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婆媳 “育兒理念” 再交鋒
字數:5726 加入書籤
小糯米滿六個月那天,陽光剛好透過廚房的窗戶,灑在餐桌上的陶瓷碗裏 —— 碗裏盛著婆婆精心熬煮的米湯,米油厚厚的浮在表麵,散發著淡淡的米香。婆婆小心翼翼地用小勺舀起一勺,吹了吹,遞到小糯米嘴邊,笑著說:“我的小寶貝,今天該開葷啦,喝了這米湯,以後健健康康,胃口棒棒!”
小糯米張著小嘴,好奇地湊過去,剛舔了一口,就皺起眉頭,小腦袋扭向一邊,顯然不喜歡米湯的味道。婆婆不死心,又舀起一勺,想再試試,卻被剛走進廚房的林薇攔住了:“媽,等一下!”
林薇快步走過去,輕輕按住婆婆的手,語氣帶著幾分急切:“媽,小糯米第一次添加輔食,不能喝米湯的,得先吃高鐵米粉。醫生說,寶寶從母體帶來的鐵元素快消耗完了,米湯裏幾乎沒有鐵,長期吃容易貧血。”
婆婆停下動作,臉上的笑容淡了下來,把勺子放回碗裏,看著林薇說:“你說的那什麽米粉,能有米湯養人?我帶大張遠的時候,就是用米湯開葷的,你看他現在多壯實。我們老輩人都是這麽過來的,還能錯了?”
“媽,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育兒理念和以前不一樣了。” 林薇蹲下身,拿起旁邊準備好的高鐵米粉盒子,指著配料表上的 “鐵含量” 字樣,“您看,這款米粉每 100 克含有 6.5 毫克鐵,專門針對六個月寶寶的需求,米湯裏的鐵含量還不到 0.1 毫克,根本滿足不了小糯米的需求。”
“我不管什麽含量不含量,” 婆婆把碗往桌子中間推了推,語氣有些強硬,“我隻知道,米湯溫和養胃,寶寶吃了不容易鬧肚子。那些包裝好的米粉,誰知道裏麵加了多少添加劑,哪有自家熬的米湯放心?”
林薇還想解釋,小糯米突然 “哇” 的一聲哭了起來,大概是剛才被兩人的爭執嚇到了。林薇趕緊抱起孩子,輕輕拍著她的背安撫,心裏卻有些無奈 —— 這已經不是她和婆婆第一次在育兒理念上產生分歧了,從 “蠟燭包” 到 “把屎把尿”,每次都要費很大勁才能達成一致,沒想到添加輔食又成了新的 “戰場”。
“好了好了,孩子都哭了,有什麽事不能好好說?” 張遠聽到哭聲,從客廳走進廚房,看到餐桌上的米湯和米粉,立刻明白了情況,笑著打圓場,“媽,薇薇,都是為了小糯米好,咱們慢慢商量。”
“商量什麽?” 婆婆站起身,拿起米湯碗,“我這就去給寶寶再熱一熱,今天必須喝,開葷是大事,不能馬虎。” 說完,轉身走進廚房內側的小陽台,那裏放著她特意為小糯米買的小砂鍋,每天都會提前熬好米湯。
林薇抱著小糯米,看著婆婆的背影,心裏有些委屈。她不是不理解婆婆的一片好心,可作為媽媽,她更希望小糯米能得到科學的喂養,不想因為傳統觀念影響孩子的健康。張遠走到她身邊,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別生氣,媽就是老觀念,你慢慢跟她解釋,她會聽的。”
“我解釋了,可她不聽啊。” 林薇歎了口氣,“她總說‘以前都是這麽過來的’,可以前的孩子營養跟不上,容易生病,這些她都忘了。”
“那咱們換個方式,” 張遠想了想,“你不是認識兒科醫生嗎?要不請醫生跟媽說幾句,老人都相信醫生的話。”
林薇眼睛一亮,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她立刻拿出手機,給之前幫她錄過科普視頻的兒科醫生朋友李醫生發微信,說明情況,希望李醫生能幫忙錄一段關於寶寶輔食添加的科普短視頻。李醫生很快回複:“沒問題,正好下午有時間,錄好就發給你。”
下午,林薇趁婆婆帶著小糯米在小區散步,趕緊打開電腦,用 AI 工具生成了一份 “寶寶輔食營養對比圖”,左邊是米湯的營養成分表,右邊是高鐵米粉的營養成分表,用不同顏色標注出鐵、鈣、維生素等關鍵營養素的含量差異,還特意用大號字體突出了 “鐵含量相差 65 倍” 的字樣。
剛做好對比圖,李醫生的短視頻也發過來了。視頻裏,李醫生穿著白大褂,拿著兩種輔食的樣品,耐心講解:“六個月寶寶添加輔食,首要任務是補鐵,因為從母體獲得的鐵儲備基本消耗殆盡。米湯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鐵含量極低,無法滿足需求;而高鐵米粉經過科學配比,能精準補充鐵元素,預防缺鐵性貧血。同時,高鐵米粉質地細膩,更容易被寶寶嬌嫩的腸胃消化吸收,是輔食添加的首選……”
林薇反複看了幾遍視頻,覺得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給婆婆看。她正準備把對比圖和視頻保存好,就聽到門口傳來鑰匙開門的聲音 —— 婆婆帶著小糯米回來了。林薇趕緊把電腦關掉,她知道,現在不是說這事的時候,得等婆婆心情好的時候再慢慢說。
可讓林薇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她起床後發現,婆婆竟然已經給小糯米喂了小半碗米湯。小糯米坐在嬰兒車裏,精神不太好,時不時還會幹嘔一下。林薇心裏一緊,趕緊抱起孩子,摸了摸她的額頭,雖然不發燒,但孩子的狀態明顯不對。
“媽,您怎麽又給她喂米湯了?” 林薇的聲音有些顫抖,“您看她現在精神這麽差,肯定是腸胃不舒服了。”
“不舒服?不可能!” 婆婆從廚房走出來,手裏還拿著小砂鍋,“我剛才喂的時候,她吃得好好的,怎麽會不舒服?肯定是沒睡醒。”
“她剛才幹嘔了好幾次,您沒看到嗎?” 林薇把小糯米放在沙發上,拿起手機就要給李醫生打電話,“我得問問醫生,看看要不要去醫院。”
“別打!” 婆婆趕緊走過來,按住她的手,“一點小事就去醫院,又要抽血又要化驗,孩子多受罪。我帶大三個孩子,這點小事我還處理不了?等會兒我給她喂點溫水,很快就好。”
兩人正爭執不下,小糯米突然 “哇” 的一聲,吐了一地,剛吃的米湯混著奶液吐了出來,小臉憋得通紅,哭得撕心裂肺。林薇嚇得趕緊抱起孩子,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媽,您看,孩子都吐了,必須去醫院!”
婆婆看著小糯米難受的樣子,臉色瞬間變了,也慌了神:“怎麽會這樣…… 以前張遠吃了也沒事啊……”
張遠聽到哭聲,從臥室跑出來,看到地上的嘔吐物和哭鬧的小糯米,趕緊說:“別愣著了,我馬上開車,帶寶寶去醫院。”
一路上,林薇抱著小糯米,不停地哄著,心裏又心疼又生氣。婆婆坐在後座,低著頭,一言不發,雙手緊緊攥著衣角,顯然也很自責。張遠一邊開車,一邊時不時從後視鏡看看她們,想安慰幾句,又不知道該說什麽。
到了醫院,李醫生正好在坐診。檢查後,李醫生說:“沒什麽大事,就是寶寶腸胃不適應米湯,有點消化不良。六個月寶寶的消化係統還很嬌嫩,米湯雖然溫和,但營養單一,而且含有一些大分子物質,寶寶不容易消化,才會出現嘔吐、幹嘔的症狀。停喂米湯,換成高鐵米粉,再喂點益生菌,很快就會好。”
林薇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婆婆也鬆了口氣,拉著李醫生的手,不好意思地說:“醫生,真是謝謝您了。都怪我,老糊塗了,非要按老規矩來,讓寶寶受罪了。”
“阿姨,別自責,” 李醫生笑著說,“都是為了孩子好,隻是現在的育兒知識更新很快,咱們得多聽聽科學的建議。以後有什麽問題,隨時可以給我打電話,或者看看科普視頻,都很方便。”
從醫院回來,婆婆主動把廚房裏的米湯都倒了,還把小砂鍋收了起來,對林薇說:“薇薇,以後寶寶的輔食,就按你說的來,媽都聽你的。你要是忙,媽就跟著你學,你教我怎麽衝米粉,怎麽搭配輔食。”
林薇看著婆婆誠懇的樣子,心裏的氣早就消了,笑著說:“媽,您別這麽說,咱們都是為了小糯米好。以後咱們一起學習,有不懂的就查資料,或者問李醫生,肯定能把小糯米養得健健康康的。”
當天下午,林薇就把之前用 AI 做的營養對比圖和李醫生的科普視頻給婆婆看。婆婆戴上老花鏡,逐字逐句地看著對比圖,又認真地把視頻看了兩遍,感歎道:“沒想到這裏麵還有這麽多學問,以前真是委屈張遠了,要是那時候有這麽好的米粉,他也不會總感冒了。”
“那時候條件不好,您能把張遠養得這麽好,已經很不容易了。” 林薇笑著說,“現在條件好了,咱們就能給小糯米更好的照顧。對了,媽,我還關注了幾個輔食添加的公眾號,裏麵有很多適合寶寶的輔食食譜,咱們可以一起學著做。”
接下來的日子,婆婆成了 “輔食學習達人”。每天早上,她都會提前把小糯米的輔食餐具消毒好,等林薇衝好高鐵米粉後,小心翼翼地喂給小糯米;下午,她會跟著手機裏的食譜,學習做蔬菜泥、果泥,還會用 AI 工具查詢 “寶寶輔食相克表”,確保食材搭配安全。
有一次,林薇在拍 “寶寶輔食添加誤區” 的短視頻,婆婆主動提出要出鏡。視頻裏,婆婆拿著之前的小砂鍋,笑著說:“以前我總覺得米湯是最好的輔食,結果讓小糯米受罪了。現在我才知道,科學育兒有多重要。各位寶媽,千萬別像我一樣,固執己見,多聽醫生的話,多學新知識,寶寶才能健健康康的。”
視頻發布後,播放量很快突破了八萬,評論區裏滿是好評:“奶奶好可愛,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太難得了”“婆媳一起學習育兒知識,這樣的氛圍真好,羨慕了”“謝謝薇薇和奶奶的分享,我家寶寶也快添加輔食了,正好學習一下”。
看著粉絲的留言,林薇和婆婆都很開心。婆婆笑著說:“真沒想到,我這個老太婆也能上視頻,還能幫到這麽多人。以後你拍視頻,要是需要講傳統育兒的誤區,媽還來幫你。”
“好啊!” 林薇抱住婆婆的胳膊,“有您出鏡,咱們的視頻肯定更受歡迎。”
晚上,張遠下班回家,看到林薇和婆婆正圍著小糯米,一起研究明天的輔食食譜,小糯米坐在嬰兒車裏,手裏拿著小勺子,咿咿呀呀地笑著,家裏充滿了溫馨的氛圍。張遠走過去,笑著說:“看來我們家的‘育兒矛盾’,已經變成‘育兒合作’了。”
“那當然,” 婆婆笑著說,“以後我和薇薇就是‘育兒搭檔’,一起把小糯米養得白白胖胖的。”
林薇看著眼前的場景,心裏充滿了幸福感。她知道,婆媳之間的育兒理念衝突,從來都不是 “誰對誰錯” 的問題,而是 “愛與理解” 的問題。隻要雙方都能放下固執,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學習的心態,就能在為孩子好的共同目標下,達成共識,成為最好的 “育兒搭檔”。
睡前,林薇打開備忘錄,寫下一段話:“曾經以為,婆媳之間的育兒矛盾會是無解的難題,現在才明白,所謂‘難題’,不過是缺乏溝通和理解。婆婆的傳統經驗裏,藏著對孩子的愛;我的科學育兒中,也飽含著對孩子的關心。當愛與科學相遇,當理解與包容相伴,所有的矛盾都會化為溫暖的守護。未來,我要和婆婆一起,在科學育兒的道路上,慢慢走,細細學,用最溫暖的方式,陪伴小糯米長大。”
放下手機,林薇看著身邊熟睡的小糯米,又轉頭看向客廳裏還在收拾輔食餐具的婆婆和張遠,嘴角揚起一抹微笑。她知道,在育兒的道路上,還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但隻要一家人齊心協力,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而她自己,也在一次次化解矛盾的過程中,慢慢成長為更成熟、更從容的媽媽,更懂得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如何用愛和智慧,守護這個溫暖的小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