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煤價降了

字數:2913   加入書籤

A+A-


    北風卷著沙礫掠過黃土坡時,我才驚覺秋天已經走遠了。最後一片槐樹葉飄落的那天,王書記蹲在村委會門口的石碾子上抽煙,煙袋鍋裏的火星在寒風裏明明滅滅:“澤嵐,你看這日子快得,打井的水泥味還沒散,就要燒煤取暖了。”
    確實快得讓人恍惚。打井修蓄水池的忙碌還沒在骨頭上刻穩痕跡,冬天就裹著寒氣殺到了。清晨推開窯洞門,地上結著薄薄的白霜,踩上去咯吱作響,遠處的梯田被凍得硬邦邦的,土塊像鐵疙瘩一樣硌腳。但今年的冬天,似乎和往年有些不一樣。
    變化是從村頭的小賣部開始的。張嬸的男人從鎮上拉煤回來那天,村口擠滿了人。往常這個時候,拉煤的三輪車要在鄉道上顛簸三個鍾頭,煤塊顛碎一半,價格還要比鎮上貴兩成。可今年,卡車順著新修的水泥路直接開到小賣部門口,車廂裏的煤塊烏黑發亮,棱角分明。
    “今年煤價真降了!” 張嬸舉著杆秤吆喝,聲音在寒風裏飄得老遠,“往年一百五一大袋,今年一百二,足量!” 村民們圍在煤堆旁,用手撚起煤渣看成色,臉上的笑意藏不住。王德山老漢買了兩袋煤,扛在肩上腳步都輕快:“路通了就是好,拉煤的車不用繞路,煤價降了,咱冬天也能多燒兩籠火了!”
    我站在旁邊看著,心裏暖烘烘的。剛入冬時還擔心煤價,特意去鎮上的煤場問過,老板拍著胸脯說:“你們村路修通了,省了不少運費,我給你們最優惠的價!” 現在看來,他沒說假話。往年冬天,不少村民舍不得燒煤,晚上就靠揣暖水袋過冬,今年煤堆前的熱鬧勁兒,比任何表彰都讓人心安。
    更讓我沒想到的是,修路的事竟傳到了縣裏。那天鄉辦公室的小張突然騎著摩托車來村裏,車後座綁著個鼓鼓囊囊的檔案袋。他把檔案袋往我手裏一塞,凍得通紅的臉上全是笑:“李書記,恭喜啊!你們村修路的事跡被鄉裏評為典型,這是報給縣裏的材料,王書記讓你再核對核對。”
    檔案袋裏裝著厚厚的材料,有修路前後的對比照片,有村民的感謝信,還有鄉裏寫的推薦意見。我翻到照片那頁,看著修路前泥濘的土路和現在平整的水泥路並排擺在一頁,突然鼻子一酸。那些在工地上揮汗如雨的日子,那些跑部門時的碰壁和堅持,那些村民們捐款時的真誠,都在這些紙頁裏活了過來。
    “鄉裏說,你們村用最少的錢辦了最大的事,村民自發捐款、義務出工的做法值得推廣。” 小張喝著熱茶說,“王書記特意交代,讓你把修路過程中的經驗好好總結總結,說不定能在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上發言呢。”
    王書記在旁邊抽著煙,臉上的皺紋笑成了花:“我就說嘛,實在活兒藏不住!澤嵐,這都是你應得的,當初我就看你這娃能成事。” 他往我碗裏添了勺熱粥,“不過別驕傲,路修好了,井打好了,接下來咱們看看咋樣能把那些閑置的土地都用上,還有的忙呢。”
    我把材料拿回窯洞,連夜核對補充。煤油燈的光暈裏,那些帶著體溫的文字仿佛在跳動。我想起王德山老漢用拐杖敲路麵的堅定,想起張嬸把存折塞給我時的不舍,想起孩子們在新路上奔跑的笑聲,這些細節都該寫進材料裏 ——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全村人一起幹出來的。
    幾天後,縣裏的通訊員真的來了。他扛著攝像機,踩著薄霜在村裏轉了大半天,拍新修的路,拍蓄水的井,拍村民們拉煤的場景。王德山老漢對著鏡頭有些緊張,手裏的拐杖都握不穩:“要說感謝,就感謝澤嵐書記,感謝政府…… 路通了,煤賤了,喝水也方便了,這日子才有盼頭!”
    張嬸的兒媳抱著孩子接受采訪,孩子的小手在鏡頭前晃來晃去:“以前挑水要走老遠,現在打開水龍頭就有水……” 她說著說著就紅了眼眶,“我男人說,等開春就回來,咱村能種土豆了。”
    通訊員走的時候,塞給我一本縣裏的內部刊物,上麵登著我們村修路的短訊。標題是 “黃土坡上的幸福路”,旁邊配著我和村民們在工地的合影。照片上的我曬得黝黑,笑容卻格外燦爛。王書記湊過來看,用粗糙的手指點著照片:“這張拍得好,把俺們拍的真真的。”
    冬天的日子雖然冷,村裏卻暖融融的。村委會的窯洞裏,每天都有村民來烤火聊天,商量開春種土豆的事。老會計在算盤上劈啪算著賬:“縣農業局說,咱這沙質土壤適合種土豆,種子有補貼……” 王德山老漢蹲在火塘邊,煙鍋在炭灰裏磕了磕:“我那三畝地,開春就全種上!咱這黃土坡種出來的土豆,又麵又沙,往年沒水澆產量低,現在有了井,指定能豐收!”
    有天傍晚,我路過村小,看見林老師正給教室糊窗戶紙。新拉的煤炭堆在牆角,爐膛裏的火苗舔著煙囪,教室裏暖烘烘的。孩子們在燈下寫作業,筆尖劃過紙頁的聲音格外清晰。林老師笑著說:“今年煤價便宜,教室裏能一直燒著火,孩子們凍不著了。”
    我站在窗外,看著孩子們凍得通紅的小臉上帶著笑意,心裏突然亮堂起來。忙碌的日子確實過得快,但每一分忙碌都沒白費。路通了,是看得見的變化;煤價降了,是摸得著的實惠;村民們心裏有盼頭了,才是最珍貴的收獲。
    北風還在呼嘯,但黃土坡上的冬天不再隻有寒冷。新修的水泥路在雪光裏泛著淡淡的白光,像一條通往春天的路;蓄水池裏的水結了薄冰,底下卻藏著來年灌溉土豆田的希望;村民們的笑聲在窯洞裏回蕩,蓋過了風聲。
    我在筆記本上寫下:“冬天是休養生息的季節,也是孕育希望的季節。路通了,水來了,民心齊了,這片黃土坡的春天,就要隨著土豆苗一起冒芽了。” 寫完合上本子,聽見窗外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大概是在新路上堆雪人吧。
    王書記掀簾進來,手裏捧著個烤紅薯:“澤嵐,嚐嚐,剛從火塘裏刨出來的。” 紅薯的甜香在窯洞裏彌漫開來,暖了胃,也暖了心。我知道,這個冬天隻是開始,等開春冰雪消融,這片土地上還會有更多的忙碌和希望 —— 那是屬於李家坳的,沉甸甸的土豆豐收的未來。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