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開會

字數:3310   加入書籤

A+A-


    2011年7月下旬的一個周五下午,農業部農業產業司的會議室裏,一場關於“十二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的研討會正熱烈進行。窗外的陽光透過百葉窗,在桌麵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李澤嵐坐在角落,手裏握著那本寫滿批注的《四次經濟危機中三農角色演變分析》,認真聽著各位領導和同事的發言,時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要點。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麵臨的核心問題,還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難題,種糧收益低、農民積極性不足,這些都需要通過政策扶持來解決。”司長張建軍的聲音沉穩有力,目光掃過在場眾人,“大家都從各自的角度談談,下一步農業扶持政策的重點應該放在哪裏?”
    會議室裏陷入短暫的沉默,李澤嵐看著手中的材料,想起河南調研時張大爺布滿老繭的手,想起青石鄉老鄉們期待的眼神,又想起半個月來梳理的四次經濟危機中三農的“犧牲與擔當”,心裏湧起一股強烈的表達欲。他深吸一口氣,舉起了手。
    “李澤嵐同誌,你來說說。”張建軍點頭示意。
    李澤嵐站起身,雙手捧著材料,語氣堅定而懇切:“張司長,各位領導、同事,結合我前段時間在河南的調研,以及對建國後幾次經濟危機中三農角色的梳理,我認為農業扶持政策的核心,應該放在‘還賬’與‘賦能’上——既要償還長期以來三農為國家發展做出的犧牲,也要真正賦予農村和農民發展的能力,讓農業從‘被動承接壓力的緩衝閥’,變成‘主動支撐發展的動力源’。”
    他將材料分發給眾人,指著其中的梳理表格:“大家可以看到,建國以來,我國經曆的四次經濟危機和生產過剩困境,都是依靠三農實現了‘軟著陸’,而不是‘硬碰硬’引發社會動蕩。第一次是1950年代,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農村為工業化積累了200億原始資金;第二次是1980年代末,農村市場消化了60的輕工過剩產品;第三次是1990年代末,農村建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消耗了40的建材產能;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家電下鄉’和農村基建吸納了2000多萬失業農民工,拉動近4000億消費。”
    “這四次‘軟著陸’,三農扮演的都是‘壓艙石’的角色。”李澤嵐的聲音提高了幾分,眼神裏帶著對三農的敬畏,“如果沒有農村承接過剩產能、吸納剩餘勞動力,如果每次危機都選擇‘硬碰硬’地讓城市工業獨自承壓,很可能引發大規模失業、物價暴漲等問題,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都會受到衝擊。可以說,農業的穩定,就是國家穩定的基石;農民的付出,為國家強盛築起了看不見的防線。”
    這話讓會議室裏的氣氛變得凝重,不少人拿起材料,認真翻看起來。張紅梅點點頭,示意李澤嵐繼續說。
    “正是因為三農做出了這麽大的貢獻,所以現在的扶持政策,必須把‘重中之重’落到實處。”李澤嵐接著說,“比如咱們的農業補貼,目前河南糧農一畝地才60塊,不夠覆蓋化肥漲價的成本;比如農機補貼,小型農機補貼比例隻有30,小農戶根本買不起;再比如補貼發放流程,要跑四五個部門,耗時三五個月,老鄉們怨聲載道。這些問題不解決,‘大力支持農業’就是一句空話。”
    他想起領導人提出的“免除農業稅”政策,語氣裏滿是感慨:“2006年國家全麵取消農業稅,這是曆史性的進步,是對農民長期付出的第一次‘還賬’,當時河南的老鄉們放鞭炮慶祝,說‘種地不用交錢了,終於能喘口氣了’。但這還不夠,現在的農業扶持,要比取消農業稅走得更遠——不僅要‘不向農民要錢’,還要‘給農民送實惠’‘幫農民謀發展’。”
    李澤嵐提出了三項具體建議:一是大幅提高農業補貼標準,將糧食生產綜合補貼從每畝60元提高到150元,重點向種糧大戶和小農戶傾斜,同時建立補貼與農資價格、糧食價格掛鉤的動態調整機製,確保農民種糧不虧本;二是簡化補貼申請流程,推廣河南建安區“合作社統一代辦”“村級一站式服務”的經驗,建立跨部門的補貼信息管理係統,實現“數據多跑路、農民少跑腿”,讓補貼在兩個月內直達農戶賬戶;三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農村水利、倉儲物流等設施,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又消化工業過剩產能,但要避免“重建設、輕維護”,確保設施能真正服務農民。
    “農業是國之根本,這句話不是一句口號。”李澤嵐最後總結道,“隻有讓農民種糧有收益、有尊嚴,讓農村有發展、有活力,農業才能持續發揮‘穩大局’的作用,國家才能在麵對各種經濟風險時,始終保持穩定和強盛。我們製定政策,要多想想河南老鄉們‘豐收不增收’的無奈,多想想青石鄉農民‘守著土地沒奔頭’的迷茫,把每一分扶持資金都用在刀刃上,真正讓三農從‘付出者’變成‘受益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澤嵐坐下後,會議室裏響起了掌聲。張建軍看著他,眼裏滿是讚許:“澤嵐同誌的發言很有深度,既梳理了曆史,又結合了基層實際,提出的建議也很具體。三農為國家四次‘軟著陸’做出的貢獻,確實值得我們銘記和回報。接下來,綜合處要以澤嵐同誌的分析為基礎,結合各地調研情況,牽頭製定農業扶持政策的具體方案,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到實處。”
    散會後,張紅梅走到李澤嵐身邊,拍了拍他的肩:“澤嵐,今天說得很好,把三農的‘價值’說透了。以後在政策製定中,就要保持這份對農民的敬畏和擔當。”
    李澤嵐點點頭,心裏滿是振奮。他知道,自己的發言隻是一個開始,要真正推動農業扶持政策落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他有信心,隻要堅持“農為邦本”的理念,隻要心裏裝著農民的需求,就一定能為三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走出會議室,夕陽已經西下,金色的陽光灑在農業部辦公大樓上,顯得格外莊嚴。李澤嵐看著樓前“為人民服務”的石碑,想起蘇振邦老紅軍筆記裏的話:“農民是國家的根,農業是國家的本,忘了根、丟了本,國家就站不穩。”他握緊拳頭,在心裏暗暗說:“爺爺,老鄉們,我一定會努力,讓農業真正成為國之根本,讓農民真正過上好日子!”
    回到四合院,蘇晴早已做好了晚飯,看到他回來,笑著問:“今天研討會怎麽樣?看你一臉振奮的樣子,肯定有收獲。”
    李澤嵐坐下後,把會議上的發言和張司長的指示講給蘇晴聽,語氣裏帶著激動:“晴晴,我覺得自己越來越明白‘三農’的意義了。以後不管遇到什麽困難,我都要堅持為農民發聲,推動政策向農村傾斜,不辜負那些為國家付出的老鄉們。”
    蘇晴給他夾了一筷子菜,眼裏滿是支持:“我相信你,你從來都是說到做到。不過也要注意身體,別為了工作累壞了。”
    李澤嵐點點頭,拿起筷子,心裏滿是踏實。他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但隻要守住“為農民謀利、為農業盡責”的初心,就一定能在農業部的崗位上,為“農為邦本”這四個字,寫下最生動的注腳。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