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繼續
字數:2818 加入書籤
李澤嵐和蘇晴去拜訪第二位老戰友——孫長林。孫家住在海澱區的一個老式家屬院,樓道裏貼著“鄰裏互助”的老標語,牆麵上還有當年用紅漆寫的“為人民服務”,雖已褪色,卻依舊醒目。孫長林的兒子孫建軍在門口迎接他們,他穿著軍裝,是某部的團級幹部,笑著說:“小晴、澤嵐,快進來,我爸一早就起來收拾,說要給你們看他當年的扶貧筆記。”
孫長林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穿著一身中山裝,胸前別著一枚“抗美援朝紀念章”。他今年85歲,聽力有些下降,說話聲音洪亮,看到兩人進來,立刻起身:“小晴,澤嵐,坐!聽說澤嵐拒絕了大企業的低價收購,保住了老鄉們的利潤,好樣的!有你爺爺當年的風骨——當年在朝鮮戰場,他為了掩護傷員,腿被子彈打穿,硬是拖著傷腿把人背了下來,從不為自己謀私利。”
孫長林與蘇振邦是抗美援朝時的“生死兄弟”,上甘嶺戰役中,兩人在同一個坑道裏堅守了七天七夜。後來,孫長林轉業到民政部,深耕農村低保與扶貧領域,退休前是民政部常務副部長。“我搞了一輩子扶貧,最清楚老鄉們的難處——不是不想幹,是沒門路、沒技術、沒保障。”孫長林看著李澤嵐,語氣鄭重,“你在青石鄉辦薯條廠,不僅給老鄉們找了門路,還搞了‘黨員聯戶’,幫他們解決技術、銷售的問題,這就是最好的扶貧。”
他從書房拿出一遝厚厚的文件,封麵上寫著《全國農村產業扶貧調研報告19902005)》,裏麵夾著不少老照片——有孫長林在貴州山區跟老鄉們一起種果樹的場景,有他在甘肅農村給老鄉們講低保政策的畫麵,還有他跟蘇振邦一起在田間地頭商量扶貧辦法的合影。“這是我退休前做的調研,跑了全國18個省、56個貧困縣,總結了不少經驗教訓。”孫長林翻著報告,指著其中一頁說,“你看,凡是產業扶貧搞得好的地方,都有三個特點:一是帶頭人靠譜,真心為老鄉辦事;二是利益聯結緊密,老鄉能從產業中持續受益;三是政策配套到位,解決技術、資金、銷路的難題。你到了農業部,要多推動這方麵的政策,讓更多地方學到青石鄉的經驗。”
他還特意拿出一張老照片,照片上是蘇振邦和他在河北農村的田埂上,兩人蹲在地上,手裏拿著穀穗,正在跟老鄉們討論收成。“這是1986年,你爺爺跟我去河北搞扶貧,看到老鄉們種的穀子產量低,就從農業研究所請來專家,教老鄉們科學種植,當年產量就翻了一番。”孫長林看著照片,眼裏滿是懷念,“你爺爺常說,扶貧不是給老鄉們送錢送物,是給他們‘造血’的本事,讓他們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澤嵐,你要記住,不管在哪個崗位,都要守住這份初心。”
中午,孫長林留兩人吃飯,餐桌上擺滿了家常菜,孫建軍笑著說:“澤嵐,嚐嚐我爸做的紅燒肉,這是他當年在農村跟老鄉學的,說要不是當年跟著老鄉學做飯,在坑道裏早就餓肚子了。”孫長林也笑著說:“當年在農村,跟老鄉們一起做飯、一起吃飯,感情才深。現在搞農村工作,也要多跟老鄉們坐在一條板凳上,聽他們說心裏話,這樣才能把事辦好。”
下午,兩人去拜訪第三位老戰友——周建國。周家住在西城區的一處老宅院,院子裏種著一棵石榴樹,枝繁葉茂,掛滿了青澀的果子。周建國今年80歲,精神矍鑠,戴著一副金邊眼鏡,氣質儒雅,看到兩人進來,笑著說:“小晴、澤嵐,快坐,我剛整理完你爺爺當年的一些資料,正想給你們看看。”
周建國與蘇振邦是建國後一起參與土地改革時認識的,兩人背著鋪蓋卷,走遍了河北、山東的幾十個農村,挨家挨戶了解農民的土地訴求。後來,周建國進入國務院研究室,成為農業經濟政策研究領域的專家,退休前是資深研究員。“我跟你爺爺一起搞土改時,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農村的事,得聽農民的意見,不能拍腦袋決策。”周建國給兩人倒了杯茶,語氣平和卻帶著分量,“當年分土地,有的地方想‘一刀切’,按人頭平均分,但老鄉們有意見——有的家裏勞力多,想多種點地;有的家裏老弱多,想少種點地,多搞點副業。後來,我們就搞‘自願組合、按需分配’,老鄉們自己商量,反而把事辦得順順當當。”
周建國拿出厚厚的一遝政策解讀材料,裏麵有他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央一號文件的分析,也有他對各地農業產業案例的點評。“你到了農業部,要先懂政策,再懂農村。”周建國指著材料說,“比如中央提‘鄉村振興’,核心是‘產業振興’,但各地情況不一樣,不能搞‘一刀切’——平原地區適合搞規模化農業,山區適合搞特色種植養殖,城郊適合搞休閑農業。你在青石鄉搞薯條產業,就是結合了當地的資源優勢,這就是‘因地製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還拿出自己寫的《農業政策製定方法論》,裏麵詳細記錄了如何把基層經驗轉化為政策——從調研、總結,到征求意見、試點推廣,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的方法和案例。“政策製定不是‘閉門造車’,要先下去調研,把基層的好經驗找出來;再組織專家論證,看看哪些能推廣;最後還要試點,在實踐中完善。”周建國看著李澤嵐,語重心長地說,“你在青石鄉的經驗很寶貴,但不能直接照搬,要提煉出‘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比如‘黨員聯戶如何落地’‘合作社如何與市場對接’,把這些寫進政策,才能讓更多老鄉受益。”
從周家出來時,夕陽已經西下,餘暉灑在胡同裏,給青石板路鍍上了一層金色。李澤嵐手裏拎著滿滿的筆記、手冊和調研報告,心裏沉甸甸的——這兩天的拜訪,每位老戰友都傾囊相授,從基層實踐到政策製定,從群眾工作到全局思維,句句都是幹貨,比在黨校學三個月都管用。
蘇晴看出他的感慨,笑著說:“爺爺的老戰友們,都是真心想幫你。他們這輩人,一輩子都在為老百姓做事,就盼著後輩能把這份初心傳下去。”
李澤嵐點點頭,看著手裏的資料,又想起蘇振邦老紅軍的照片和那隻舊水壺,心裏暗暗下定決心:到了農業部,一定要守住“為民務實”的初心,把基層的聲音帶上去,把惠民的政策落下來,不辜負老紅軍的期望,不辜負蘇家的家風,更不辜負青石鄉老鄉們的信任。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