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會議紀要

字數:5029   加入書籤

A+A-


    周一的農村工作座談會設在市政府三樓會議室,長條桌鋪著深綠色桌布,青花瓷茶杯在桌麵上擺成筆直的橫線,杯沿的金邊在日光燈下泛著柔和的光。李澤嵐提前半小時到會場,幫著林薇調試錄音筆,馬文濤正站在主席位旁,對著名單核對出席人員姓名牌,銀質鏈扣在袖口閃著細碎的光。
    “小嵐,把這份材料分下去。”馬文濤遞過來一摞打印好的《全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展表》,嘴角噙著標準的微笑,“等會兒記紀要機靈點,重點記張副市長的指示,別光顧著寫各縣區那些雞毛蒜皮的細節。”
    李澤嵐剛把材料分完,會議室的門就被推開了。張副市長走在最前麵,他約莫五十歲,頭發梳得一絲不苟,兩鬢雖有些花白,卻打理得整整齊齊。身上的深灰色西裝熨帖得沒有一絲褶皺,左手無名指戴著枚素圈銀戒,據說是下鄉插隊時老鄉給的,戴了三十年沒摘過。他的眼睛不算大,卻透著股洞察世事的銳利,看人時總習慣微微頷首,既帶著官威,又不讓人覺得疏遠。
    “張市長。”周明遠迎上去,指尖的月牙疤在握手時輕輕蹭過對方的掌心,“各縣區的人都到齊了。”
    張副市長點點頭,目光掃過全場,最後落在李澤嵐身上,帶著幾分審視:“這位是?”
    “市辦新來的同誌,李澤嵐,從青石鄉考來的。”周明遠側身介紹,“今天讓他跟著學學記紀要。”
    “基層來的好啊。”張副市長拍了拍李澤嵐的肩膀,掌心的溫度透過襯衫傳過來,“知道農民最需要啥,比我們這些坐辦公室的清楚。”他走到主席位坐下,剛翻開麵前的材料,就指著紅果村冷庫項目那欄:“這個項目我有印象,上次看簡報說把保鮮和加工結合起來了,值得好好研究。”
    會議九點準時開始,張副市長先通報全市農村工作情況。他說話時語速不快,每句話都像用秤稱過般紮實,提到問題時會輕輕敲敲桌麵,銀戒碰在木頭上發出清脆的聲響:“去年全市農村人均收入增長7.5,但山區縣比平原縣低了近3個百分點,差距在哪?就在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上。”
    雲溪縣農業局局長率先發言,他站起來時椅子腿蹭過地麵,發出刺耳的聲響:“張市長,我們縣那三萬多畝梯田,灌溉渠還是十年前修的,去年汛期衝垮了三成,再不修,今年玉米就得減產!”他的聲音帶著焦慮,額頭上的汗珠順著鬢角往下淌。
    “路的問題更要命!”青川縣代表緊跟著站起來,他穿著件洗得發白的夾克,袖口磨出了毛邊,“我們縣的核桃品質好,可山裏的路坑坑窪窪,批發商嫌運費貴,收購價壓得比白菜還低,農民都不想種了!”
    會議室裏的空氣漸漸緊繃,有人開始抱怨政策落實慢,有人說資金分配不合理。馬文濤在旁邊飛快地記錄,筆尖在紙上劃出急促的聲響,卻總在張副市長開口時放慢速度,連標點都標得格外工整,仿佛每個字都要經過反複推敲。
    周明遠一直沒說話,左手食指輕輕敲擊著桌布,月牙疤在燈光下忽明忽暗。直到討論快結束時,他才清了清嗓子:“各位說的問題,本質上是‘最後一公裏’的落地難題。”他拿起桌上的《進展表》,指著紅果村那欄,“青石鄉的冷庫能成,有個細節——他們不僅報了建設方案,還附了份《三年收益預測》,把冷庫能給農民帶來的增收算得清清楚楚,這樣的項目,資金自然願意傾斜。”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我建議,從下個月開始,所有農村項目申報必須附帶‘群眾受益清單’,寫清楚能讓多少農戶增收、解決多少就業,用數據說話。至於資金,是不是可以搞‘以獎代補’?哪個項目推進快、效果好,就多補點,逼著大家把事落到實處。”
    張副市長在筆記本上寫了半天,銀戒在紙頁上劃出細微的沙沙聲。他突然抬起頭,眼睛裏閃著亮光:“明遠這個建議好!說到點子上了!”他把筆往桌上一放,銀戒磕在桌麵上發出脆響,“下周讓市辦牽頭,聯合農業、財政部門,把‘群眾受益清單’的模板做出來,下放到各縣區。”他看向李澤嵐,“小同誌是從基層來的,對這個清單應該有體會,可以多提提意見。”
    李澤嵐沒想到會被點名,臉頰有些發燙:“我覺得可以加上‘群眾參與度’這欄。”他想起紅果村修路時,果農們主動出工,進度比預期快了半個月,“群眾自己上心的項目,往往推進得更順。”
    張副市長笑著點頭,眼角的皺紋擠成幾道溝壑,倒比平時多了幾分親和:“這個補充好,就加進去。基層同誌的實踐經驗,比我們坐在辦公室裏拍腦袋想的管用。”
    散會時已經十二點多,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桌布上,把茶杯的影子拉得很長。馬文濤拿著記錄本匆匆往外走:“我得趕緊回科裏整理,張副市長下午就要看初稿。”他瞥了眼李澤嵐手裏的本子,“小嵐,你的紀要寫完給我看看,別漏了重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回辦公室的路上,周明遠突然說:“不用給他看,直接交給我。”他放慢腳步,“寫紀要不是記流水賬,要把散的珠子串成鏈。今天會上提到的灌溉、修路、資金問題,本質上都是‘政策落地’的珠子,你要找到那根串珠子的線。”
    下午的辦公室很安靜,肖陽在電腦前打遊戲,趙秀蘭戴著老花鏡整理檔案。李澤嵐坐在工位上,攤開記錄本,周明遠說的“串珠子”總在腦子裏轉。他先把會上提到的問題一條條列出來,突然發現不管是灌溉渠還是山路,核心都是“政策如何真正惠及農民”——這就是那根線。
    他提筆寫下標題,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
    全市農村工作座談會紀要
    會議時間:2007年5月14日上午9001210
    會議地點:市政府三樓第一會議室
    出席人員:副市長張建軍、市農業局局長劉某某、各縣區農業部門負責人、市政府辦副主任周明遠等
    記錄人:李澤嵐
    會議內容:
    本次會議圍繞全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重點內容如下:
    一、現狀通報與問題反饋
    1. 副市長張建軍通報:截至2007年4月,全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年度計劃的42,其中青石鄉紅果村冷庫項目、柳溪縣大棚蔬菜基地等成效顯著,但仍存在區域進展不平衡問題。他強調:“山區縣與平原縣的收入差距,根源在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解決不好,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
    2. 各縣區代表反映主要問題:
    雲溪縣:灌溉渠老化嚴重,3萬畝梯田麵臨灌溉困難,急需修繕資金;
    青川縣:山區道路通行條件差,農產品運輸成本高,影響農民增收;
    其他縣區普遍存在“項目申報易、落地難”“資金到位慢”等情況。
    二、重點討論與建議
    1. 市政府辦副主任周明遠提出“政策落地最後一公裏”解決方案:
    推行“群眾受益清單”製度:所有農村項目申報需明確受益農戶數量、預計增收金額、解決就業人數等量化指標,避免“形象工程”; 實施“以獎代補”資金分配機製:根據項目推進速度、群眾滿意度等實績撥付資金,激發基層積極性。
    2. 市辦工作人員李澤嵐補充建議:在“群眾受益清單”中增設“群眾參與度”指標,鼓勵農民以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項目建設,提升項目可持續性。此建議獲張建軍副市長肯定。
    三、會議決定
    1. 由市政府辦牽頭,聯合農業局、財政局,於5月20日前製定《農村項目群眾受益清單模板)》,下發至各縣區;
    2. 6月起開展全市農村項目專項督查,由張建軍副市長帶隊,重點核查“受益清單”落實情況;
    3. 市財政預留2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用於獎勵成效突出的農村項目。
    散會時間:1210
    報送:市長、副市長
    分送:各縣區政府、市農業局、市財政局
    寫完最後一行字,李澤嵐長舒一口氣。窗外的陽光正好落在“張建軍副市長”那行,他突然明白周明遠說的“串珠子”是什麽意思——好的紀要不是簡單記錄,而是要從紛亂的討論中,提煉出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
    “寫完了?”周明遠不知什麽時候站在他身後,手裏端著個搪瓷杯。他拿起紀要看了半天,突然在“群眾參與度”那行畫了個圈:“這個補充得好,有基層的味道。”他把杯子往桌上一放,“馬文濤剛才來問了三次,你把這個給他,讓他按這個格式整理上報。”
    李澤嵐拿著紀要去找馬文濤時,對方正對著自己寫的草稿發愁。看到這份紀要,他先是愣了愣,隨即擠出笑容:“還是小嵐年輕,腦子轉得快。”手指劃過“張建軍副市長肯定”那行時,指甲微微收緊,卻沒再說什麽。
    趙秀蘭端著茶水走過,瞥見紀要上的字跡,笑著說:“這字看著就踏實,跟你人一樣。”肖陽湊過來,用胳膊肘碰了碰他:“可以啊澤嵐哥,剛上班就跟周主任合寫紀要,馬文濤臉都綠了。”
    李澤嵐沒說話,隻是把那份紀要仔細折好,放進文件夾。他知道,這不是什麽值得炫耀的事,就像在青石鄉修好一條路、蓋好一間教室,不過是做了該做的事。但當筆尖落在“群眾受益”這四個字上時,他突然覺得,機關裏的紙和基層的土地,其實是連著的——紙上的字寫得紮實,地裏才能長出好莊稼。
    周明遠的搪瓷杯還放在他桌上,裏麵的茶水漸漸涼了,杯壁上印著的“為人民服務”卻越發清晰。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