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分寸

字數:2829   加入書籤

A+A-


    12月的青石鄉,雪後初晴的陽光透過鄉黨委辦公室的玻璃窗,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李澤嵐剛把辛普勞專家來訪的接待方案改到第三稿——特意加了“邀請種薯戶代表參與技術交流”的環節,正低頭標注細節時,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敲了三下。
    “請進。”李澤嵐抬頭,就見張衛國走了進來。這位新調來的副書記約莫四十出頭,中等個頭,一身深灰色西裝熨得沒有半分褶皺,領口的紐扣扣得嚴絲合縫;頭發梳得一絲不苟,連額前的碎發都像是用發膠固定過;鼻梁上架著副銀邊眼鏡,鏡片後的眼睛不大,卻透著股審視的銳利,手裏拎著個黑色公文包,包帶繃得筆直,整個人透著股機關裏打磨出的“規整感”,與李澤嵐挽著袖口、桌上堆著報表的隨性模樣,形成了鮮明對比。
    “李書記,沒打擾你吧?”張衛國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錯辨的沉穩,他沒有像一般人那樣隨意落座,而是先站在辦公桌前,微微頷首,才從公文包裏拿出兩頁紙,輕輕放在李澤嵐麵前,“這是我擬的近期黨建工作安排,還有全鄉低保戶摸查計劃,先給你過目,看看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李澤嵐拿起文件,目光快速掃過——黨建安排裏寫著“每周三下午組織村支書集中學習,不得請假”,低保摸查則計劃“由鄉民政辦牽頭,各村提交書麵材料,10日內完成匯總”。字裏行間都是“按流程來”的嚴謹,卻沒提半句與青石鄉核心的薯條廠相關的事,更沒考慮種薯戶白天忙生產、沒時間參加集中學習的實際情況。
    “張書記剛來就把工作梳理得這麽清楚,效率很高。”李澤嵐放下文件,語氣平和,“不過有兩個小建議——薯條廠有12名工人黨員,都是本地種薯戶,周三下午正是車間趕工的關鍵時候,集中學習恐怕沒人能到場;還有低保摸查,咱們鄉有5戶低保戶是種薯戶,去年受天氣影響減產,光看書麵材料可能摸不透實際困難,是不是可以結合種薯技術幫扶一起做?”
    張衛國推了推眼鏡,鏡片反射出一點冷光,他沒有立刻接話,反而從公文包裏又拿出一本《鄉鎮黨委工作手冊》,翻到某一頁,指給李澤嵐看:“李書記,按手冊規定,基層黨建學習需保證‘全員參與、集中開展’,特殊情況可事後補課,但不能隨意調整時間;低保摸查則需‘按程序審核材料,確保公平公正’,實地走訪可作為補充,但不能替代書麵審核。”
    他的語氣依舊平穩,卻帶著種“按規矩辦事”的強硬,像是在提醒李澤嵐“別越界”。李澤嵐心裏微微一沉——他原本以為,張衛國來“配合”工作,會先了解青石鄉的實際情況,沒想到對方一上來就拿著“規矩”說話,把“黨建”“民生”和“產業”拆得清清楚楚,像是在刻意劃清界限。
    更讓他別扭的是,下午的全鄉幹部碰頭會上,這種“界限感”更明顯了。原本該由李澤嵐這位黨委書記先做工作部署,張衛國卻主動先開口,手裏拿著那份黨建安排,聲音清晰地說:“從下周起,每周三下午兩點,在鄉會議室開展黨員學習,所有村支書、主任必須參加,缺席者需向我書麵說明原因;鄉黨委的會議紀要,以後由我負責整理簽發,確保信息傳達準確無誤。”
    話音落下,會議室裏靜了幾秒。按慣例,鄉黨委書記是全鄉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會議紀要理應由書記簽發,黨建學習也該結合全鄉重點工作統籌安排。可張衛國一上來就把“黨務”和“紀要簽發權”抓在手裏,話裏話外都透著“我來管日常黨務”的意味,倒像是他成了“主心骨”,李澤嵐反而成了隻抓產業的“鄉長”——這跟縣裏說的“張副書記配合李書記”完全擰了過來。
    李澤嵐坐在主位上,手指輕輕叩著桌麵,臉上沒露半點情緒,隻是等張衛國說完,才緩緩開口:“張書記的安排很細致,黨建學習要抓,會議紀要要規範。另外補充兩點:一是薯條廠的工人黨員,由廠裏的黨員組長負責組織晚間學習,材料我讓辦公室同步送過去;二是低保摸查,民政辦先收材料,下周我帶幾個人去種薯戶家裏走走,看看實際情況。其他工作,還是按之前的分工推進。”
    他的話沒否定張衛國的安排,卻悄悄把“工人黨員學習”和“低保戶實地走訪”抓了回來,既給了張衛國麵子,也守住了自己的底線。散會時,張衛國走在最後,特意跟李澤嵐說:“李書記,以後黨務上的事,咱們多溝通,我盡量配合你的工作。”
    “應該的,咱們都是為了青石鄉的工作。”李澤嵐笑著點頭,心裏卻沒放鬆——張衛國這話聽著客氣,眼神裏的“疏離”卻沒藏住。他能感覺到,這位新搭檔不是來“配合”的,更像是來“製衡”的,隻是對方把“規矩”當幌子,做得滴水不漏。
    晚上蘇晴來鄉上找他,見他對著報表發呆,忍不住問:“今天張書記報到,是不是不順利?”
    李澤嵐把下午的事跟她說了,蘇晴想了想,道:“他剛調來,可能是想盡快立住腳,才會刻意強調‘黨務’和‘規矩’,怕被人說‘沒存在感’。不過你也別太急,他按規矩來,你就按實際情況辦,慢慢磨合。真要是他故意找茬,你手裏有薯條廠的成績,有老鄉們的支持,也不怕。”
    李澤嵐點點頭,心裏亮堂了些。他不是怕張衛國“來者不善”,而是怕這種“各管一攤”的做法,把鄉裏的工作拆成兩半。但現在看來,張衛國雖然有“製衡”的心思,卻沒敢明著越界,隻要自己守住“產業為核心、民生為根本”的底線,慢慢跟他磨,總能把工作擰成一股繩。
    第二天一早,李澤嵐剛到辦公室,就看見門口放著一份張衛國送來的《黨員學習補充方案》,上麵加了一行字:“薯條廠工人黨員可采取晚間學習模式,由廠內黨員組長負責,學習記錄每周報我處備案。”李澤嵐看著那行字,嘴角輕輕勾了勾——看來張衛國也懂“分寸”,沒打算把關係鬧僵。
    他拿起方案,往張衛國的辦公室走——不管對方是真心調整,還是刻意示好,他都得主動走這一步。基層工作,從來不是“非黑即白”,有時候“磨”比“爭”更管用。隻要能把青石鄉的工作做好,把薯條廠辦下去,這點“別扭”,不算什麽。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