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隨機
字數:6767 加入書籤
第二天清晨六點半,江濱小區的晨霧還未散盡,李澤嵐已經換上運動裝,沿著連江跑完了五公裏。回到住處簡單洗漱、吃過早餐,他換上一身淺灰色襯衫,提前十分鍾走到小區門口——銀色商務車早已等候在路邊,周明抱著一疊資料,正站在車旁核對。
“李縣長,這是12個鄉鎮的信訪台賬和基礎資料,按您要求分好類了。”周明將資料遞上車,順手拿出那份標注著“片區調研框架”的文件,“今天按計劃,先去縣城周邊的小江鎮,我跟鎮裏沒提前打招呼,隻讓司機確認了鎮政府的具體位置。”
李澤嵐接過資料,卻沒有翻看,目光望向車窗外連綿的群山,忽然開口:“小江鎮先放一放,今天去七拱鎮。”
周明愣了一下,連忙拿出地圖:“七拱鎮屬於西部沿江片區,按框架安排,要等到7月30日才去……而且那邊離縣城有40多公裏,山路多,單程要一個半小時。”他有些不解,會上您安排的行程順序推進,怎麽突然改道了。
“就是要打亂順序。”李澤嵐靠在椅背上,翻出七拱鎮的信訪台賬,指著其中一頁,“你看,近三個月,七拱鎮關於陽山雞銷路的信訪有12起,昨天咱們聊到的那個養殖戶,叫陳明,家住七拱鎮岩口村,他在信訪裏說‘家裏養了500多隻陽山雞,出欄一個月了沒賣掉,飼料錢都快付不起了’,還說‘鎮裏協調的收購商壓價太狠,一隻雞比市場價低15塊’。”
他合上台賬,語氣堅定:“陽山雞是咱們縣的特色產業,七拱鎮又是主產區,養殖戶的雞賣不出去,這是天大的事。與其按部就班去小江鎮看整改,不如先去七拱鎮,看看養殖戶到底難在哪。”
周明瞬間明白過來,李澤嵐的“隨機”,從來不是漫無目的的隨意,而是盯著“民生痛點”的精準發力。他立刻點頭:“好,我馬上通知司機改路線。不過七拱鎮沒提前準備,要不要現在給鎮黨委書記和鎮長打個電話,讓他們……”
“不用準備,但得通知他們在鎮政府等著。”李澤嵐打斷他,“就說我臨時到七拱鎮調研,重點看陽山雞養殖和銷路問題,讓他們別搞迎來送往,也不用叫其他幹部陪同,就他們倆在鎮政府等,再找個熟悉岩口村情況的村幹部帶路就行。”
周明拿出手機,撥通了七拱鎮黨委書記王誌剛的電話。電話那頭,王誌剛剛到辦公室,正在整理文件,聽到“李縣長半小時後到七拱鎮調研”的消息,瞬間有些慌亂:“周主任,李縣長突然過來,我們都沒準備,要不要安排幾個養殖合作社的示範點?或者讓養殖戶提前……”
“王書記,不用準備任何示範點,李縣長就是想看看真實情況。”周明按照李澤嵐的要求,語氣直接,“您和鎮長在鎮政府等著就行,再找個熟悉岩口村的村幹部,李縣長要去岩口村看養殖戶。”
掛了電話,王誌剛立刻給鎮長趙亮和岩口村黨支部書記李建國打了電話,語氣急促:“李縣長臨時來調研,重點看陽山雞銷路,沒讓準備示範點,你們趕緊到鎮政府來,尤其是建國,把岩口村養殖戶的情況捋清楚,別到時候答不上話。”
另一邊,商務車已經駛離縣城,朝著七拱鎮的方向開去。窗外的景色從城區的樓房變成了鄉間的田野,成片的稻田旁,偶爾能看到散落的雞舍——這是七拱鎮養殖戶的“標配”。周明趁著趕路的時間,給李澤嵐介紹起七拱鎮的情況。
“李縣長,七拱鎮是咱們縣陽山雞養殖的核心區,全鎮有32個行政村,其中28個村都有養殖戶,像岩口村、潭村、和平村,都是養殖大村。全鎮年出欄陽山雞大概120萬隻,占全縣總量的三分之一,光養殖合作社就有18家。”周明翻著手裏的資料,語氣熟練,“不過最近半年,確實出現了銷路問題。一方麵,珠三角的收購商壓價,以前一隻成品陽山雞能賣到8090塊,現在隻能賣到6570塊;另一方麵,咱們縣自己的銷售渠道沒打開,沒有深加工企業,也沒搞電商直播這些新模式,養殖戶大多靠收購商上門收,很被動。”
李澤嵐看著窗外的雞舍,眉頭微蹙:“為什麽不搞電商?是養殖戶不會,還是鎮裏沒引導?”
“都有。”周明歎了口氣,“養殖戶大多是中老年人,不會用智能手機直播、開店;鎮裏去年想搞電商培訓,但找的老師是外地的,講的內容太理論,養殖戶聽不懂,最後不了了之。還有,陽山雞是活禽,冷鏈物流跟不上,就算網上賣出去,運輸過程中容易出問題,損耗率高,養殖戶也不敢輕易嚐試。”
“冷鏈物流、電商培訓、收購商壓價……問題不少啊。”李澤嵐拿出筆記本,把這幾個問題記下來,“有沒有養殖戶自己想辦法拓展銷路的?比如搞線下門店,或者跟餐館合作?”
“有是有,但很難。”周明搖搖頭,“去年岩口村有個養殖戶,叫陳明,就是您在信訪台賬裏看到的那個,他自己在縣城開了家門店賣陽山雞,結果租金高,客流量又少,開了三個月就關門了,虧了近十萬。跟餐館合作也難,餐館壓賬時間長,有的甚至拖半年才結賬,養殖戶墊不起本錢,最後也不敢合作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澤嵐沒說話,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筆記本,心裏盤算著:銷路問題,表麵是“賣不出去”,根源其實是“產業鏈不健全”——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沒有配套的冷鏈物流,沒有有效的品牌推廣,養殖戶隻能被收購商“牽著鼻子走”。
車子行駛了一個多小時,終於進入七拱鎮地界。遠遠地,就能看到鎮政府門口站著三個人,正是黨委書記王誌剛、鎮長趙亮和岩口村黨支部書記李建國。三人沒有穿正裝,隻是穿著普通的襯衫,看到商務車過來,也沒有上前迎接,隻是站在門口等著,顯然是按李澤嵐的要求,沒搞任何排場。
李澤嵐下車後,和三人握了握手,開門見山:“王書記、趙鎮長,今天臨時過來,沒提前打招呼,就是想看看陽山雞養殖戶的真實情況。不用帶我去合作社,就去岩口村,找幾戶養殖戶,尤其是信訪裏提到的陳明,我要去他家裏看看。”
王誌剛心裏鬆了口氣,幸好沒搞“示範點”,不然肯定會被李澤嵐看出“作秀”。他連忙點頭:“好,李縣長,建國就是岩口村的,對養殖戶的情況很熟悉,他帶您去。”
李建國上前一步,語氣有些緊張:“李縣長,陳明家在岩口村後山,路不太好走,我開車在前麵帶路吧。”
“不用開車,走路過去。”李澤嵐擺擺手,“正好看看村裏的情況。”
幾人跟著李建國,沿著村裏的水泥路往後山走。路邊的稻田裏,幾個農戶正在插秧;散落的雞舍旁,幾隻陽山雞正在踱步——這是一種羽毛呈淡黃色、體型健碩的土雞,是陽山的地理標誌產品,以肉質鮮美聞名。但此刻,雞舍旁的養殖戶臉上,卻沒多少笑容。
“李縣長,前麵就是陳明家了。”李建國指著不遠處一棟兩層小樓,樓旁的空地上,搭著一個簡陋的雞舍,裏麵密密麻麻擠滿了土雞,不少雞正伸著脖子,對著外麵“咯咯”叫著,像是在“抱怨”狹小的空間。
李澤嵐加快腳步走過去,隻見一個穿著迷彩服的中年男人正蹲在雞舍旁,給雞喂食,臉上滿是愁容。他看到一群人過來,尤其是看到王誌剛和趙亮,愣了一下,連忙站起身:“王書記、趙鎮長,你們怎麽來了?”
“陳明,這位是縣裏的李縣長,來看你家的陽山雞養殖情況。”王誌剛介紹道。
陳明有些局促,搓了搓手上的飼料,不好意思地說:“李縣長,您來怎麽不提前說,我這雞舍亂七八糟的,也沒收拾……”
“不用收拾,我就是來看真實情況的。”李澤嵐笑著走進雞舍,蹲下身,摸了摸一隻土雞的羽毛,“這雞養了多久了?看著都挺壯實的,怎麽沒賣掉?”
提到這個,陳明的愁容更重了:“養了五個多月了,早就到出欄時間了,一共520隻,現在還剩480多隻。之前有個收購商來,說一隻隻給65塊,我算了算,除去飼料錢、疫苗錢,根本不賺錢,就沒賣。想著再等等,結果等了一個月,還是沒人來收,飼料錢都花了快三萬了,再賣不出去,真要賠本了。”
李澤嵐心裏一算,520隻雞,按市場價80塊一隻,能賣4.16萬;按收購商給的65塊,隻能賣3.38萬,中間差了近8000塊——這對一個普通養殖戶來說,是大半年的收入。他站起身,看著雞舍裏擁擠的土雞:“為什麽不試試網上賣?比如直播帶貨,或者在電商平台開店?”
“試過,不行啊。”陳明歎了口氣,“去年鎮裏搞過電商培訓,我也去聽了,老師講的都是怎麽開網店、怎麽直播,可我連智能手機都玩不明白,更別說直播了。後來讓兒子幫忙在網上掛了鏈接,一個月才賣出去3隻,還因為運輸過程中雞受了驚嚇,死了1隻,賠了客戶錢,之後就不敢再賣了。”
李澤嵐又問:“那跟餐館、酒店合作呢?他們要不要陽山雞?”
“要,但壓賬太狠。”陳明搖搖頭,“之前跟縣城一家餐館合作,送了50隻雞,說好一個月結賬,結果拖了三個多月,催了好幾次才給,之後就沒敢再合作了。我們養殖戶本來本錢就少,墊不起那麽久的賬。”
從陳明家出來,李澤嵐又跟著李建國,隨機走訪了岩口村另外兩戶養殖戶——潭村的劉桂蘭,養了300隻陽山雞,因為收購商壓價,已經停養了200隻;和平村的張大山,養了600隻,為了賣雞,自己騎著三輪車跑遍了周邊鄉鎮的菜市場,一個月才賣出去80隻。
每到一戶,李澤嵐都詳細詢問養殖成本、銷路渠道、遇到的困難,記了滿滿兩頁筆記。中午時分,幾人回到鎮政府,李澤嵐沒去鎮裏安排的飯店,而是直接去了鎮政府食堂,和王誌剛、趙亮一起吃工作餐——兩葷一素,一碗米飯,和普通幹部吃的一模一樣。
吃飯時,李澤嵐開門見山,對著王誌剛和趙亮說:“王書記、趙鎮長,今天看了幾戶養殖戶,問題很清楚:一是收購商壟斷渠道,壓價太狠;二是本地銷售渠道沒打開,電商、餐館合作都不順暢;三是配套服務跟不上,冷鏈物流、電商培訓都不到位。你們鎮裏有沒有想過解決辦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誌剛放下筷子,語氣誠懇:“李縣長,我們想過,比如去年想引進一家冷鏈物流企業,但對方覺得咱們縣銷量小,不願意來;電商培訓也搞過,但效果不好。我們也跟縣農業農村局反映過,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縣裏會牽頭解決,但鎮裏也要主動作為。”李澤嵐放下碗,語氣堅定,“這樣,你們先做三件事:第一,統計全鎮養殖戶的數量、存欄量、出欄時間,建立台賬,明天下午下班前報給我;第二,找510戶養殖大戶,組建一個‘陽山雞養殖協會’,讓養殖戶抱團取暖,統一跟收購商談價格,避免互相壓價;第三,聯係縣職業技術學校,請他們派老師過來,搞‘一對一’的電商培訓,針對中老年人養殖戶,教他們最基礎的直播、開店技巧,別搞那些理論化的東西。”
他頓了頓,補充道:“冷鏈物流和電商平台的事,縣裏會負責。我回去後,立刻跟縣農業農村局、商務局對接,一是引進一家小型冷鏈物流企業,先覆蓋七拱鎮、小江鎮等養殖大鎮;二是在縣裏的電商服務中心,專門開辟‘陽山雞銷售專區’,幫養殖戶免費開店、運營。你們鎮裏要做的,就是把養殖戶組織起來,配合縣裏的工作。”
王誌剛和趙亮對視一眼,心裏都鬆了口氣——原本以為李澤嵐會因為“銷路問題沒解決”批評他們,沒想到不僅沒批評,還給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兩人連忙點頭:“李縣長,您放心,我們今天下午就開始統計台賬,一周內把養殖協會建起來,電商培訓的事,我下午就聯係縣職業技術學校。”
下午三點多,李澤嵐結束了在七拱鎮的調研,準備返回縣城。臨走前,他又叮囑王誌剛:“後續有什麽困難,隨時給我打電話,別等問題積累多了再反映。養殖戶的事,耽誤不起。”
商務車駛離七拱鎮,周明看著李澤嵐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記錄,感慨道:“李縣長,您這次臨時改道,一下子就抓住了陽山雞養殖的核心問題。要是按原計劃去小江鎮,可能就錯過了這些真實情況。”
“調研的目的,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沒必要被行程框死。”李澤嵐靠在椅背上,看著窗外的景色,“接下來,咱們還是按‘隨機’的思路來,哪個鄉鎮的民生問題最緊急,就先去哪個鄉鎮。下周,咱們去青蓮鎮看看漁業,聽說那裏的漁民最近也在愁銷路。”
周明點點頭,心裏對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代縣長,多了幾分敬佩。他知道,李澤嵐的調研,從來不是“走過場”,而是真正把老百姓的“愁心事”,當成了自己的“要緊事”。
車子駛回縣城,李澤嵐沒回辦公室休息,而是直接去了縣農業農村局。他要趁著剛從七拱鎮回來,對養殖戶的困難記得最清楚的時候,和農業農村局局長一起,敲定冷鏈物流企業引進和電商平台建設的具體方案。
夕陽西下時,李澤嵐從農業農村局出來,手裏拿著一份初步的合作意向書——縣農業農村局已經聯係了一家本地的物流企業,對方同意先在七拱鎮建一個小型冷鏈倉庫,預計半個月內就能投入使用;電商服務中心的“陽山雞銷售專區”,也會在一周內上線。
看著手裏的意向書,李澤嵐心裏踏實了不少。他知道,解決七拱鎮陽山雞的銷路問題,隻是第一步,後麵還有青蓮鎮的漁業、嶺背鎮的生態旅遊、秤架瑤族鄉的公路建設……還有很多民生問題等著他去解決。但他不慌,因為他知道,隻要堅持“盯著問題去、跟著民心走”,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第二天一早,七拱鎮的“陽山雞養殖台賬”就送到了李澤嵐的辦公室。看著台賬上密密麻麻的養殖戶名字和存欄量,李澤嵐拿起筆,在筆記本上寫下:“7月25日,去青蓮鎮調研漁業銷路;7月27日,回訪七拱鎮,看養殖協會組建情況。”
沒有固定的行程,隻有為民辦事的堅定——這就是李澤嵐的“調研路線”。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