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生活
字數:6367 加入書籤
2012年11月的清遠,初冬的風還帶著嶺南特有的溫潤,沒染上北方的凜冽。清遠高鐵站出口處,人流裹挾著行李箱的滾輪聲緩緩散開,蘇晴拖著兩個印著報社ogo的行李箱,站在台階上踮腳張望——左邊的箱子裝著四季衣物,右邊的箱子塞滿了她的采訪本、相機和省報同事送的陽山調研資料,每一頁紙都寫著密密麻麻的批注,那是她為“紮根清遠”做的準備。
“蘇晴!”
熟悉的聲音從人群裏傳來,蘇晴轉頭,一眼就看到了站在欄杆旁的李澤嵐。他穿著一件深灰色夾克,袖口沾著點不易察覺的泥土,頭發比上次視頻時短了些,顯得更精神,手裏舉著個用硬紙板寫的“蘇晴”牌子,字是用馬克筆寫的,筆畫剛勁,帶著點笨拙的認真。
“你怎麽還舉牌子啊?”蘇晴笑著走過去,把沉重的行李箱往他麵前一推,鼻尖不經意蹭到他衣領,聞到一股淡淡的泥土混著稻香的味道,“又去鄉鎮了?”
“剛從江英鎮回來,秋收互助隊收尾,最後幾戶的稻穀得盯著運完。”李澤嵐接過行李箱,手指自然地扣住她的手腕,掌心的溫度透過毛衣傳過來,“融媒體中心那邊都順嗎?報道方向定了沒?”
“上周報的到,主任讓我先跑民生線,說‘跟緊李縣長的調研腳步,準能出好稿’。”蘇晴晃了晃手裏的采訪本,封麵上已經寫了“陽山民生記錄”五個字,“我還把省報那本陽山資料帶來了,以後寫報道,可得靠你這個‘活字典’給我補細節。”
兩人說說笑笑地往停車場走,銀色商務車就停在不遠處,車身上還沾著點山路的泥點。李澤嵐把行李箱放進後備箱時,蘇晴繞到車旁,伸手摸了摸車門上的泥印:“這一個月,你就是開著它跑遍12個鄉鎮的?”
“嗯,它可比我辛苦,最多一天跑了三個鎮,晚上還在山路上堵了倆小時。”李澤嵐拉開車門,讓她坐進副駕,“以後它也是你的‘采訪車’,想去哪個鄉鎮,隨時跟我說。”
車子駛離高鐵站,往陽山縣方向開。蘇晴打開車窗,風帶著田野的氣息湧進來,路邊的稻田已經收割完畢,金黃的稻茬整齊地鋪在田裏,偶爾能看到農戶在田裏翻土,遠處的群山被薄霧裹著,像一幅淡墨畫。她拿出相機,對著窗外不停按快門,嘴裏念叨著:“難怪你總說陽山空氣好,比廣州的霧霾天舒服多了。”
李澤嵐看著她興奮的樣子,心裏泛起一陣愧疚。之前兩人異地,他在陽山忙調研,蘇晴在省報跑時政,最長的時候三個月沒見,每次視頻都隻能匆匆說幾句“注意身體”。現在終於能在一個城市生活,他提前一周就去家屬院收拾房子,連她愛吃的綠蘿都買好了,就怕她來了不適應。
“咱們住的地方在縣政府家屬院,三樓,兩室一廳,采光挺好。”李澤嵐一邊開車,一邊跟她介紹,“樓下就是菜市場,早上有新鮮的蔬菜和本地豬肉,你要是想做飯,下樓就能買。對了,我還在陽台裝了個花架,你帶的那幾盆多肉能放那兒。”
蘇晴側頭看著他,聽他絮絮叨叨地說房子的細節,眼眶忽然有點發熱。她知道李澤嵐是個不擅長表達的人,這些瑣碎的準備,藏著他最實在的心意。
半個多小時後,車子停在家屬院樓下。家屬院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老樓,牆麵上爬著綠色的藤蔓,樓道裏貼著“文明家庭”的宣傳欄。李澤嵐打開房門,蘇晴走進去,第一眼就看到客廳窗台上擺著的綠蘿,葉片翠綠,花盆還是她之前在廣州用的那個。沙發上放著兩個新換的淺灰色靠墊,是她喜歡的簡約款式,茶幾上擺著水果盤,裏麵放著她愛吃的橘子。
“你什麽時候弄的這些?”蘇晴放下行李,走到陽台,看到花架上已經擺好了三個空花盆,旁邊還放著一袋營養土。
“上周整理調研台賬到半夜,抽時間去花店買的。”李澤嵐撓了撓頭,有點不好意思,“可能還有沒考慮到的,你缺什麽咱們再去買。”
蘇晴沒說話,轉身從背後抱住他,下巴抵在他的肩膀上,聲音輕輕的:“澤嵐,有你在,這裏就是家了,什麽都不缺。”
接下來的幾天,蘇晴開始熟悉清遠融媒體中心的工作。第一天跟著同事跑采訪,去的就是七拱鎮的冷鏈倉庫。當她看到工人把打包好的陽山雞搬進冷藏車,養殖戶陳明拿著銷售單笑得合不攏嘴時,忽然明白了李澤嵐說的“民生實事”是什麽——不是報表上的數字,是農戶臉上真實的笑容。
“陳大哥,這批雞能賣多少錢啊?”蘇晴舉著相機,蹲在陳明身邊問。
“能賣三萬多!要是在以前,這些雞得在雞舍裏耗著,飼料錢都得虧進去。”陳明指著冷鏈倉庫,語氣裏滿是感激,“多虧了李縣長,幫我們建了這個倉庫,還聯係了珠三角的超市,現在我們的陽山雞能賣上價,再也不用愁銷路了。”
蘇晴把陳明的話記在采訪本上,相機裏存了冷鏈倉庫的全景照、陳明拿著銷售單的特寫,還有工人裝車的場景。回去的路上,她跟同事說:“以後我想多跑陽山的鄉鎮,這裏的故事太真實了,比跑時政會議有意思多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晚上回到家,蘇晴把采訪本攤在餐桌上,跟李澤嵐聊起白天的見聞。李澤嵐一邊聽,一邊給她遞熱水,偶爾補充一兩個細節:“陳明家裏還有個女兒在讀高中,之前因為雞賣不出去,學費都差點湊不齊,現在好了,不僅學費夠了,還能存點錢給女兒買電腦。”
“那我下次采訪得跟他聊聊女兒,這樣報道更有人情味。”蘇晴立刻在采訪本上記下“補充陳明女兒的細節”,抬頭看向李澤嵐,“下周我想寫篇《陽山民生調研記》,從你的視角寫,把你跑過的鄉鎮、解決的問題都寫進去,讓更多人知道陽山的變化。”
“好啊,但得客觀,別隻寫好的。”李澤嵐拿起她的采訪本,翻到冷鏈倉庫那一頁,“比如這個倉庫,雖然現在能正常運轉,但後續的維護成本還得控製,還有養殖戶的培訓得跟上,不能隻靠縣裏幫忙,得讓他們自己學會找銷路。這些都得寫進去,既是記錄,也是提醒我自己。”
蘇晴點點頭,在采訪本上畫了個五角星,標注“客觀記錄,不回避問題”。
這天下午,李澤嵐正在辦公室整理回訪台賬,手機忽然響了,是陳浩打來的,說楊梅鎮蓄水池的水管有點漏水,農戶反映水流變小了,擔心影響日常生活。
“我馬上過去。”李澤嵐掛了電話,拿起外套就要出門,剛走到門口,就看到蘇晴站在辦公室外,手裏拿著采訪本和相機。
“我跟你一起去。”蘇晴走上前,把相機背在肩上,“正好我也想看看蓄水池的實際情況,寫報道的時候更真實,而且我還能幫你記錄農戶的反饋。”
李澤嵐愣了一下,隨即笑了:“好,那咱們一起去。”
兩人坐著商務車趕到楊梅鎮時,鎮黨委書記和負責水利的幹部已經在蓄水池旁等著了。蓄水池建在半山腰,周圍用水泥砌了護欄,池子裏的水清澈見底,隻是靠近農戶家的那段水管,有個小裂口,水正順著裂口慢慢滲出來,在地麵上積了一小灘水。
“李縣長,我們已經聯係了維修隊,他們正在路上,預計半小時到。”鎮黨委書記連忙匯報。
蘇晴沒湊過去,而是走到旁邊的農戶家裏。農戶張阿婆正拿著水桶接水,水龍頭裏的水流確實比平時小了不少。“阿婆,這蓄水池通了水後,您家裏做飯方便多了吧?”蘇晴坐在小板凳上,跟張阿婆聊起來。
“方便多了!以前下雨天,井水渾得沒法用,得去山腳下挑水,我這老骨頭,挑一桶水得歇三次。”張阿婆放下水桶,拉著蘇晴的手,“現在好了,打開水龍頭就有清水,洗衣服、做飯都方便,就是今天水流變小了,我還擔心是不是又要停水呢。”
蘇晴把張阿婆的話記在采訪本上,相機裏存了張阿婆接水的照片,還有水龍頭流出的小水流特寫。這時,李澤嵐走了過來,蹲在水管旁,仔細查看裂口的位置。
“先把總閘關了,別浪費水。”李澤嵐對鎮幹部說,“維修隊來了後,不僅要換水管,還得檢查整個管道,看看有沒有其他隱患。另外,以後每周都要安排人來檢查一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能等農戶反映了才來解決。”
“好,我們馬上安排。”鎮幹部連忙點頭,轉身去關總閘。
蘇晴站在一旁,看著李澤嵐認真的樣子,忽然覺得心裏暖暖的。她以前總覺得“縣長”是個遙遠的職位,直到現在才知道,李澤嵐的工作不是坐在辦公室裏簽文件,是蹲在田埂上聽農戶的訴求,是趴在水管旁看漏水的裂口,是把老百姓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
維修隊很快就到了,開始更換水管。蘇晴跟在李澤嵐身邊,又采訪了幾戶農戶,聽他們說蓄水池帶來的變化。直到傍晚,水管才更換完畢,打開總閘,清水順暢地流出來,張阿婆打開自家的水龍頭,看著水流,笑得眼睛都眯了:“好了!水流大了!謝謝李縣長,謝謝小姑娘!”
回去的路上,天色已經暗了下來,車窗外的群山變成了模糊的黑影。蘇晴靠在座椅上,翻看相機裏的照片,忽然說:“澤嵐,以後我想跟你一起跑調研,你的工作是解決問題,我的工作是記錄問題解決的過程,咱們也算並肩作戰了。”
李澤嵐轉頭看了她一眼,路燈的光落在她臉上,能看到她眼裏的光。他笑了笑,握住她的手:“好啊,有你這個‘記錄者’在,我做事更得認真,不能辜負老百姓的期待,也不能辜負你的筆和相機。”
一周後,《陽山民生調研記》在清遠日報的民生版刊發。開頭是這樣寫的:“11月的陽山,稻田裏的稻茬還留著秋收的金黃,山間的蓄水池裏淌著清澈的水。代縣長李澤嵐的調研台賬上,記著12個鄉鎮的32件民生事——從七拱鎮的冷鏈倉庫到杜步鎮的過渡補貼,從黃坌鎮的林權調解到楊梅鎮的蓄水池,每一件事都連著農戶的柴米油鹽,每一個解決方案都藏著‘為民’的初心。”
報道裏不僅寫了民生工程的進展,還提到了後續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塘鎮的灌溉渠雖已通水,但後續維護需建立長效機製;秤架瑤族鄉的山貨雖已進入縣城超市,但品牌包裝仍需加強;楊梅鎮的蓄水池雖解決了飲水難題,但管道檢查需常態化……這些‘未完成’的事項,既是陽山民生工作的‘後續清單’,也是對幹部的‘責任提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報道刊發的當天,清遠融媒體中心的熱線就響個不停。有珠三角的超市負責人打電話,想跟陽山合作銷售山貨;有公益組織想捐贈圖書給陽山的鄉村小學;還有清遠市區的市民說,周末想帶家人去陽山的鄉鎮看看,體驗農家生活。
“你看,這就是你的‘筆杆子’力量。”李澤嵐拿著報紙,指著熱線記錄給蘇晴看,“比我們開十場宣傳會都管用。”
蘇晴看著報紙,心裏滿是成就感。她忽然覺得,放棄省報的工作來清遠,是最正確的選擇——這裏有真實的故事,有需要被記錄的民生,還有能跟她並肩作戰的人。
周末的早上,蘇晴起得很早。她去樓下的菜市場買了新鮮的五花肉、豆腐和青菜,打算給李澤嵐做他愛吃的紅燒肉和豆腐湯。李澤嵐平時總吃食堂,偶爾吃泡麵,她看著心疼,想讓他多吃點家常菜。
當紅燒肉的香味飄滿客廳時,李澤嵐從床上起來,走到廚房門口,看到蘇晴係著圍裙,正在灶台前翻炒青菜。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落在她的頭發上,帶著淡淡的金光。
“什麽時候起來的?怎麽不叫我?”李澤嵐走過去,從背後抱住她。
“想讓你多睡會兒,你平時總熬夜整理台賬。”蘇晴把青菜盛到盤子裏,“快洗手吃飯,紅燒肉剛燉好,還熱著呢。”
餐桌上,紅燒肉色澤紅亮,豆腐湯香氣濃鬱,青菜翠綠爽口。李澤嵐夾了一塊紅燒肉,入口即化,是他熟悉的味道——以前在廣州時,蘇晴偶爾會給他做,現在在陽山,又能吃到了。
“下周就是必坑瑤寨的盤王節了,咱們去瑤寨吧。”蘇晴喝了口豆腐湯,抬頭看向李澤嵐,“我想寫篇盤王節的報道,記錄瑤胞的生活,你也能看看通村公路的施工情況,一舉兩得。”
“好啊。”李澤嵐放下筷子,笑著說,“我還聯係了縣文旅局,他們打算在盤王節上搞個‘瑤寨山貨展銷會’,把瑤胞的蜂蜜、瑤繡都展示出來,你正好可以多拍點照片,寫篇深度報道,幫他們宣傳宣傳。”
蘇晴眼睛一亮,立刻拿出采訪本,在上麵寫下“盤王節采訪計劃”:采訪瑤寨老支書、拍瑤歌表演、記錄山貨展銷會、跟進通村公路施工。
窗外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餐桌上,也落在兩人相視而笑的臉上。2012年的陽山,因為李澤嵐的奔波,多了民生的暖意;因為蘇晴的到來,多了煙火的溫情。而這條“為民”與“記錄”的並肩路,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很多故事,等著他們一起書寫。
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