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回歸

字數:4897   加入書籤

A+A-


    正月十五的北京,雪後初晴,長安街兩側的紅燈籠還掛在枝頭,帶著未散的年味。李澤嵐和蘇晴拖著行李箱走進四合院時,蘇明遠正坐在院裏擦拭老花鏡,見他們回來,笑著起身:“可算盼著你們了!江南的景致,比咱北方的冬天熱鬧多吧?”
    蘇晴笑著遞上從杭州帶的西湖藕粉:“爸,您嚐嚐這個,甜而不膩。江南冬天暖,西湖邊的臘梅都開了,可好看了。”李澤嵐幫著把蘇州絲綢手帕遞給蘇母,一邊收拾行李一邊應和:“確實不一樣,那邊水多,透著一股子靈秀勁兒,還學到不少東西。”一家人圍坐堂屋,就著熱茶聊起旅途見聞,蘇晴翻著相機裏的照片,從外灘的歐式建築講到拙政園的亭台水榭,李澤嵐偶爾補充幾句,目光卻不自覺落在那些記錄著當地農業與旅遊結合的照片上。
    第二天清晨,六點半的鬧鍾打破寧靜。李澤嵐迅速起身,從衣櫃裏拿出深藍色中山裝——這是他在農業部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標配”,樸素卻透著嚴謹。蘇晴揉著眼睛坐起來:“這麽早?不多歇會兒?”李澤嵐一邊係扣子一邊笑:“年後第一天上班,桌上肯定堆了不少活兒,得早點去梳理。”蘇晴點點頭,轉身進了廚房:“那我給你煮點玉米粥,揣兩個饅頭,路上墊墊。”
    七點四十分,李澤嵐提著保溫桶走進農業部辦公大樓。樓道裏,保潔阿姨正擦拭著“為農服務”的標語牌,見他來,笑著打招呼:“小李,過年好!這趟蜜月,怕是沒少琢磨工作吧?”李澤嵐笑著回應:“阿姨好,確實看到些不一樣的,說不定能用上。”走到工位前,果然如他所料,桌上摞著半人高的文件,最上麵壓著一張紙條,是對麵工位老張留的:“澤嵐,文件是2011年全國農業補貼核查匯總和各地農戶反饋,我幫你泡了杯茉莉花茶,在抽屜裏。”
    李澤嵐拉開抽屜,搪瓷缸裏的茶水還冒著熱氣。他坐下喝了口茶,翻開最上麵的《2011年全國農業補貼政策落實情況總報告》,目光快速掃過數據:東北玉米主產區補貼發放及時,但農機適配性不足;華北小麥種植區補貼流程繁瑣,農戶抱怨“跑三趟才能辦成事”;西南山區特色農產品銷路窄,雲南的野生菌、貴州的茶葉常麵臨滯銷;而陝北的紅棗、小米,和江南的部分果蔬一樣,都存在“豐收不增收”的問題。他拿出紅筆,在這些問題旁逐一標注,腦海裏不由自主浮現出在蘇州、杭州看到的場景。
    九點整,政策研究室例會準時開始。主任坐在會議桌主位,手裏拿著總報告,眉頭微蹙:“同誌們,2011年的補貼政策落實下來,各地暴露的問題很集中:一是‘最後一公裏’梗阻,補貼申請流程複雜,偏遠地區農戶難享受到;二是農機補貼‘一刀切’,大型農機不適配山區、丘陵,小型農機又不在補貼範圍內;三是全國近三成地區存在農產品‘豐產不豐收’,尤其是特色農產品,缺銷路、缺品牌。今天咱們重點討論,怎麽從全國層麵找到普適性的解決思路。”
    會議室裏陷入沉默,李澤嵐摩挲著筆記本,想起在江南的所見所聞,舉起手:“主任,我想從‘農旅融合’的角度談點想法。這次去華東五市,我發現當地把農業和旅遊結合得很緊密,不僅解決了農產品銷路,還帶動了農戶增收,或許能在全國推廣這種模式。”
    他翻開筆記本,指著裏麵的記錄和照片:“蘇州拙政園在園區內設置‘農事體驗區’,擺放傳統農具,讓遊客體驗播種、采摘,體驗完直接購買周邊農戶的蔬菜、瓜果,去年帶動周邊5個村的農產品銷量增長30;杭州龍井村依托西湖旅遊,打造‘采茶體驗遊’,遊客不僅能采茶、製茶,還會購買茶葉禮盒,帶動全村茶葉單價提高20,而且這種模式不局限於江南——我查了下,2011年全國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超5億人次,這是個巨大的市場。”
    李澤嵐頓了頓,繼續說道:“從全國來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資源稟賦:東北有黑土地農耕文化、冰雪資源,可搞‘農耕體驗+冰雪旅遊’,推廣玉米、大豆等農產品;華北有平原農業、民俗文化,能結合鄉村廟會搞‘農事展銷’,賣小麥製品、雜糧;西南山區有生態農業、少數民族風情,可開發‘梯田觀光+農產品直購’,推野生菌、茶葉;陝北有紅色旅遊、黃土風情,能把紅棗、小米和紅色研學結合起來。這樣一來,既利用了各地的旅遊資源,又為農產品打開了銷路,還能讓農戶在家門口增收。”
    主任眼前一亮,身體微微前傾:“這個思路有高度!從全國層麵統籌‘農旅融合’,既能解決局部地區的銷路問題,又能形成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澤嵐,你具體說說,從政策層麵該怎麽推動?”
    “我覺得可以分三步走。”李澤嵐迅速梳理思路,“第一步,分類指導,因地製宜。針對東北、華北、西南、西北等不同區域,出台差異化的‘農旅融合’扶持政策,比如給江南水鄉側重‘生態農業+休閑旅遊’補貼,給陝北側重‘紅色旅遊+農產品展銷’補貼;第二步,打通部門壁壘,協調文旅、農業、交通等部門,把農產品銷售點納入旅遊線路規劃,在景區周邊建‘農產品便民店’,同時簡化農機補貼流程,給適配旅遊場景的小型農機比如采茶機、果蔬采摘工具)增加補貼比例;第三步,搭建全國性的‘農旅對接’平台,匯總各地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遊資源,讓遊客能提前了解、線上預訂,也讓農戶能精準對接市場需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會議室裏頓時熱鬧起來,老張率先開口:“這個分類指導太關鍵了!之前咱們搞補貼‘一刀切’,東北的大型農機發到西南山區,根本用不了,浪費資源。按區域定政策,才能真正幫到農戶。”其他同事也紛紛讚同,有人提出可以先在全國選10個試點地區,涵蓋不同區域類型,積累經驗後再推廣。主任笑著點頭:“就按這個思路來!澤嵐,你牽頭寫一份《全國‘農旅融合’助力農產品增收實施方案》,下周和調研小組去東北、西南、陝北三個試點候選地區看看,重點摸清各地資源稟賦和農戶需求,方案要接地氣,能落地。”李澤嵐立刻應下:“好的,主任,保證完成任務。”
    散會後,李澤嵐剛回到工位,桌上的電話就響了,是雲南農業局的老周打來的:“澤嵐,聽說你們在研究‘農旅融合’?我們雲南普洱的茶葉今年豐收,可外地客商壓價太狠,農戶們都愁壞了。我們這兒有茶園、有少數民族村寨,遊客也不少,能不能把我們納入試點?”李澤嵐連忙說:“周哥,我們正打算去西南調研,普洱是重點考察地之一。你先統計下茶園的種植規模、茶葉品種,還有當地鄉村旅遊的接待能力,我下周過去,咱們當麵聊怎麽把茶園變成‘旅遊體驗基地’,讓遊客來了能采茶、品茶,還能帶走茶葉禮盒。”老周激動地說:“太好了!我這就去準備資料,等你來!”
    掛了電話,李澤嵐又接到東北黑龍江農業局的電話,對方希望能在“黑土地農耕體驗”上獲得政策支持,把玉米、大豆的種植過程變成旅遊項目。他一一記下需求,打開電腦,新建了“全國試點地區調研表”,按“區域類型、農業特色、旅遊資源、現存問題、農戶訴求”分類,方便後續梳理。
    中午,李澤嵐和老張去食堂吃飯,兩人端著餐盤找了個靠窗的位置。老張笑著說:“你這趟江南沒白去,把‘小體驗’看出了‘大格局’,從全國層麵破題,比盯著一個地區解決問題管用多了。”李澤嵐喝了口粥:“其實也是受了啟發——江南的農戶能靠旅遊賣菜,東北的農戶為啥不能靠旅遊賣玉米?關鍵是要找到各地的‘結合點’,政策要跟著實際需求走,不能拍腦袋。”
    下午,李澤嵐開始撰寫實施方案。他先梳理2011年全國鄉村旅遊和農業發展的相關數據:全國鄉村旅遊收入超3000億元,農產品滯銷造成的損失近百億元,兩者之間的銜接空白,正是政策發力的方向。他結合在江南看到的“農事體驗區”“農產品展銷點”等具體案例,在方案裏明確不同區域的發展重點:東北側重“農耕文化研學+大宗農產品直供”,西南側重“生態農業觀光+特色農產品溢價”,西北側重“紅色旅遊+雜糧銷售”,華東側重“休閑農業+果蔬采摘”。
    正寫得投入,蘇晴打來電話:“澤嵐,今晚我要去報社加班,寫一篇關於‘鄉村旅遊賦能鄉村振興’的評論稿,編輯說要從全國視角談,你下午開會說的思路能不能給我講講?”李澤嵐笑著說:“太巧了!我正在寫實施方案,等我忙完給你發份提綱,咱們正好互補。”掛了電話,他加快進度,把方案框架整理好發給蘇晴,還附上了各地的案例和數據,方便她豐富內容。
    傍晚六點,辦公室的同事陸續下班,李澤嵐仍在完善方案。他看著窗外漸暗的天色,想起在蘇州平江路看到的農戶擺攤場景,在杭州龍井村聽到的茶農心聲,忽然覺得,自己手裏的方案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能讓千萬農戶增收的希望。他揉了揉肩膀,把方案保存好,決定回家繼續修改。
    走出辦公大樓,寒風撲麵而來,李澤嵐裹緊外套,快步走向公交站。路過街邊的糧油店,他看到門口堆著陝北紅棗、東北小米,老板正對著顧客歎氣:“這紅棗挺好,就是沒人知道,賣不上價。”李澤嵐停下腳步,和老板聊了幾句,得知這些農產品都是農戶托他代賣的,因為沒有銷路,隻能低價出售。他心裏更堅定了——一定要把“農旅融合”的方案落到實處,讓全國的優質農產品都能“走出田間,走進市場”。
    回到家,蘇晴還沒回來,李澤嵐簡單煮了碗麵條,就坐在書桌前繼續修改方案。他把“簡化補貼流程”部分細化,提出在試點地區設立“農旅補貼一站式服務站”,農戶申請農機補貼、旅遊扶持資金,不用再跑多個部門,一次就能辦好;還加入了“品牌建設”內容,建議各地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比如“東北黑土地玉米”“西南生態茶”,通過鄉村旅遊提升品牌知名度。
    晚上九點,蘇晴推門進來,手裏拿著一疊稿件:“澤嵐,你發的提綱太有用了!我把不同地區的案例寫進去,編輯說這篇評論能上頭條,說不定能給各地政府提個醒。”她湊到書桌前,看著方案裏的“試點地區名單”,笑著說:“你這方案裏提到的雲南普洱、黑龍江五常,我都想去采訪,既能寫報道,又能幫農戶宣傳,咱們也算‘夫妻檔’為農服務了。”
    李澤嵐拉著她的手,讓她坐在身邊:“等方案確定了,咱們一起去試點地區調研,你負責記錄農戶故事,我負責政策落地,咱們一起把這件事做好。”蘇晴點點頭,靠在他肩上:“好啊!我早就想看看東北的黑土地、雲南的茶園了,既能工作,又能陪你,多好。”
    窗外的月光灑在書桌上,方案上的文字仿佛有了溫度。李澤嵐知道,這份方案要落地,還需要協調多個部門、解決無數細節問題,但他心裏充滿了底氣——從江南的小角落看到全國的大市場,從農戶的小訴求想到政策的大方向,隻要守住“為農服務”的初心,一步一個腳印去做,就一定能讓農業更有奔頭,讓農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