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大塘鎮
字數:5768 加入書籤
處理完七拱鎮陽山雞銷路的緊急事宜,已是次日上午十點。李澤嵐剛在縣農業農村局敲定冷鏈物流企業入駐和電商培訓的細節,回到辦公室沒歇片刻,便拿起桌上的鄉鎮資料,翻到了大塘鎮那一頁。
“周主任,下午去大塘鎮。”李澤嵐指著資料上的“優質稻種植”關鍵詞,“大塘鎮離縣城近,十多公裏路,來回方便。昨天看了養殖業的問題,今天去看看種植業,正好把‘農’字頭的痛點都摸一摸。”
周明剛整理完七拱鎮的調研記錄,聞言立刻應道:“好,我現在聯係大塘鎮黨委書記和鎮長,跟昨天一樣,讓他們在鎮政府等著,不用準備示範點,找個熟悉農田情況的村幹部帶路就行。”
“不用提前說具體去哪個村,就說我下午兩點到,重點看優質稻種植和農田水利。”李澤嵐補充道,“另外,讓司機把車停在鎮政府門口就行,咱們步行去田間,別開車進去,免得驚動農戶,聽不到真話。”
半小時後,周明掛了電話,向李澤嵐匯報:“李縣長,大塘鎮黨委書記劉偉、鎮長張海已經在鎮政府等著了,他們找了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的主任老鄭,老鄭是土生土長的大塘人,種了二十多年稻子,對各村的農田情況門清。”
午後一點半,銀色商務車準時駛出縣政府大院,沿著柏油公路往大塘鎮方向開去。不同於七拱鎮的山路蜿蜒,大塘鎮地處縣城近郊,地勢平坦,車窗外成片的稻田像鋪展開的綠綢,風吹過泛起層層稻浪,正是優質稻抽穗的關鍵時節。
“李縣長,大塘鎮是咱們縣的‘糧倉’,全鎮4.2萬畝耕地,有3.8萬畝種的都是優質稻,像‘美香占2號’‘象牙香粘’這些優質品種,占了八成以上。”周明借著趕路的時間,快速介紹情況,“全鎮18個行政村,幾乎村村種稻,其中新塘村、古樓村、六聯村是種植大村,光合作社就有12家,年總產量能到2.1萬噸,按理說收益不錯,但最近半年,不少農戶反映‘種稻不賺錢’。”
“不賺錢?”李澤嵐眉頭微蹙,“優質稻市場價比普通稻高近三成,怎麽會不賺錢?是收購價壓得低,還是成本太高?”
“都有。”周明歎了口氣,“一方麵,收購商大多是外地的,統一壓價,農戶自己零散賣,根本沒議價權,去年‘美香占2號’市場價每斤1.8元,收購商隻給1.4元,一畝地算下來,除去種子、化肥、農藥錢,純利潤不到500塊;另一方麵,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嚴重,像新塘村的灌溉渠,還是二十年前修的,多處漏水,一到旱季,下遊的稻田就缺水,去年就因為灌溉不及時,有兩百多畝稻子減產三成。”
李澤嵐看向窗外,隻見稻田旁的灌溉渠果然有些破舊,渠壁上長滿雜草,部分地段還能看到裂縫。他拿出筆記本,把“收購壓價”“水利老化”兩個問題記下來,又問:“鎮裏沒想想辦法?比如組織農戶抱團議價,或者爭取資金修水渠?”
“想過,但沒做成。”周明搖搖頭,“去年鎮裏想讓農戶成立‘稻米種植聯盟’,統一跟收購商談價,結果農戶們各有各的心思,有的怕‘聯盟’吞錢,有的急著賣糧換現,最後不了了之。水利設施的事,鎮裏向上報過好幾次,申請維修資金,但縣裏財政緊張,一直沒批下來,隻能小修小補,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說話間,車子已經駛入大塘鎮街區,很快停在了鎮政府門口。李澤嵐剛下車,就看到三個身影迎了上來——為首的是黨委書記劉偉,穿著藍色襯衫,手裏拿著草帽;旁邊的鎮長張海,褲腳還沾著泥土,顯然剛從田裏回來;最後麵的是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主任老鄭,背著一個舊帆布包,裏麵裝著卷尺和筆記本。
“李縣長,您可來了!”劉偉快步上前握手,語氣帶著幾分緊張,“沒想到您這麽快就來大塘鎮,我們都沒來得及……”
“不用準備,咱們直接去田裏。”李澤嵐打斷他,目光落在老鄭身上,“這位就是老鄭主任吧?麻煩你帶我們去看看,就去問題最多的村,別挑好的看。”
老鄭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連忙點頭:“好,李縣長,那咱們去新塘村,那裏的灌溉渠最破,農戶對收購價意見也最大。”
四人沒開車,沿著鎮裏的小路往新塘村走。路上,劉偉忍不住解釋:“李縣長,新塘村的灌溉渠,我們去年確實修過一次,但隻是補了裂縫,沒徹底翻新,主要是資金跟不上……”
“資金的事後麵再說,先看實際情況。”李澤嵐擺擺手,目光卻沒離開路邊的稻田——有的稻田裏稻穗飽滿,長勢喜人;有的卻稀稀拉拉,稻葉還帶著泛黃的痕跡。
“老鄭,那片泛黃的稻田怎麽回事?”李澤嵐指著遠處的田塊問道。
老鄭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歎了口氣:“那是張老漢家的田,他家在灌溉渠下遊,今年旱了半個月,渠裏沒水,稻子缺水就黃了,估計今年畝產得少收一百多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說話間,幾人已經走到新塘村的田埂上。一條寬約兩米的灌溉渠沿著田邊延伸,渠壁上的水泥多處剝落,露出裏麵的泥土,渠底積著厚厚的淤泥,水流細得像線,勉強能沒過腳踝。幾個農戶正拿著水桶,從渠裏舀水往田裏澆,臉上滿是無奈。
“李縣長,您看這渠,一到天旱就沒用,我們隻能靠水桶澆,一畝地得澆一整天,累得要命,還澆不透。”看到李澤嵐一行人,正在舀水的農戶張老漢放下水桶,忍不住抱怨,“去年就因為缺水,我家三畝稻子隻收了兩千斤,今年要是再旱下去,怕是連本錢都收不回來。”
李澤嵐蹲下身,伸手摸了摸渠壁的裂縫,又舀起一捧渠底的淤泥,眉頭皺得更緊:“這渠裏的淤泥這麽厚,水流能通才怪。老鄭,全鎮像這樣的灌溉渠有多少?”
“大概有35公裏,主要集中在新塘、古樓、六聯這三個種植大村。”老鄭拿出筆記本,翻到記錄頁,“要是徹底翻新,每公裏大概要8萬塊,35公裏就是280萬,鎮裏財政根本拿不出這麽多錢。”
“280萬……”李澤嵐心裏盤算著,這個數字對縣財政來說不算小數,但不修的話,每年農戶減產的損失,恐怕比修渠的錢還多。他站起身,看向劉偉:“劉書記,你們有沒有測算過,因為灌溉不足,全鎮每年優質稻減產多少?損失多少錢?”
劉偉愣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沒具體測算過,但保守估計,每年至少減產100萬斤,按市場價算,損失近200萬。”
“這就等於,每年扔了200萬,卻舍不得花280萬修渠,劃算嗎?”李澤嵐語氣嚴肅,“資金的事,縣裏會想辦法,但鎮裏不能等靠要,要先做準備——把需要修的渠段、預算、工期都列出來,形成詳細方案,下周報給我,我找縣財政局和農業農村局協調。”
劉偉連忙點頭:“好,我們今天就安排人丈量渠段,三天內把方案做出來!”
離開灌溉渠,幾人又走到新塘村的“集中曬穀場”。場地上,幾個農戶正圍著一個收購商討價還價,氣氛有些緊張。看到李澤嵐一行人,收購商下意識地想走,卻被農戶們攔住:“王老板,你今天必須給個公道價,1.4元一斤太低了,至少得1.6元!”
“1.4元就不錯了,今年外地優質稻多,我收回去還要運費、倉儲費,根本賺不了多少!”收購商王老板皺著眉,語氣強硬,“你們不賣給我,也沒人來收,最後稻子放壞了,更不值錢!”
李澤嵐走上前,笑著打斷兩人:“老鄉,王老板,我是縣裏來的李澤嵐,來聽聽大家賣糧的事。”
農戶們愣了一下,沒想到會遇到“縣長”,紛紛圍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倒苦水:“李縣長,您可得為我們做主啊!這優質稻我們費心費力種了大半年,收購商就給這麽點錢,根本不賺錢!”
“是啊,去年我家五畝稻子,賣了不到五千塊,除去成本,隻賺了兩千塊,還不如出去打一個月工!”
王老板見狀,語氣也軟了下來:“李縣長,不是我故意壓價,我也是按市場價來的。現在外地收購商多,競爭激烈,我要是給高了,自己就虧了。”
“那為什麽不自己找銷路,非要靠收購商?”李澤嵐問農戶們。
“我們也想啊,但不知道去哪找。”一個年輕農戶歎了口氣,“我們試過在網上賣,可不知道怎麽包裝、怎麽運輸,寄出去幾袋,都碎了,客戶還退貨了。”
李澤嵐轉向老鄭:“老鄭,鎮裏有沒有搞過稻米深加工?比如把大米做成米糕、米酒,提高附加值?”
“搞過,前年有個合作社試過做米酒,但技術不行,味道不好,賣不出去,最後就停了。”老鄭有些無奈,“我們也想請專家來指導,但請不起,縣裏的農業技術人員也忙,顧不過來。”
李澤嵐沉默片刻,心裏有了主意。他對著農戶和王老板說:“老鄉們,王老板,今天先這樣,收購價的事,咱們想辦法解決,不會讓大家白忙活。”
隨後,他帶著劉偉、張海和老鄭,回到鎮政府食堂,簡單吃了頓工作餐。飯桌上,李澤嵐直接布置了任務:“劉書記、張鎮長,大塘鎮的問題很明確,一是灌溉渠老化,二是稻米銷路窄、附加值低。你們分兩步走:第一步,三天內把灌溉渠維修方案做出來,我來協調資金;第二步,借鑒七拱鎮的做法,一周內組建‘大塘鎮優質稻種植聯盟’,把農戶組織起來,統一跟收購商談價,有條件的話,跟七拱鎮的電商平台聯動,把大米也掛上去賣。”
他頓了頓,看向老鄭:“老鄭,你熟悉種植技術,牽頭找幾個種植大戶,咱們去鄰縣看看人家的稻米深加工,學學怎麽搞米糕、米酒,縣裏會給你們申請‘農業技術推廣補貼’,請專家來指導。”
劉偉、張海和老鄭對視一眼,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原本以為李澤嵐會因為“問題沒解決”批評他們,沒想到不僅給了具體辦法,還幫著協調資金和技術,心裏的石頭瞬間落了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縣長,您放心,我們一定按您說的做!”劉偉激動地說,“種植聯盟的事,我下午就召集各村村幹部開會,爭取一周內把農戶都組織起來!”
下午四點,李澤嵐結束了大塘鎮的調研,準備返回縣城。臨走前,他又去了新塘村的灌溉渠,看到鎮裏的工作人員已經拿著卷尺在丈量渠段,農戶們也圍在一旁,七嘴八舌地提建議,臉上滿是期待。
“李縣長,您看,大家都盼著修渠呢!”老鄭笑著說。
李澤嵐點點頭,心裏很清楚,解決灌溉渠和銷路問題,隻是大塘鎮優質稻產業發展的第一步,後麵還有深加工、品牌推廣等很多事要做。但隻要能讓農戶看到希望,讓他們覺得“種稻能賺錢”,一切就都有奔頭。
商務車駛回縣城,周明看著李澤嵐筆記本上的記錄,感慨道:“李縣長,您這兩天跑了兩個鎮,解決了兩個‘農’字頭的大問題,效率太高了。接下來,咱們去哪?”
李澤嵐翻了翻鄉鎮資料,指著“青蓮鎮”說:“明天去青蓮鎮,看看漁業。聽說那裏的漁民,跟大塘鎮的農戶、七拱鎮的養殖戶一樣,也在愁銷路。咱們趁熱打鐵,把這些民生痛點一個個解決掉。”
周明笑著點頭:“好,我明天一早就聯係青蓮鎮!”
車子駛過連江大橋,夕陽把江麵染成金色。李澤嵐看著窗外的景色,心裏充滿了幹勁。他知道,基層工作沒有捷徑可走,隻有一個鎮一個鎮地跑,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才能真正讓老百姓滿意。而這,正是他從“代縣長”變成老百姓認可的“縣長”,最紮實的底氣。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