間,用 AI 工具分析粉絲的最新需求,規劃接下來的短視頻內容。她發現,粉絲對 “職場媽媽的副業選擇”“如何在帶娃間隙自我提升” 等話題關注度很高,便計劃推出 “職場媽媽成長計劃” 係列視頻,邀請幾位成功重返職場的媽媽,一起分享經驗。
有一天,林薇正在拍攝 “用 AI 工具規劃帶娃時間” 的視頻,婆婆突然湊過來,笑著說:“薇薇,我也想跟你一起拍。我可以講講,怎麽幫職場媽媽帶娃,讓她們能安心工作。”
林薇驚喜地看著婆婆:“真的嗎?那太好了!粉絲肯定很喜歡看。”
於是,視頻裏多了溫馨的一幕:林薇在書房用 AI 工具製定 “帶娃 + 工作” 時間表,婆婆則在廚房準備輔食,還時不時提醒她 “別太累,記得休息”。視頻發布後,粉絲紛紛留言:“有這樣的婆婆太幸福了!求婆婆多出鏡,分享帶娃經驗”“原來婆媳也能這麽和睦,學到了”。
看著粉絲的好評,林薇突然覺得,所謂 “內容創新”,不一定需要多麽華麗的技巧,隻要用心觀察生活,真誠分享經曆,就能打動人心。而 AI 工具,就像她的 “得力助手”,幫她精準找到方向,讓她在有限的時間裏,產出更有價值的內容。
這天晚上,林薇的短視頻賬號粉絲數突破了三十五萬,“暖芽” 的合作視頻也獲得了品牌方的高度認可,甚至被評為 “年度最佳母嬰類短視頻案例”。林薇站在書房裏,看著屏幕上不斷上漲的粉絲數和好評,心裏充滿了成就感。
張遠從身後抱住她,輕聲說:“老婆,你真棒。從那個焦慮迷茫的寶媽,到現在的‘職場媽媽代言人’,你付出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
林薇靠在他懷裏,笑著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 AI 幫我破局,是粉絲給我支持,更是你和媽,給了我最堅實的後盾。沒有你們,就沒有現在的我。”
月光透過窗戶,溫柔地灑在兩人身上。林薇知道,短視頻的道路還有很長,未來或許還會遇到新的瓶頸和挑戰,但她已經不再害怕。因為她明白,隻要保持真實與勇敢,善用身邊的資源,依靠家人的支持,就一定能走得更遠,用自己的經曆,溫暖和照亮更多職場媽媽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