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蟄伏
字數:7489 加入書籤
北京的春天總帶著幾分揮之不去的料峭,四月初的風裏還裹著寒意,四合院牆角的香椿樹卻已迫不及待冒出紫紅的嫩芽,像一串串小巧的瑪瑙。蘇晴踩著晨露摘下一把,在廚房裏用沸水焯過,撒上細鹽、淋上香油,簡單一拌,清爽的香氣便漫了一屋。李澤嵐坐在餐桌旁,夾起一筷香椿送進嘴裏,鮮嫩中帶著微苦的後味,恰如他當下的處境——看似平穩的仕途裏,藏著需要慢慢品咂的深意。
“你嚐嚐這個,比菜市場買的新鮮多了。”蘇晴把一盤涼拌香椿推到他麵前,順手翻出手機裏的照片,“對了,雲南普洱的茶農昨天給我發消息,說按咱們之前聊的搞了采茶體驗,這周末遊客比去年同期多了三成,茶葉一斤能多賣二十塊呢。”她指著照片裏戴鬥笠的遊客蹲在茶園采茶的場景,眼裏閃著雀躍的光,“有個老茶農特意拍了孫子的獎狀給我看,說現在收入穩了,孩子報興趣班也敢選貴的了。”
李澤嵐湊近屏幕,看著照片裏茶農黝黑臉上的笑容,心裏泛起一陣踏實的暖意。他想起去年冬天在蘇州拙政園看到的農事體驗區,當時隻是覺得“這法子或許能幫到老鄉”,如今真在千裏之外的西南山區落地生根,那種成就感,比在部委會議上獲得領導表揚更真切。“挺好,讓他們把體驗流程再細化些,比如加個炒茶演示,遊客不僅能采茶,還能帶走自己參與炒製的茶葉,溢價空間能更大。”他一邊說,一邊給蘇晴夾了塊排骨,“你寫報道的時候也可以提一嘴,說不定能給其他地方的農戶做個參考。”
蘇晴點點頭,又說起報社的事:“那篇‘農旅融合’的評論登了頭條後,河北、山東好幾個農業局都打電話來要方案細則,還有個讀者寄了袋自家種的小米,附言說家裏種了十畝地,年年豐收卻賣不上價,問能不能也搞個體驗遊。”她歎了口氣,“我把你的聯係方式給了他,你抽空回個電話吧,能幫一把是一把。”
“好,晚上我就打。”李澤嵐應著,心裏卻在盤算——全國像這樣“豐產不豐收”的農戶還有很多,僅憑一篇報道、一個試點遠遠不夠。從東北黑土地的玉米大豆,到華北平原的小麥雜糧,再到西南山區的茶葉果蔬,各地農業資源稟賦不同,麵臨的問題也千差萬別:東北是“大而不強”,規模化種植但產業鏈短;華北是“小而分散”,農戶單打獨鬥難抗市場風險;西南是“特而不優”,特色農產品缺品牌、缺渠道。年底的下基層調研,必須把全國不同區域的症結摸得更透,才能拿出從“單點突破”到“係統推進”的解決方案。
日子就這麽在平淡中透著紮實,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李澤嵐每天踩著七點半的鍾點走進農業部辦公大樓,電梯裏總能遇到幾個熟悉的同事,互相道聲“早”,便各自走向工位。他的辦公桌靠窗,陽光好的時候,能看到樓下院子裏的玉蘭花次第開放。坐下後的第一件事,是泡一杯茉莉花茶,搪瓷缸子是去年單位發的,杯身上印著“為農服務”四個紅字,邊角已經有些磨損,卻透著一股子實在勁兒。
茶泡好,他便翻開桌上的文件堆——最上麵是全國三大試點片區的月度進度匯總:西南片區雲南、貴州、四川)的“山區農業+民族旅遊”模式,已在20個村寨落地,茶葉、菌菇等特色農產品通過旅遊渠道銷售占比提升至15;西北片區陝西、甘肅、寧夏)的“紅色旅遊+雜糧種植”,延安周邊30個村搞起“農家體驗院”,小米、紅棗的直銷率提高了20;華東片區江蘇、浙江、安徽)依托水鄉園林資源,“農事體驗+休閑度假”模式成熟,農戶人均增收超3000元。
他逐頁翻看數據,眉頭漸漸皺起:西南片區雖然增速快,但基礎設施短板明顯,30的試點村因山路崎嶇導致遊客承載力不足;西北片區受限於季節,冬季遊客量驟降,農戶收入不穩定;華東片區則出現同質化競爭,多個村子紮堆搞采摘園,遊客分流嚴重。這些問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全國農旅融合發展的共性矛盾。
正思索著,西北片區聯絡員的電話打了進來:“澤嵐,跟你說個事,陝西榆林周邊幾個村,冬天遊客少,農戶閑得慌,都想著出去打工,好不容易搞起來的農家院眼看要黃了,你看能不能想想辦法?”
李澤嵐沒有立刻給出解決方案,而是追問:“除了榆林,甘肅慶陽、寧夏固原的試點村是不是也有類似問題?冬天當地有沒有什麽特色資源,比如民俗活動、農產品加工?”
對方愣了一下,隨即回答:“好像都有這問題!冬天冷,遊客不愛出門,不過咱們這邊冬天有做粉條、釀米酒的傳統,還有扭秧歌、剪窗花這些民俗,就是沒人想著和旅遊結合。”
“這就有辦法了。”李澤嵐心裏有了思路,“你先統計下西北三個省冬季閑置的農家院數量、具備手工技能的農戶人數,咱們搞個‘西北冬季農旅融合專項計劃’。一方麵,把民俗活動打包成‘冬日鄉村體驗套餐’,聯係旅行社推冬季短途遊;另一方麵,在農家院搞‘農產品加工工坊’,讓遊客體驗做粉條、釀米酒,做好的產品可以帶走,既能增加農戶收入,又能留住客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頓了頓,補充道:“這事不能隻在西北搞,要形成可複製的經驗。你同步梳理下東北片區的冬季資源,他們有冰雪、霧凇,或許能搞‘冰雪農耕體驗’,比如冰下捕魚、雪地裏采摘大棚蔬菜,將來可以把‘季節性補位’納入全國農旅融合的指導方案,讓不同區域互相借鑒應對淡旺季的辦法。”
掛了電話,李澤嵐立刻打開電腦,新建了《全國農旅融合區域互補性研究》文檔。他清楚,解決農業問題不能局限於單一區域,必須站在全國視角,讓資源在區域間流動互補——比如華東的客源可以引流到西北冬季市場,西南的特色農產品可以通過華東的旅遊渠道銷售,東北的規模化經驗可以賦能華北的小農戶。這些思考,都被他密密麻麻地寫進文檔,成為年底調研的重要方向。
四月中旬的一天,快下班時,李澤嵐接到通知,司長張建軍要見他。他心裏略一琢磨,猜大概率是和年底的下基層調研有關,便整理了下衣襟,拿著筆記本和剛寫好的區域互補性研究初稿,敲響了司長辦公室的門。
“進來。”張建軍的聲音透過門板傳來,帶著一貫的沉穩。
李澤嵐推開門,隻見張建軍正坐在辦公桌後翻看一份厚厚的文件,封麵上寫著《2012年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百葉窗濾過的陽光在桌麵上投下一道道斑駁的光影。“司長,您找我?”他站在辦公桌前,保持著恰當的距離。
張建軍抬起頭,指了指對麵的椅子:“坐吧。找你是說年底下基層調研的事,咱們司打算搞一次大規模的,覆蓋東北、華北、華東、西南、西北、華南六個片區,十二個省份,重點有兩個:一是摸清‘農旅融合’試點在不同區域的落地成效和問題,二是調研各地農業補貼政策的差異化需求。”
他把文件推到李澤嵐麵前,繼續說道:“這半年你牽頭做了試點跟蹤、區域互補性研究,還協調解決了幾個跨區域的問題,思路很清晰。我打算讓你帶隊去西南片區,負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重點研究‘山區農業+民族旅遊’的融合模式。但記住,不能隻盯著西南,要帶著‘全國對比’的眼光去,比如西南的‘小而特’如何借鑒華東的‘精而美’,如何對接東北的‘大市場’,形成一套覆蓋不同地形、不同民族地區的農旅融合方法論。”
李澤嵐心裏一振——這不僅是一次調研任務,更是讓他參與全國農業政策頂層設計的機會。西南片區山地占比超70,農業分散性強,涉及苗、彝、傣等多個少數民族,麵臨的“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文化資源轉化”“基礎設施滯後”等問題,在全國山區、民族地區都具有代表性。如果能把西南的經驗提煉成可複製的模式,對推動全國農業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他定了定神,語氣平靜卻堅定:“謝謝司長信任。我計劃分三步開展調研:第一步,實地走訪三省20個試點村,聚焦‘基礎設施、利益分配、文化融合’三個核心問題;第二步,組織片區座談會,邀請其他五大片區的聯絡員視頻參會,分享各自經驗,找出區域互補點;第三步,形成《全國農旅融合區域差異化發展報告》,不僅提出西南的解決方案,還會針對東北‘規模效應不足’、華北‘散戶經營’、華南‘熱帶農業轉化弱’等問題,給出跨區域協同的建議。”
張建軍拿起李澤嵐帶來的研究初稿,翻了幾頁,臉上露出明顯的讚許:“很好,有這個全局意識就對了。咱們搞農業工作,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學會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找辦法。比如你提到的‘區域互補’,可以聯動文旅部、交通部一起推進,讓交通部門在西南山區優先建設‘旅遊產業路’,文旅部把西南民族文化納入全國旅遊推廣計劃,形成部門合力。”
他頓了頓,又叮囑道:“下去調研時,多聽農戶的真話,哪怕是罵聲也要記下來。遇到跨部門協調的難題,直接找我,咱們一起推動解決。記住,調研的目的不是寫一份漂亮的報告,而是要真正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裏’,讓全國不同區域的農戶都能享受到農旅融合的紅利。”
“好的,我記住了。”李澤嵐把司長的叮囑一一記下,又詳細匯報了後續工作打算:比如聯合發改委梳理全國農村交通短板,優先解決試點村通路問題;對接文旅部非遺保護中心,讓少數民族技藝傳承人入駐試點村,提升農旅體驗的文化附加值。張建軍聽得很認真,不時點頭,還在筆記本上做了標注,最後說:“這些事你放手去做,需要資源協調隨時找我。”
走出辦公室時,李澤嵐手心微微有些發熱,夕陽透過走廊的窗戶灑在身上,暖洋洋的。他知道,這次調研不僅是對自己能力的考驗,更是參與全國農業政策製定的重要契機。從“關注單點問題”到“統籌區域發展”,從“部門內工作”到“跨部委協同”,他的視野正在不斷拓寬,這對他未來的仕途發展,將是重要的積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晚上回到家,蘇晴正在廚房裏忙碌,燉排骨的香氣順著門縫鑽出來,暖融融的。李澤嵐換了鞋,徑直走進廚房,從身後輕輕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上,輕聲說:“年底我要帶隊去西南下基層調研,負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這次不隻是簡單摸底,還要做全國六大片區的對比分析,形成可推廣的政策建議。”
蘇晴轉過身,笑著幫他理了理被風吹亂的頭發:“那太好了!報社正好打算搞一個‘全國鄉村旅遊地圖’係列報道,我負責西南片區,咱們說不定還能在普洱碰個麵。”她頓了頓,想起上次李澤嵐去陝北調研時的場景,忍不住調侃,“這次可別再穿皮鞋下田了,上次你那鞋陷在泥裏,還是老鄉幫你拔出來的,我聽著都替你臉紅。”
李澤嵐笑著撓撓頭:“這次肯定不會了,回頭我就去買雙防滑的膠鞋。”他把司長的叮囑和自己的調研思路慢慢說給蘇晴聽,“西南那邊少數民族多,語言不通、習俗各異是個大問題,而且小農戶和企業的合作矛盾突出,這其實是全國山區農業的共性難題。我想借著這次調研,摸清楚不同民族地區的合作模式,看看能不能總結出‘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三方共贏機製,在全國推廣。”
蘇晴一邊翻炒鍋裏的青菜,一邊認真幫他出主意:“語言不通的話,你可以提前聯係當地農業局,讓他們派個懂方言的幹部跟著,最好是本村出身的,農戶更容易信任。至於合作矛盾,你可以設計一個‘利益分配測算表’,把產量、成本、利潤、風險都寫清楚,用農戶能看懂的方式算明白賬,比空口講道理管用。”
她想了想,又補充道:“對了,我跑過全國不少農村,發現一個共性問題:各地農旅項目都缺專業人才,要麽不懂經營,要麽不會宣傳。你調研時可以統計下全國試點村的人才缺口,建議農業部聯合教育部搞個‘農旅人才定向培養計劃’,從農村選年輕人去高校學習旅遊管理、農產品營銷,畢業後回村創業,這樣才能讓項目長久活下去。”
李澤嵐眼睛一亮:“這個主意好!人才是根本問題,光靠外部輸血不行,得培養本土造血能力。”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從調研路線的規劃聊到全國性人才政策的構想,從跨部門協調的難點聊到區域協同的具體路徑,不知不覺間,晚飯已經擺上了桌。看著桌上熱氣騰騰的飯菜,聽著蘇晴絮絮叨叨的叮囑,李澤嵐心裏滿是安穩——有這樣一個既能知冷知熱、又能從全國視角給自己出謀劃策的伴侶,再難的事,似乎也變得容易了些。
接下來的日子,李澤嵐依舊保持著兩點一線的生活節奏,隻是私下裏多了不少“額外功課”。每天下班後,他都會在辦公室多留一個小時,整理全國六大片區的資料:不僅統計每個片區的試點數量、農戶增收數據,還特意收集了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民俗文化、交通現狀,甚至把近三年的農業補貼發放標準、文旅推廣投入都梳理成冊。
他發現,東北片區雖然規模化程度高,但農機補貼向大型機械傾斜,忽視了山區小塊耕地的需求;華南片區熱帶水果豐富,卻因冷鏈物流薄弱,難以通過旅遊渠道外銷;華北片區的民俗資源與農業結合度低,農旅項目缺乏特色。這些發現,都被他一一記錄在調研預案裏,計劃在調研中重點驗證,尋找解決方案。
周末在家,他更是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準備調研上。蘇晴去報社加班時,他便坐在書桌前,對著全國地圖勾勒“農旅融合區域協同示意圖”:用紅色標注西南的“特色農產品輸出帶”,藍色標注華東的“客源輸入帶”,黃色標注東北的“規模化技術推廣帶”,綠色標注華北的“民俗文化融合帶”,試圖通過可視化的方式,找到區域間的互補路徑。
遇到跨部門協調的難題,他會主動找辦公室的老張請教。老張在農業部工作了二十多年,跑遍了全國的農村,還曾參與過多個部委聯合項目,經驗豐富得很。“張哥,你以前協調過交通部門給農村修路的事吧?西南山區好多試點村離主幹道太遠,遊客進不去,農產品運不出,我想借著這次調研,推動‘旅遊路+產業路’一體化建設,該怎麽跟交通部門對接?”
老張喝了口茶,慢悠悠地說:“這事得找交通運輸部的農村公路建設處,他們有個‘四好農村路’專項規劃,你可以把‘農旅融合試點村’納入他們的優先建設名單。但不能隻提旅遊需求,要站在全國鄉村振興的角度,強調‘路通了既能帶動旅遊增收,又能打通農產品外銷渠道,還能方便村民就醫上學’,多維度論證其必要性。另外,你可以聯合文旅部一起行文,兩個部委聯合申請,分量不一樣,也能讓交通部門看到這是全國性的需求,不是某個地區的小事。”
李澤嵐認真記下,又問:“那全國試點村的冷鏈物流短板怎麽解決?華南的水果、西南的菌菇,都離不開冷鏈,單靠一個地區很難建成覆蓋網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就要聯動發改委和商務部了。”老張繼續說道,“發改委有冷鏈物流專項補貼,商務部在搞‘農產品流通骨幹網’建設,你可以牽頭做一份《全國農旅融合冷鏈物流需求報告》,匯總各片區的需求數據,推動把試點村的冷鏈設施納入全國骨幹網,實現區域間冷鏈資源共享。比如華南的冷鏈車,在水果淡季可以調往西南運輸菌菇,提高利用率。”
這些話讓李澤嵐茅塞頓開,他立刻在筆記本上寫下“聯合多部委出台《全國農旅融合基礎設施協同建設意見》”,打算調研結束後推動這件事。他深知,農業問題從來不是孤立的,隻有打破部門壁壘、區域界限,才能真正實現全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除了工作上的準備,李澤嵐還多了些“京圈應酬”。他的大學同學裏,有幾位是“京城三代”——父輩或祖輩曾在部委、國企任職,如今各自在不同領域發展,有的在國家發改委負責區域經濟規劃,有的在文旅部管非遺推廣,還有的在大型農業國企做產業投資。起初他不太適應這類聚會,覺得虛浮,但慢慢發現,這些場合並非全是閑談,往往能聽到不同部委的政策風向、全國性項目的申報動態,甚至能提前了解到其他片區的農業發展難題,為自己的調研和政策製定提供參考。
更重要的是,他心裏清楚,自己將來大概率要下地方任職,而農業工作從來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地區的事,需要跨區域、跨部門的協調。現在在京圈“混個眼熟”方便以後下了地方幹事。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